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一六 |
|
第二天上午,巴頓醒過來了,發現身邊躺的全是他的坦克車手。巴頓的事蹟很快就上了報紙,人們稱讚巴頓是「坦克兵英雄,他受傷躺在彈坑裡仍繼續堅持指揮作戰」。 三天后,他被火車轉送到第戎以南的基地醫院。雖然他不能在戰場上繼續指揮作戰了,但他那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帶頭衝鋒的表率作用仍然激勵著坦克部隊的官兵們繼續進行戰鬥。他們用為數不多的坦克一直戰鬥到10月中旬,配合步兵摧毀了敵人堅固的抵抗據點,建立了穩固的防線,並粉碎敵人的多次反衝擊,最終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 鑒於巴頓的英勇戰鬥表現和取得的功績,羅肯巴赫建議晉升巴頓為上校。潘興更充分地認識了巴頓的勇敢、犧牲精神,他寫信給比阿特麗絲,說她有權利「比任何時候都更為他感到驕傲」。 在巴頓33周歲生日前不久,他被晉升為上校,屬美軍中比較年輕的上校軍官。「你對我有何評價?」他寫信問妻子:「我自然十分高興,儘管說心裡話我不認為自己很值得獲得這個軍銜。」後來巴頓被轉送到朗格勒的總醫院,於是抽空到布爾格看望老部下。在這裡,他看到了許許多多讚揚美國坦克部隊的信件,感到十分欣慰。 出院後,巴頓奉命返回布爾格任職,他立即發佈「關於著裝。舉上和紀律」的命令,要求軍官和士兵都要遵守紀律,著裝整潔,訓練刻苦。很明顯,巴頓還想率部隊繼續作戰。但不久,1918年11月11日,戰爭正式宣佈結束了。對於巴頓來說,這雖然是一種不幸,但他又覺得戰爭在這一天結束對他無疑是一個吉祥的兆頭,因為這一天恰好是他的33周歲生日。 到此為上,巴頓已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取得輝煌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前的劍術大師一躍成為美國一流的坦克專家。他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個新的兵種,發明了一種新的戰法,並在實戰中檢驗了他的成果。他以巴頓模式造就出一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坦克部隊,他們對美軍在兩次大規模進攻戰役中取得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由於功績卓著,他連續三次獲得晉升,直至升為上校。但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精神和領導才能在戰場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歐洲戰區,巴頓有幸結識了同時代許多最優秀的軍官,其中有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頗有影響——除了他一直效法的楷模潘興外,主要有查爾斯·薩默羅爾、馬林·克雷格、未來的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以及福克斯·康納、休·德拉姆、阿德納·查菲,等等。他們都欣賞巴頓的獻身精神和強烈的個性,並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之間的友誼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鑒於巴頓的傑出表現,他先後獲得了兩枚勳章:「優異服務十字勳章」和「優異服務勳章」。第一枚是表彰他在戰場上的勇敢表現和突出戰績。嘉獎令上寫道:「1918年9月26日,在法國切平附近,他在指揮部隊向埃爾山谷前進中,表現出超人的勇敢、冷靜、幹勁和機智。爾後,他將一支瓦解了的步兵集合起來,率領他們跟在坦克後面,冒著機槍和大炮的密集火力前進,直到負傷。在他不能繼續前進時,仍然堅持指揮部隊作戰,直到將一切指揮事宜移交完畢。」另一枚是表彰他在布爾格坦克學校和訓練中心所取得的巨大成績。這份嘉獎令寫道:「由於他的積極肯幹和正確判斷,他在朗格勒軍校組織和領導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價值的貢獻。他在戰鬥中對坦克部隊的使用表現出高超的軍事才幹和熱忱,在這種對美軍來說還是較為生疏的作戰方式中,表現出了顯著的適應性。」 一向渴望得到榮譽的巴頓此時有些喜形於色了,他感到,自己沒有虛度年華,幸運地趕上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建立了功業,並為自己爭得了「美國第一坦克手」的美名。他躊躇滿志,頗為自得。但是,戰爭已經成為歷史,等待著他的將是漫長的和平歲月和艱難的仕途。正是:大難不死幸運,喬治必有後福。千萬生靈塗炭,巴頓謀取功名。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七章 告別坦克 大戰結束鼓人心,世界人民齊歡慶; 痛惜國會大裁軍,揮淚告別坦克兵。 1918年11月11日,經過四年多激烈、艱苦、漫長的鏖戰,造成三千萬人傷亡和數千億美元損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的投降而宣告結束。美國雖僅參戰一年多,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32萬餘人,其中11.5萬人陣亡,20.6萬人負傷,4500人被俘。各參戰國的人民都舉行隆重的儀式慶賀戰爭的結束,歡慶和平的降臨。《芝加哥論壇報》的頭版標題就是「讓戰士們立刻回家吧!」在紐約,人們高唱著:「我們不要成肉,我們要的是萊茵河的一席之地。」 但此時此刻的巴頓卻顯得與眾不同。他在戰爭中因表現勇敢而受到上司的表揚,從上尉晉升為上校,並獲得「優異服務十字勳章」,但戰爭的突然結束卻使他感到一時難以適應,甚至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他覺得現在又回到了「愚蠢的、地獄般的世界,生活失去了意義」。他熱愛戰爭,在戰爭中體會到快意、樂趣、刺激和緊張。他喜歡這種緊張的戰爭生活,並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他因受傷未能趕上最後幾天的戰鬥而感到萬分悲痛。離開了戰爭,他覺得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經失去了價值。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巴頓之所以如此地熱愛戰爭,主要是出於對自己個人榮譽和地位的追求,把戰爭看成是達到本人理想地位的手段。他不同於狂熱地鼓吹和宣傳戰爭的「戰爭販子」,也不同於老羅斯福式的「好戰的鷹派」。關於這一點,傳記作家拉迪斯拉斯·法拉戈曾作過精彩的解釋。他在《巴頓將軍》一書中寫道:「他對戰爭的熱愛,並沒有什麼玄妙的或地緣政治的論據。它並沒有思想基礎,也沒有馬基雅維裡或黑格爾派哲學家所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歷史循環論。 巴頓完全出自崇信一種體理的甚或荒唐的觀念,乃至上了痛,達到狂熱無羈的程度。這一點,在軍人中他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軍人中,即使那些最偉大、最有成就之輩,也沒有幾個人是讚美戰爭的,而多數軍人都持與謝爾曼一樣的觀點,認為戰爭是災難,戰爭的虛榮純粹是浮光掠影。」他又寫道:「巴頓熱愛戰爭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他所具備的特殊而又有限的才能註定自己要獻身給戰爭……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他相信,他的一輩子只有去搞一項狹窄的專業才能有出息,這就是他公開承認的選擇軍人職業的原因。」 雖然他還像戰時一樣以鐵的紀律要求部隊,並進行嚴格的訓練,但他情緒低落,興趣索然。布雷恩帶著美國製造的坦克抵達法國,但為時已晚,趕不上參戰了,但這些坦克卻成了巴頓的試驗品。巴頓對坦克進行了大膽的試驗和編組,在坦克裡安裝了無線電話,以便運動中進行通信聯絡。他還制訂了集中使用坦克突破敵人防禦,向敵縱深發動進攻,一舉摧毀其指揮中心的戰術。這種戰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廣泛地使用。但是,巴頓沒能夠像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和利德爾一哈特一樣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因為理論上的探索不是他的專長,而橫刀立馬、馳騁疆場則是他的宿願。儘管如此,他還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番認真的總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