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六四


  為了兜售「一路突擊」計劃,蒙哥馬利自8月17日以來就利用各種手段試圖說服艾森豪威爾。他列舉的主要理由有3點;第一,他的計劃將會給德國人造成更大的混亂,至少能佔領德國的魯爾區,奪取德國的工業基地。第二,在北部,德國人的「西牆」已不復存在。第三,倫敦和南英格蘭正在遭受德國導彈的襲擊,北部的進攻路線將能以最快的速度摧毀德國的導彈基地。

  布萊德雷主張「兩路突擊」的理由似乎不如蒙哥馬利那樣充分,但卻更能打動艾森豪威爾的心。布萊德雷認為:將主攻方向置於英國人一側,特別是掌握在蒙哥馬利之手,將會刺傷美國人民的感情。因為此時,駐法美軍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英軍(很快就能達到100個師),如果採取「一路突擊」方案,大部分美軍將會被置於無用武之地,不僅美國的公眾輿論無法接受,對於羅斯福競選其第四任總統也是十分不利的。況且,「兩路突擊」將會增加戰役的成功率,加快進攻的速度。

  在這場爭論中,巴頓繼續處於一種微妙的境地。從內心深處,巴頓是「一路突擊」論者,認為一個單獨方向的推進對盟軍最為有利,對德軍的打擊也最沉重。但他認為,突擊的方向應該在南路,而不是北路。南路的敵軍力量薄弱,路段平坦,便於快速突進德國腹地,圍殲德軍主力。而且他是美國坦克部隊的創始人之一,著名的坦克戰專家,大刀闊斧地快速進攻是他的拿手好戲,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平心而論,艾森豪威爾是贊同布萊德雷的方案的,他曾公開表態支持「兩路突擊」計劃。但最後,在蒙哥馬利軟硬兼施的遊說和要挾之下,他終於又倒向蒙哥馬利一邊,同意他的「一路突擊」主張,但為了表示公允,他又一次作了調和。8月29日,他下令:由蒙哥馬利北路部隊承當主攻任務,而第3集團軍將盡一切可能向默茲河挺進。這一命令看似公允,實際上對巴頓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它意味著蒙哥馬利得到了後勤供給(特別是汽油)的優先權,而巴頓的第3集團軍的供應卻一下子被削減了一大半,他的汽油供應則幾乎降到了零,單憑這點供給是不可能發動大規模攻勢的。

  巴頓簡直怒不可遏,因為他的進攻計劃將會由於嚴重缺油而化為泡影。

  8月30日,第3集團軍所需的40萬加侖汽油的指標中只有3.2萬加侖得到兌現。由於汽油嚴重不足,參謀長加菲不得不命令第12軍在進軍康麥斯的途中停止前進。巴頓聽到這一消息後十分生氣,他親自給第12軍軍長埃迪打電話,命令他:「繼續前進,直到發動機油於滴盡,然後步行前進!我們必須而且一定能夠拿下默茲河的渡口。」

  此時巴頓認為,盟軍最高司令部是有意不給他汽油,以防止他快速推進。巴頓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的。在這一時期,盟國遠征軍司令部已經把分配汽油指標作為控制下屬活動的一種手段,以防止他們各行其是。艾森豪威爾正在以實際行動支持「一路突擊」計劃的實施,防止巴頓過早地通過「西牆」進入德國腹地。

  等待上級的配給看來是毫無希望了,如何解決汽油問題呢?巴頓心中有數。此時他想起了一個人。

  自從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戰鬥激烈,部隊調動頻繁,巴頓的部下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從1941年本寧堡集訓一直到戰爭結束,巴頓的後勤處長始終是一個人——沃勒爾·馬勒,一個堅毅而機敏的後勤軍官。

  沃勒爾·馬勒,1895年生於懷俄明州的老拉塞爾堡,西點軍校1918年畢業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在德國和法國工作了4年,在步兵部隊擔任過各種職務,從指揮和參謀學校畢業後主要在後勤部門工作。自從1941年在本寧堡擔任了巴頓裝甲軍的後勤處長後,一直追隨巴頓,轉戰非洲和歐洲。馬勒被認為是一位傳奇式的後勤軍官,「是整個歐洲戰區最會撈取物資的後勤處長……他按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原則辦事,總是要比別人先行幾步」。

  早在戰役開始之初,馬勒就預見到部隊的用油量將會劇增,因此,在大量收集各種物資的同時,他想盡一切辦法,儘量多地收集和儲備汽油。8月7日至16日,後勤部每天供應第1集團軍約6000噸物資,而給第3集團軍則多達1.3萬噸,其中半數以上是汽油。但由於部隊馬不停蹄地快速推進,汽油仍時時感到供不應求。特別是當部隊渡過塞納河,巴頓正要放開手腳大幹一番的時候,汽油等物資的供應卻急劇減少,使巴頓的處境變得極為艱難。對此,馬勒感到憤怒不已。但他並沒有像巴頓那樣大聲咆哮,而是絞盡腦汁,盡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不管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和手段。對此,巴頓採取了默許甚至縱容的態度。

  汽油的來源之一是戰場上的繳獲。例如,在攻佔桑斯時,繳獲了德軍10萬多加侖汽油;在夏龍又獲得10多萬加侖;9月3日,在利格尼一昂一巴洛瓦,又繳獲了10萬加侖汽油。對待這些戰利品,馬勒採取了特殊處理方式,既不上報,也不記錄,而是儘快地發到部隊手中,以解燃眉之急。汽油的另一個來源是:馬勒鼓勵部隊利用一切方式和途徑攫取汽油。在他的鼓動下,有的部隊把開入巴黎的卡車連同車上的汽油一同掠走。有的士兵偷偷地用管子把別人油庫裡的油抽走。還有一些人員則冒充第1集團軍的人,去油庫冒領了不少汽油。巴頓也經常鼓動下屬這樣做,只不過不像馬勒那樣露骨而已。為了引起別人的同情和關注,他還常常乘坐著油箱裡只剩下一點汽油的吉普車來到布萊德雷的司令部,臨走時總忘不了加滿他的油箱。

  9月初,巴頓部隊進入馬恩河畔的一個小山谷。這裡是著名的產酒區,到處洋溢著醉人的酒香。他們繳獲了大批好酒,有上等的白蘭地、烈性酒、葡萄酒和香擯,酒瓶子上大都印有「德國國防軍成員專用」的字樣。巴頓靈機一動,立即吩咐部隊給每一位為他運送汽油和物資的飛機駕駛員送上一份厚厚的禮品。這一措施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空軍部隊的飛行員都爭先恐後地為第3集團軍運送物資,這當然正中巴頓下懷。

  就這樣,巴頓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奮力掙扎著前進。他直率地告訴他的下屬軍官們,他要對付的敵人有兩個——德軍和自己的上司!對於戰勝德軍巴頓是滿懷信心的,對於能否制服自己的上司,他卻感到猶疑不定。但是有一點巴頓從未動搖過:「我們一分鐘也不能耽擱,速度就是勝利!」在巴頓精神的鼓舞下,第3集團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昂,鬥志旺盛,每一個人都強烈地渴望向萊茵河進軍,他們的直覺告訴自己:假若他們繼續前進的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住他們。巴頓手下的許多參謀人員和指揮官來自騎兵部隊,與巴頓一樣,他們繼承了騎兵部隊快速、勇猛的傳統,內部關係融洽,是一個辦事效率高而具有獻身精神的整體。第3集團軍的大部分士兵自跟隨巴頓作戰以來,很少遭受過失敗。對他們來說,跟著巴頓作戰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快速運動和輝煌勝利的經歷,總是處在勝利進軍的興奮之中,法國人對他們熱烈歡迎的情景,新聞媒介對他們的讚美和表彰,更進一步鼓舞了他們的情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