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
六九 |
|
艾森豪威爾通知蒙哥馬利說:「一旦你和佈雷德利在卡塞爾一帕德博恩地區會師,第九集團軍將立即轉歸佈雷德利指揮。那時,他將負責佔領魯爾和肅清敵軍,並儘量少耽誤時間,然後他的主要突擊方向將沿著埃爾富特—萊比錫—德累斯頓軸心前進,並同俄國人會師。」 當蒙哥馬利向艾森豪威爾呼籲,在到達易北河之前,既不要改變計劃,也不要變動指揮安排時,艾森豪威爾更全面他說明了他的意圖:「我的計劃很簡單,其目的在於分割和消滅敵軍,並同俄國軍隊會師,只要斯大林能給我情報,卡塞爾一萊比錫軸心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最直接的進軍線。」 丘吉爾和英國軍界人士對此極為惱火,紛紛指責艾森豪威爾越權與斯大林直接聯繫,但美國軍政要人馬歇爾等則支持艾森豪威爾的行動,認為在純軍事問題上盟軍最高統帥有權直接與蘇軍最高統帥取得聯繫。英國人的指責實質上不在於艾森豪威爾同斯大林進行了直接聯繫,而在他改變了計劃,不讓蒙哥馬利擔任主要突擊力量去攻佔柏林。 艾森豪威爾為什麼要改變目標、放棄了佔領柏林的計劃呢?事實很明顯,由於希特勒在阿登的反擊,盟軍耽誤了六星期的時間。結果,當蒙哥馬利的北方集團軍群在萊茵河畔準備東進時,他離柏林還有480公里;而這時蘇軍已在奧得河邊,距柏林只有60公里左右,並且早已準備攻打柏林了,所以艾森豪威爾作為一個軍人已經預見到,爭奪柏林的比賽已經輸掉了。 而且,就德國來說,希特勒還在柏林,困獸猶鬥。在這種情況下,要強攻德國首都,就要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佈雷德利將軍回憶說:「假設即使我們能在朱可夫強渡奧得河之前到達易北河,那麼易北河離柏林反正還有80公里的低地帶。在柏林西部一帶地區,湖泊棋布,河網縱橫。艾森豪威爾問我,據我看,從易北河沖到柏林,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對這個問題,我說,我估計我們大約要損失十萬人。」並且,在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大國已經劃定了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柏林是在蘇聯佔領區內。即使美軍付出這麼大代價佔領了柏林,佈雷德利說:「我們還要退出來,並把地方讓給人家。」 所以美國高級將領不願為了政治上的威望而付出這樣重大的犧牲。 還有,在1945年的最初幾個月裡,美國情報部門獲悉,希特勒在德奧邊境的薩爾斯堡一帶山區,以伯希特斯加登為中心,建立了「民族堡壘」,儲備了大量的彈藥物資,甚至修建了飛機製造廠,準備糾集納粹狂熱分子,負隅頑抗。佈雷德利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當時,傳奇式的堡壘在我們看來是完全現實的和非常嚴重的威脅,我們不能輕視它。它一直嚴重地影響到我們在戰爭最後幾星期裡的戰術思想。」艾森豪威爾在《遠征歐洲》一書中對此問題也這樣寫道:「如果讓德國建立了『民族堡壘』,它就可能迫使我們陷入曠日持久的遊擊戰爭,或者是陷入代價很大的圍攻戰……十分清楚,納粹打算作這種嘗試,而我決不能給他們實現這種嘗試的機會。」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艾森豪威爾決定不同蘇聯爭奪柏林,而是儘量利用美國軍隊去佔領德國,肅清納粹頑抗勢力。 然而,丘吉爾對此極為不滿,在他的心目中,「柏林是頭等重要的政治目標」。這位資產階級政治家懂得,歐洲是大國爭霸的重點,並且他已經看到,未來爭奪歐洲的鬥爭將在蘇聯同英美等西方國家之間進行。因此,對西方來說,對抗的起點越靠歐洲東部越好。由於這些原因,丘吉爾強調柏林是「英美軍隊主要的和真正的目標」。早在3月11日他就寫信給艾森豪威爾說:「所以我寧願十分堅持我們渡過萊茵河所確定的計劃,就是美國第九集團軍應該和第二十一集團軍群一同向易北河前進並越過柏林。」當丘吉爾得知盟國最高統帥已改變計劃,不讓蒙哥馬利去攻打柏林時,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趕快於4月1日打電報給羅斯福,反復重申自己的主張:「我認為從政治立場出發,我們在德國應當盡可能地向東推進,如果能拿下柏林的話,我們就應當佔領柏林。」 然而,羅斯福這時生命垂危(他於4月12日逝世),軍事大權掌握在馬歇爾手中,而這位總參謀長是完全支持艾森豪威爾的。因此丘吉爾始終未能改變這位盟軍總司令的決斷。 不過,艾森豪威爾對英國人的批評、抗議是十分反感的。他在《遠征歐洲》一書寫道:「根據1月份所作的、並經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的安排,我認為將這項計劃通知斯大林大元帥完全是我職權範圍內的事。但是,我們很快發現,丘吉爾首相激烈反對我的這個行動。他不同意這項計劃,並堅持認為,由於目前戰役已接近尾聲,部隊的調遣已具有政治意義,這就要求在發展廣泛的作戰計劃方面應有政治領袖的過問。他顯然認為,我與斯大林大元帥的通信,已經越出了我只在單純軍事問題上與莫斯科聯繫的職權。他非常失望和不安,因為我的這項計劃沒有用能從美國部隊中抽出來的所有兵力首先支持蒙哥馬利向前挺進,以便不顧一切地試圖在俄國人之前去佔領柏林。 丘吉爾先生把他的意見送給了華盛頓。 「當然,首相知道,不管盟軍往東能推進到什麼程度,他和總統早已同意英國和美國的佔領區在東面將限於柏林以西200英里的一條界線。他所以極力堅持用我們的一切人力和物力來保證西方盟軍先於俄軍到達柏林,一定是基於這種想法:這個成就今後將會為西方盟國造成巨大的威望和影響。 「我無法知道他的真正理由,但這個抗議立即開始了一系列的電報往來……」 不過,為了給丘吉爾保留點面子,艾森豪威爾也沒有完全關死大門。六天之後,即4月7日,艾森豪威爾在給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的報告中說:「我非常同意進行戰爭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如果聯合參謀長委員會認為,盟軍盡力佔領柏林的意圖超出本戰場的軍事考慮,我將欣然再調整我的計劃。」 然而,事實上,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並沒有指示艾森豪威爾去佔領柏林,艾森豪威爾也沒有再改變自己的作戰計劃。 這場風波過去之後,艾森豪威爾繼續指揮百萬雄師,按既定計劃向德國內地進軍。當時西線德軍還有三個集團軍群的編制,號稱60個師,但實際兵力還不到半數。而艾森豪威爾指揮的歐洲遠征軍已增加到93個師,458萬人;空軍早已取得了制空權,擁有飛機17000多架。在盟軍地面和空中的絕對優勢兵力的打擊下,德軍已成強弩之未,不堪一擊,只有少數法西斯黨衛隊的狂熱分子還負隅頑抗,作困獸之鬥。 4月1日,美國第一和第九集團軍在帕德博恩以西裡普施塔特會師,封閉了對魯爾的包圍圈,把德國B集團軍群的18個師緊緊地圍困在魯爾地區。 莫德爾兩次突圍都告失敗,最後只好決定頑抗到底,儘量多地牽制盟軍。但是,他的末日快到了。4月14日,美軍把這個大口袋切成兩半;16日,東半部德軍瓦解了;18日,西半部德軍宣佈投降。在整個魯爾戰役中,美軍俘敵32.5萬人,莫德爾本人失蹤,後來人們說他自殺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