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到8月17日淩晨,在盟軍的強大壓力下,軸心國軍隊全部被趕出了西西裡島。上午6時30分,美軍的先遣隊進入墨西拿。10時30分左右,巴頓凱旋入城。他胸前佩帶著艾森豪威爾將軍前一天授予他的第二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身著漂亮的華達呢軍服,乘著標有三顆銀星的指揮車,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墨西拿的大街上慢慢行駛。西西里戰役結束了。 從總體來看,西西里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打死打傷德意軍隊3.3萬人,俘虜13.2萬人,10多萬人逃往意大利本土。盟軍共損失3.1萬人。盟軍在38天的時間裡到達了目標,解放了整個西西裡島,奪取了地中海的控制權。它還把德國的一部分軍隊吸引過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蘇德戰場的壓力。在這次戰役中,美英軍隊再次大規模協同渡海作戰,並首次嘗試了兩栖作戰和大規模空降行動,為盟軍以後的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初出茅廬的美軍再一次經歷了現代化戰爭的考驗和鍛煉,其高層指揮官獲得了寶貴的戰場指揮經驗,這註定他們必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西西里戰役的失利導致了墨索里尼的辭職,並迫使意大利最終退出戰爭,使同盟國與軸心國雙方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加速了法西斯覆滅的進程。 巴頓現在已經舉世聞名了,他又打了一場大勝仗。在這次戰役中,他的指揮藝術得到了充分發揮,使美軍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它的巨大戰鬥潛力,美軍再也不會被人看作二流軍隊了。巴頓把這一切都歸功於他的全體官兵,他在一個嘉獎令中寫道:「第7集團軍的軍人們,你們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獲得了勝利的榮耀。經過38天連續不斷的戰鬥和辛勞,你們給戰爭史又增添了一個光輝的篇章……軍中的每一個人都分享了榮譽。你們摧毀了敵人的榮耀,你們的威名將永世長存。」 此時的巴頓豪情滿懷,信心百倍,他知道,在與蒙哥馬利的這場軍事競賽中,他是名副其實的優勝者,因此,他已經成為全軍公認的最優秀、最有經驗的將軍。但他並不滿足,他知道,距離軍事藝術的最高殿堂還有一段路程,一個偉大的軍人不僅「要打贏戰役,而且要贏得和平」,他還要做進一步的努力。 然而,正當他連創佳績,躊躇滿志之時,卻馬失前蹄,陷入窘境。而造成這場個人悲劇的主要責任者,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正是:建功立業傲群雄,切莫跋扈逞威風。好馬失蹄前功棄,正是春風得意時。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七章 打耳光事件 沙場萬里險阻多,征途處處有坎坷; 自古英雄多磨難,命運多劫奈如何。 在某種意義上,巴頓與丘吉爾同屬一類人,他們都具有18世紀貴族式的天性,缺乏保持沉默的自控力,生命與感情之火要比常人燃燒得更旺。正是這一點,決定了他們只有在戰爭時期才能出人頭地。在和平年代裡,丘吉爾只能當一位歷史學家、文學家或者政客;而巴頓,如同某些人所說,很可能是個「搗亂分子」。蒙哥馬利在他的《領導藝術之路》一書中對這一現象做了生動的描述:「一旦爆發危機,國家迫切需要主動性強的領導人,需要他們工作、辦事、必要時冒險。……如同大海翻騰的波濤將雜物拋出水面一樣,危機會促使性格堅強、目光遠大之士脫穎而出。人們需要他。但當他完成使命後,很可能被棄之如敝展。」丘吉爾在完成使命之後便被英國拋棄了。巴頓的命運則更慘,在戰爭剛剛取得局部勝利之時,他便開始面臨厄運,其起因便是所謂「打耳光」事件。當然,巴頓對此是負有責任的。 從表面上看,巴頓是豪邁直爽,生性粗魯的一員猛將,一副鐵石心腸。但凡是長期與他相處的人都不難發現,在公眾面前的巴頓與私下裡的巴頓判若兩人。他善良敦厚,性格內向,很重情義,愛兵如子。巴頓討厭醫院,自己很少去醫院就診。但在戰爭期間,他只要有時間總要下醫院去看一看。一方面,他把看望傷病員視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崇高職責,並認為這有助於減輕他們的痛苦。另一方面,他認為,傷員們的創傷是英勇作戰的標誌,他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安慰和鼓舞。 在醫院裡,他總是耐心地從一個病床走到另一個病床,用親切溫柔的語氣與傷病員攀談,慰問他們,並親手給他們別上紫心勳章。在每一個病房,他都要停下來發表一番演講,演講的內容從不重複,但每一次都同樣激動人心。每當巴頓看到那些犧牲的將士們的屍體,他總是要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以免哭出聲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常常感到自己沒有負一點傷是一種犯罪。人們清醒地記得,有一次,他來到一個生命垂危、戴著氧氣面罩的士兵身旁,脫下鋼盔,跪下給他別上一枚紫心勳章,在他耳邊輕輕低語了幾句,然後站起來立正。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下了眼淚。 相反,對於那些臨陣逃脫、無病呻吟的膽小鬼,巴頓不僅沒有絲毫憐憫,反而感到強烈的痛恨,甚至疾惡如仇。他認為,這是對那些光榮負傷和犧牲的將士的一種褻讀,對這種人絕不能原諒和姑息。巴頓的這種情緒往往會發展到極端,以致失去控制。打耳光事件便是這一情緒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巴頓之所以採取了如此粗魯幼稚的舉動,客觀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雖然西西里戰役的計劃幾經修改,但巴頓本人的打算始終沒有變動,他決心讓自己的部隊始終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行戰鬥,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進,拿下巴勒莫,搶在英軍前面奪取墨西拿。從理論上講,在聯合作戰中,盟國的總體利益應高於個別國家乃至個人的利益。但在這次戰役中,蒙哥馬利和巴頓都很少這樣考慮問題。就巴頓而言,有四個因素促使他必須搶先拿下墨西拿,並使他達到著了魔的程度:第一,對德意法西斯的刻骨仇恨。他不止一次地對部下說:「德國鬼子是上帝詛咒的惡魔,一天不剷除他們,我的心就一天不得安寧。」第二,狹隘的愛國主義精神。巴頓認為,由美軍首先攻克墨西拿是美國人民——他的主人的願望,這一勝利可以為他的國家和人民增加信心和榮譽。 如同拿破崙一樣,巴頓認為,以勝利來回報他的國家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第三,巴頓把這一戰役看作是美英兩軍的一場重要競爭。因此,不管傷亡多大,美軍必須取勝,以此來證明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從根本上扭轉人們對美軍的不良印象。第四,更重要的是,巴頓還把這次戰役看作是自己與蒙哥馬利之間的一場私人競賽。每次戰爭都會產生特有的英雄,每支軍隊都會有其傑出代表。在等待了很長時間以後,英美軍隊在共同的戰鬥中已經造就了他們各自的英雄——蒙哥馬利和巴頓,於是,在他們並肩與法西斯敵人作戰的同時。他們之中也出現了一場暗中的較量。巴頓決心要在西西里戰場上擊敗這個強勁的對手,實現自己「當一個偉大軍人」的夢想。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賽,巴頓必須全力以赴。但是,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來自各方面的重重干擾和困難。 首先遇到的是蒙哥馬利將軍的重重阻撓。早在制訂西西里作戰計劃時,蒙哥馬利就施展種種手段,迫使盟軍司令部推翻了「赫斯基8號」方案。根據他的計劃,美軍登陸點應由巴勒莫轉至距英軍登陸點不遠的西南方面,其任務只是保護英軍的側翼。在蒙哥馬利的強烈要求下,艾森豪威爾、亞歷山大等人最終接受了他的新計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