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殷富之家 天生富家多受寵,不幸患上「閱讀症」; 效宗法祖立壯志,化作鴻鵠入蒼穹。 人類五千年的戰爭史上,曾湧現出許多叱吒風雲、戰功赫赫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優秀將領,他們宛如燦爛的星辰組合成一幅幅光彩照人的歷史畫面。在他們中間,有一位綽號叫「熱血與豪膽」的將軍,他以其鮮明的個性、敏銳的感覺、嫺熟的戰法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導演出一幕幕戰爭活劇,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和爭論。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傑出將領、陸軍四星上將巴頓。 1885年11月11日,小喬治·史密斯·巴頓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雷克維尼亞德。 小巴頓的父親是弗吉尼亞人,身材高大,英俊瀟酒。他衣著考究,舉止高雅,常以南方紳士自居。雖然他口才極好,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演說家,但平時卻不苟言笑,含蓄自然,既有政治家的手腕,又有思想家的深沉。他是民主黨人、律師,一年前當選為洛杉磯縣地方檢察官,正值前程遠大、事業蓬勃向上之際。 小巴頓的母親是加利福尼亞人,誕生於加州南部一個富裕的拓荒者家庭。外公在當地是頭號富翁,又當過洛杉磯第一任市長,極有權勢。她從小就生活在這種優裕的環境之中,受過良好的教育。當時,她年僅24歲,年輕漂亮,舉止端莊,談吐不凡,頗有貴夫人風度。 小巴頓出世不久就患了一場大病。保姆瑪麗·斯卡利擔心這個小東西活不了幾個月,但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逐漸長成一個健康強壯、充滿活力的孩子。不久,為了父親工作的方便,他們舉家遷入洛杉磯市。兩年後,巴頓家又添了一個女孩,取名安妮,但人們都叫她尼塔或安尼塔。雖然家在市區,但孩子們的大部分時光卻是在雷克維尼亞德外公的牧場中度過的。這個鄉村牧場曾給童年的巴頓留下深刻的印象。 外公的牧場位於洛杉磯東北12英里處,遠處是翠綠的聖蓋布裡爾山,面向低緩的平原,還有一座古老的聖公會教堂,那是當地人祈禱、做彌撒的地方。這裡地廣人稀,環境幽雅,空氣十分新鮮,是戶外生活的理想場所。 小巴頓和尼塔都很喜歡父親,因為父親是他們的大朋友。儘管公務繁忙,他總是設法抽空陪孩子們玩,帶他們釣魚、划船,教他們騎馬、射擊。裝扮成軍人衝衝打打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巴頓後來回憶說:「尼塔扮成少校,我則當一個列兵。我還以為列兵比少校官大呢!」父親每天早晨向他們敬禮,然後帶他們到外面去玩耍。他為兒子削一把木劍,教他如何構築堡壘。兒子跟父親的關係尤為密切。向父母道晚安時,他總是調皮地使勁吻一吻爸爸,而對媽媽卻不敢這麼放肆。他知道父親不喜歡戶外生活,只是因為兒子的緣故才不厭其煩地陪孩子們玩耍,因此他就更加敬愛父親了。巴頓天生好動,似乎需要不斷地活動,以發洩他那充沛的精力。 晚上,他與妹妹坐在父親的身邊,有時乾脆就坐在父親的大腿上,一邊一個,傾聽父親音質優美、抑揚頓挫的朗讀。父親這樣做主要是心痛兒子:巴頓雖聰明伶俐,但在發音和拼寫上卻天生有缺陷,經常出現發音不准和拼寫錯誤的現象。現代醫生稱這種現象為「閱讀失常症」。他本人為此感到非常苦惱,但這是一種慢性病,只能慢慢地調治,不能操之過急。 父母在小巴頓身上傾注了極大的愛心。他們不是簡單、粗暴地教育他,而是始終以綿綿的長輩之愛溫暖他,啟發他,幫助他克服心理障礙。他們擔心同學們會嘲笑污辱他,因此決定不送他上學,專門請家庭教師教他文化課,請教練指導他鍛煉身體,以便排除外界干擾,使他能夠集中精力學習和鍛煉。 後來有些傳記作家指責巴頓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不及早送他上學,致使他學習成績不理想,並養成許多壞毛病。其實,他們不瞭解巴頓小時候患有「閱讀失常症」,這種指責是不公平的。事實證明,巴頓父母的做法有助於他克服心理障礙,效果十分明顯。 巴頓十分崇拜祖先,為自己那頗有名氣的家系而感到驕傲。在他幼年時就形成了一種優越感,堅信其祖先是弗吉尼亞的紳士,出身高貴,具有貴族的理想與抱負,是天生的領導人,負有領導他人的義務與責任。他相信自己就是祖先的能力、意志、信心和理想的繼承人,領導他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自己理應成為一個偉大的統帥和將軍。對於巴頓來說,家族的力量是神聖的、偉大的和壓倒一切的,它經常激勵巴頓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為家族爭光」成為巴頓事業上的動力和支柱。但事實上,巴頓家族並不像他認為的那樣有多麼的高貴和偉大。 巴頓的祖先原為蘇格蘭人,是蘇格蘭東部亞巴登的地主。是否有貴族頭銜,現已無據可查。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模糊不清的家譜使得巴頓家族的成員在婚姻上普遍交好運。18世紀巴頓家族的第一個美國祖先羅伯特·巴頓移居弗吉尼亞殖民地。據說,他個頭不高,脾氣粗暴,但詼諧幽默,風度翩翩,對姑娘們頗有吸引力。1771年,他在弗吉尼亞殖民地弗雷德裡克斯堡簽訂了土地契約,當了契約工。後來因娶富家小姐安妮·戈登·摩塞為妻而躋身上流社會。所以,有趣的是,值得巴頓引以自豪的不是他的第一位美國祖先本人,而是這位祖先的岳父大人、大名鼎鼎的休·摩塞將軍。 摩塞1725年誕生於蘇格蘭,1747年移居英屬美洲,參加了英軍將領佈雷多克對法國殖民地進行的遠征,是喬治·華盛頓的朋友。美國獨立戰爭中,他任大陸軍準將,在著名的特倫頓襲擊戰中表現突出,但旋即在普林斯頓之戰中負傷而亡。他成為這個家族神聖信條的化身。他為家族確定的信條是:「摩塞,勇敢戰鬥!千萬不能辱沒家族的榮譽!萬萬不能玷污我們古老的姓氏!」 小巴頓的祖父生於1831年,是這個家族中第一個叫喬治·史密斯·巴頓的人。他於1852年從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19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動盪不安,兩種社會制度——北部先進的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和南部落後的黑人奴隸制之間為爭奪黑人勞動力市場和西部廣袤肥沃的土地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尖銳鬥爭,廢奴主義運動愈演愈烈。頑固站在奴隸主立場上的喬治·史密斯·巴頓,堅決反對廢奴運動,並組織志願兵,號稱「卡拉哈來福槍隊」,專門用來對付奴隸起義。南北戰爭打響後,他率部加入南部同盟軍,任弗吉尼亞第22步兵團下屬一個連隊的連長,後晉升為第22騎兵團團長、上校,參加厄爾利將軍對聯邦首府華盛頓進行的偷襲戰。1864年9月在第三次溫切斯特之戰中陣亡。祖父使用過的馬鞍一直珍藏在巴頓家中。鞍上寫有這麼一句話: 巴頓上校在第三次溫切斯特之戰中殉職,因有忠誠之傳個兵、此鞍、戰馬及軍刀得以保存。 祖父的幾位兄弟也是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的畢業生,都參加了南部同盟軍,在戰場上作過戰。此外,祖父的幾位表兄弟也在南部同盟軍供職。 小喬治·巴頓非常崇拜這些祖先,尤其是他的祖父。在他看來,他們作戰勇敢、品格高尚、理想遠大,是他「行動的楷模,前進的燈塔」。童年時的小巴頓經常產生幻覺,仿佛感到祖先一直站在峰顛上,觀察他的一言一行,評判他的言談舉止,考測他的意志能力。想到這些,他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礙,要以祖先們的標準檢驗自己的言行,不斷地督促自己奮發向上,力爭有資格繼承巴頓家族的傳統。他寫道:「我家族的祖先一直在催我奮進。如果我稍有遲疑,我就可能玷污我的血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