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
八一 |
|
在1952年6月7日至12m在芝加哥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開展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因為艾森豪威爾雖然是一個最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但卻不是唯一的。代表大會上,除了他以外,還有一位將軍作為候選人的呼聲也相當高。他就是德懷特的上級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黨內的各集團中,曾就「大西洋英雄」和「太平洋英雄」之間的競爭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談判。 有一個共和黨的領袖曾考慮組成這樣一個兩駕馬車:麥克阿瑟竟選總統,塔夫脅作為副總統候選人。 在芝加哥代表大會上進行的錯綜複雜的政治賭博中,艾森豪威爾是手握王牌的:「頭號」戰爭英雄的威望和工商界的積極支持。大企業家的頭面人物通常不親自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而在幕後左右風雲,並以此自得其樂。 在艾森豪威爾問題上卻是個例外。「汽車大王」福特二世和「通用汽車公司」 董事長查爾斯·威爾遜等壟斷集團的頭目,都出席了共和黨代表大會,積極支持艾森豪威爾竟選總統。 第一輪投票的結果,艾森豪威爾獲得595票。離取得勝利,他還差9票。 他的主要對手塔夫脫獲得500票,沃倫獲得81票。但是,沒有經過重新投票,事情就得到了解決。因為明尼蘇達州代表團團長突然站起來宣佈,該州代表票的19票改投艾克。競選運動中的第一道重要壁壘被順利攻克。芝加哥代表大會後,艾森豪威爾立即精力充沛地投入竟選鬥爭。他身邊有經驗豐富、善於運籌的競選運動指揮,其中洛奇和亞當斯成了他最有力的競選助手。 但是,艾森豪威爾仍遵循美國的老習慣,對這項新的事業的一切細節考慮得儘量周到,並像對待軍事活動一樣組織得「天衣無縫」,有一次他說:「將軍的工作歸結一點,就是糾正外交家們造成的混亂局面,以便讓外交家們能夠將局面重新攪亂。」而這一次,德懷特既是將軍,也是外交家,他親自組織和主持自己的競選運動,而沒有完全依賴由於政治閱歷而變得練達的助手們。 共和黨代表大會提出加利福尼亞州年輕的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為副總統候選人。尼克松沒有卓著功勳,但以他的全部政治傾向,特別是以他在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時的種種表現,證明了他是個狂妄的反共分子。共和黨打算在反共口號下開展競選運動。該黨的戰略家認為,艾森豪威爾所需要的副總統候選人正是一個有這種名聲的人。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運動過程中面臨嚴重考驗。按照計劃,為了競選,他將乘飛機和火車行駛五萬英里,還不包括乘汽車的路程。 這相當子繞地球兩圈以上,按照計劃,他將訪問45個州的232個居民區。 會見、演說、答記者間、談話、數千次握手,所到之處,日程都排得滿滿的。 到了晚上,艾森豪威爾臉上的一道道皺紋更加明顯可見,身體感到異常沉重,嘴唇不斷抽搐,眼神中充滿了疲憊。到了日未,如果告訴他還有一次約好的談話,他常常咬牙切齒他說:「全國委員會的這些白癡!他們想以選舉一個死人才高興嗎?」但是,他稍事休息後又說:「走!他們想叫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6月4日,他在阿比倫首次向全國發表電視政治演說。總的來說是不熱鬧的。天下著雨,大看臺上一半是空的;他穿著平民的雨衣,看起來有點奇特;他無表情又口齒不清地念著事先準備好的稿子;他的話來回重複,是人們所熟悉的。但是他所得到的效果比他出現在電視機前更重要,因為他使共和黨的保守派放心。他說,他是通貨膨脹的敵人,是高稅收、政府集權、欺騙和腐敗等等的死敵。尤其是,他對雅爾塔秘密協定和丟失中國表示痛惜。 雖然他也確實譴責了「任何孤立政策之毫無益處」,但是他強調雅爾塔和中國,正是那些沒有表態的代表們想聽的。這篇演說也為以後的競選定下了調子。 第二天艾森豪威爾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記者們一致認為,他與事先準備好的演說相比,艾森豪威爾對即席問題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詹姆斯·賴斯頓認為,艾森豪威爾是自羅斯福總統以來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大師。賴斯頓寫道:「他說話直截了當,平易近人,不使性子,不挖苦諷刺。同樣重要的是,在回答某些問題時,他好像比他實際上更為坦率;他說話簡潔,不像知識分子那樣繞彎子。」 在具體問題上,艾森豪威爾說,他沒有結束朝鮮戰爭的秘密方法,指出轟炸鴨綠江對岸的危險性。他說,他願意為「體面的停戰協定」而努力。他擁護公民權利,但是他認為這是各個州的責任,因此他反對公平就業委員會。 他要使經濟擺脫「人為的直接立法手段的控制」,而依靠自由市場。對於麥卡錫的挑戰,他提高聲調說,他比任何人更堅決地「要把任何共產黨、顛覆或赤色影響從我們政府的負責崗位上徹底清除掉」。至於說,誰要對丟掉中國負責,他再一次拒絕糾纏個人問題。 對外政策問題在艾森豪威爾的竟選運動中佔有特殊重要位置。在爭奪入主白宮的過程中,就國際局勢,他也發表了一些清醒的見解。他反對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他說:「俄羅斯、西怕利亞和中國是不可能佔領的。即使共產黨撤退,讓出了地盤,美國也無法去填補這些真空地帶。」一旦發生戰爭,西歐是否能給美國以有效的軍事援助,他是非常懷疑的。因此他說:「在現代戰爭中,取勝的唯一途徑便是制止發生戰爭。」 艾森豪威爾明白,擴大朝鮮衝突的方針,孕育著外交連續反應的危險。 因此,進攻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是一次對外政策的冒險,它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後果是顯而易見的。朝鮮戰爭證明,靠武力解決亞洲爭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它已使美國的對外政策在亞洲人民的心目中名聲掃地。不僅需要尋找解決朝鮮問題的辦法,還要制定美國新殖民主義政策的長期方針。 1952年10月1日,艾森豪威爾宣稱,朝鮮戰爭的主要擔子應當由南朝鮮人自己承擔,而不是美國人。未來的總統說:「我們不想讓亞洲把西方的白種人看成是自己的敵人。假如那裡必須進行戰爭,就讓它是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戰爭,而我們要支持的是捍衛自由事業的一方。」 競選運動接近尾聲。艾森豪威爾考慮到現實的政治局勢,便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注意億萬選民感到最迫切的難題。他越來越肯定地表示,朝鮮戰爭的和平解決勢在必行。 10月29日,總統候選人宣稱,美國不應永遠陷在朝鮮的陷餅裡,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美國只是在同真正敵人的輔助部隊作戰。11月3日,他進一步強調:「和平事業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寶,新政府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結束這場涉及美國千家萬戶、孕育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危險的悲劇衝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