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七九


  在作戰方面,巴頓堪稱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戰術家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具有強烈的進攻精神。巴頓特別強調裝甲部隊的大範圍機動性,盡一切努力使部隊推進,推進,再推進。巴頓在戰鬥中的一句口頭禪是:「要迅速地、無情地、勇猛地、無休止地進攻!」正是這種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使得巴頓部隊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無往而不勝。從巴頓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來看,他的攻勢作戰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強調進攻是奪取勝利的唯一有效手段。巴頓對防禦嗤之以鼻,他認為:「誰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麼。部隊進入掩體就等於失敗。事實證明,任何形式的防禦都狗屁不值,這樣做的人都是笨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大量歷史事實,如特洛伊戰爭、馬奇諾防線等。相反,他認為,進攻是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戰爭中,只要奮勇當先,就會無往不勝。只有迅速勇猛,無休止地進攻,才能保住優勢和安全。「否則,把主動權交給敵人,我們就會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反對側翼安全論。由於巴頓部隊推進的速度很快,以致其側翼經常暴露在敵人面前,引起許多將領的不安,他們常常為確保側翼安全而畏首畏尾,同時,也對那些一時不能攻克的城鎮而憂慮重重。對此,巴頓不以為然。他認為,在推進中不給敵人留下喘息之機是獲得大捷的重要因素,如果拘泥于側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拖延進攻,受益者只能是敵人。他主張,不要過分考慮側翼安全問題,對那些一時不能攻克的城鎮也可以繞道而過,只要我軍大踏步前進,側翼安全自然就不會成為問題,那些孤立的敵人城鎮即使不會被困死,也會自動放棄或者繳械投降。巴頓曾對自己的參謀人員說:「還有一件事要求你們記住,對擔心側翼這種討厭的事不要去管。讓敵人去擔心他們的側翼去吧,而我們則不。」

  注重進攻的速度。巴頓認為進攻的速度越快越好,因為「戰鬥的時間越短,我軍的損失就會越少,對敵人的打擊就能達成突然性,從而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即使有時推進的速度和連續作戰的時間會超過人的極限,但這並不可怕,因為這對敵人更為不利,而且戰鬥勝利後,我軍自然會有充分的休整時間,否則貽誤了戰機,一切都無從談起。為了使部隊能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前進,巴頓甚至不允許他的軍長、師長們撤退,甚至不允許他們停步不前。他曾經對部下說:「我不想接到電報說,我正在堅守陣地。我們什麼也不堅守,讓敵人去堅守吧。我們要頻頻出擊,大踏步前進。不論你們多麼疲勞、饑餓,敵人只會比你們更加疲勞、饑餓。」

  強調充分發揚火力優勢。在進攻戰中,巴頓始終要求部隊要充分發揮火力的優勢,不要吝惜炮彈和子彈,他認為充分發揚我軍火力可以達到幾種目的: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火力偵察和鼓舞士氣等。他指出:「你們的火力壓制了敵人的火力……我們的迫擊炮、大炮只有開火時才是先進武器,沉默時只是一堆廢鐵。步兵要接近敵人,必須運動才行,而要運動,就必須射擊。主要目標尚未發現時,所有的步兵武器火力必須用於搜索敵人可能佔領區域。要利用行進間火力,它會降低敵人火力的準確性,提高我軍的信心。要向敵前沿陣地射擊,跳彈的聲音更可怕而且殺傷率更高。在火力下滯留是愚蠢行為。在火力下滯留而不反擊則是自殺行為。」

  重視後勤保障工作。為了保待裝甲部隊的連續性大規模進攻,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巴頓:物資供應不足,特別是油料嚴重短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巴頓煞費苦心,使出了渾身解數。巴頓十分重視充分發揮後勤部門的作用。巴頓的後勤處長沃勒爾·馬勒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領導下的第3集團軍後勤處是盟軍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後勤部門。根據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原則,每次戰役之前,他總是千方百計收集各種物資,儘量多地儲存油料,以滿足戰鬥之需,第3集團軍所搜集的物資總要比其他部隊多出一半以上。

  但由於部隊在歐洲平原上超常規地大步前進,戰線迅速拉長,汽油供應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部隊進攻的重要因素,於是在巴頓建議下,盟軍採取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行動——「紅球快車行動」,動用大批民用車輛,日夜不停地向前線運送油料等軍需物資。後來,盟軍最高司令部出於戰略的考慮,削減了對巴頓部隊的油料供應,直接影響了巴頓部隊的進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巴頓只好採取了一些「不正規」的方法,以保障汽油的供應。一是在戰場上繳獲敵人的汽油。馬勒對待這類戰利品採取了特殊處理方式,既不上報也不記錄,而是儘快發給部隊,以解燃眉之急。二是默許士兵去偷油,並對偷油有功者給予獎勵,其中最蠱惑人心的獎勵是放假3天。這是一種缺乏紳士風度的美國牛仔式方法,然而極有成效,解決了部隊的急需。

  特別注意情報搜集工作。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敵人活動的情報,指揮員就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制訂相應的計劃和及時地做出決定。在西歐戰場上,巴頓第3集團軍的情報班子工作幹得非常出色。巴頓經常利用戰鬥的間隙,派出小股部隊深入敵後進行偵察或對敵實施武裝偵察,因而往往能獲得準確的情報。有時,巴頓甚至比盟軍最高司令部更早地瞭解敵人的動向,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和部署。比如,1944年8月德軍在莫爾坦反攻前,巴頓通過對偵察分隊報告情況的分析,判斷敵軍將進行反攻,因而及時地變更部署,為粉碎敵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

  巴頓的作戰思想概括為一句話,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這種攻勢作戰思想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到1944年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在兵力兵器和空軍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又東西南三線作戰,對盟軍難以進行致命的打擊。盟軍牢牢地把握住了戰略主動權。此時,如一再強調防禦、翼側安全等顯然不大合適。

  就一般的戰爭而論,有攻就有守,有翼側就有翼側安全的問題。若一味地強調進攻,忽視防禦;翼側暴露而不加以保護,等等,必然給己方帶來巨大的危險,甚至導致全軍覆沒。但在1944年7月以後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盟軍因兵力兵器占壓倒的優勢而無需進行防禦作戰;絕對優勢的空軍可以保護暴露的翼側,因而無需擔心翼側安全。巴頓的攻勢作戰思想在此時此地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我們在評價巴頓的攻勢作戰思想時,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和戰場條件下,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

  巴頓的一生都在為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而做準備,他如願以償了。他在軍中服役35年,兢兢業業,克盡職守,取得了巨大收穫。他在美軍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建立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在軍事訓練和實戰中創造和積累的成功經驗和作戰方法,在美國和世界軍事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為人們所世代傳誦。當然,我們也很容易在巴頓身上看到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極其嚴重的局限。

  由於性格、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他在生活小節、軍事生涯和政治事務等方面都很容易走極端,好的時候出類拔萃,令人景仰,壞的時候不可救藥,遭人詛咒。打耳光事件、與盟軍和美軍領導層的幾次嚴重衝突,以及戰後日益表現出的政治上的嚴重保守趨勢等等,無不影響著他的形象和軍事生涯,也導致了他的個人悲劇。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個宏偉的大舞臺上,傑出的軍事將領成千上萬,而像巴頓這樣以「不斷勝利推進的將軍」而載入史冊的極富傳奇特色的人物,則只有他一個。時至今日,那些在世的第3集團軍的老兵們仍然自豪地記得——「我們在巴頓的統率下闊步前進!」

  正是:

  斯人已乘長風去,留下思索在人間。
  是非功過孰評說,化作丹青入筆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