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二二 |
|
馬歇爾是1917年在法國戰場前線認識巴頓的。當時巴頓是潘興眾多副官中不起眼的一位,而馬歇爾則在第1師司令部制定作戰計劃,兩人因工作關係接觸很少。後來兩人同在朗格勒的陸軍參謀學院學習,交情也不深。但巴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幾個月的傑出表現給馬歇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率領一支不起眼的坦克部隊打敗了一個旅的敵人;他以旺盛的精力和高超的技藝訓練出一支堅強有力的坦克部隊;他是美軍第一個真正的坦克手,所有這些都使馬歇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馬歇爾認為,美軍迫切需要組建一支具有實戰能力的坦克部隊,實現部隊的機械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最需要的是一批能適應現代戰爭的人才。他對巴頓在法國戰場親率坦克兵衝鋒陷陣的形象記憶猶新。出於準備重用巴頓的考慮,馬歇爾把巴頓調到了邁爾堡。他對副處長傑羅中校說:「巴頓是軍中無比優秀的坦克手……我要把他調到靠華盛頓近一點的地方,以備需要之時能召之即來。」馬歇爾認為,雖然巴頓已經53歲了,但他充滿朝氣、幹勁、精力以及創新精神,在他那古怪、粗魯、反復無常的表像下面蘊含著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思想,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 這便是巴頓從克拉克堡凋到邁爾堡的幕後情況。可以說,這次調動是巴頓後半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揭開了巴頓人生中那光彩照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頁。 但一開始,這次調動的意義並沒有表現出來。邁爾堡仍然是一個「社交站」,是遊獵、賽馬、打馬球和舉行宴會的好地方。巴頓傳統的社交生活沒有大的變化,但他安頓下來以後立即投入工作,就像在克拉克堡一樣進行嚴格的管理,對部隊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但是,邁爾堡不是克拉克堡,這裡的公子兵們是很難接受巴頓的這種作法的,他們雖表面上不敢反抗,背後裡卻叫苦連天,大聲罵娘。不過,巴頓的兩項改革倒是挺受歡迎:一是將邁爾堡每年一度的馬術表演變成熱鬧的慶典;二是規定牧師佈道時間為10分鐘以內。 巴頓到邁爾堡接任要塞司令剛滿九個月,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在歐洲爆發了。1939年9月1日正巧是馬歇爾就任陸軍參謀長之日,這一天的淩晨4時45分,希特勒德國出動2500多輛坦克,2300架飛機,57個師,約150萬人,對波蘭進行突然襲擊。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德軍即佔領波蘭大片國土,包括首都華沙,東歐大國波蘭宣告覆滅。在這次戰爭中,德軍以坦克和飛機組成核心力量,實施大縱深分割包圍的閃擊戰,一舉殲滅波蘭的數十萬軍隊。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德波戰爭打響後,英法雖然迫於輿論壓力對德國宣戰,但它們並沒有給予波蘭任何實質性援助。英法聯軍百萬大軍只是躲在西線馬奇諾防線的工事裡,與德軍相對峙。從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年春,在歐洲大陸上,英法聯軍同德軍沒有進行過一場真正的戰鬥。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臭名昭著的「奇怪戰爭」,或叫「假戰爭」。 德軍解決波蘭問題後,揮兵西向,首先於1940年4—5月佔領北歐和低地國家大片領土,隨後5—6月以坦克部隊組成的強大突擊集團一舉突破被認為坦克不可穿越的阿登山口,將英法聯軍打得潰不成軍。英軍灰溜溜地從敦刻爾克撤回本上,法國則甘拜下風,宣告投降,任人宰割。 在不到40天的時間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法國,在希特勒坦克和飛機組成的強大突擊集團的打擊下,居然沒有進行任何強有力的反擊,就投降了。這個謎至今還令歷史學家費解。雖然法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軍事角度看,其軍事理論落後、武器裝備陳舊、部隊訓練不足等顯然是重要的因素。希特勒全新的戰爭方式令法國人目瞪口呆,無法招架,俯首稱臣。 從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歐洲大陸在希特勒的導演下發生的一幕幕悲劇,震驚了全世界,更令美國軍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不安。飛機和坦克是希特勒征服歐洲的兩大法寶,但美軍最缺的正好是這兩種戰爭機器,組建獨立的裝甲部隊已成為燃眉之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裝甲部隊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1920年的《國防法案》將坦克兵併入步兵部隊,對這一新武器和新兵種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其實,當時世界主要強國普遍對坦克重視不夠。多數軍事理論家認為,坦克的基本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這就意味著它只是一種打擊力強、但速度緩慢的機器,無法取代騎兵的速度和機動力。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證明,由於機槍的廣泛使用,防護能力弱的騎兵已不能擔當突擊和機動力量的重任,坦克取代戰馬已成為兵器發展史上的必然趨勢。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和利德爾一哈特等人對此作了精闢的論述。他們主張建立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取代原有的騎兵部隊。遺憾的是,這一科學的忠告沒有受到當權者的重視。 不過,發明坦克的英國畢竟先走了一步。1927年英國在索爾茲伯裡平原建立了一支「試驗部隊」,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甲部隊的雛形。同年,美國陸軍部長德懷特·戴維斯訪問英國,觀看了這支裝甲部隊的訓練表演,深受啟發。根據他的指示,陸軍參謀部奉命在米德堡組建一支配備有坦克、飛機、戰車、大炮和戰馬的裝甲部隊,但由於裝備陳舊和經費奇缺,沒有搞出什麼名堂。 後來陸軍參謀長查爾斯·薩默羅爾指示在弗吉尼亞州的尤斯蒂斯堡建立一支步兵、騎兵、炮兵和坦克混編的機械化部隊,但其規模還不到一個營的編制,並且在1931年就被撤銷了。直到1933年,丹尼爾·範沃裡斯上校與其副手阿德納·查菲中校奉命組建一個機械化的騎兵團進行試驗,並使其獨立於步兵。30年代中後期,這支部隊逐步發展為第7裝甲旅,其任務是用於擴張戰果和向敵縱深穿插實施側後攻擊。在此過程,查菲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頓雖然在騎兵部隊任職,但他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的前途一直十分關注並充滿信心。同時,他也十分重視法西斯德國新的戰爭機器及其帶來的全新的作戰樣式,並滿懷激情地研讀英國的富勒、利德爾一哈特,德國的古德裡安、隆美爾,法國的戴高樂等人的著作。 在英法,富勒、戴高樂等人為裝甲部隊辯護,受到嘲笑、排斥和打擊。但在德國則是另一種情形,裝甲部隊的代言人古德裡安和隆美爾的名字不僅為軍界所熟悉,而且受到納粹頭目希特勒、戈林等人的賞識和重用。 古德裡安,1888年6月17日生於德國的庫姆(今波蘭海烏姆諾),先後畢業于武備學校和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騎兵部隊任參謀軍官。1922年起,先後在汽車兵和坦克兵服役,充分認識到坦克的重要性。1935年,他擔任坦克兵師長後,著手實施改革計劃。到1937年,他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坦克戰理論。這一年10月15日,他在國防軍的一份官方雜誌上發表了「裝甲部隊的運動與火力」一文。他在該文中嚴厲批駁了對現代戰爭中裝甲部隊持懷疑和反對的觀點,斷然把坦克置於一切軍事理論和計劃的中心位置。不久,他又發表了《警惕!坦克!》一書,全面系統地提出坦克戰理論。他主張創建獨立的裝甲兵團,使其在強大的空軍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突破敵防線,對敵實施縱深迂回,以閃擊戰取勝。他以挑戰性的態度描述了德國新型裝甲部隊的演進,提出使用裝甲部隊的原則。一句話,他認為,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對取得進攻戰役和整個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