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二九


  電報給羅斯福留下了強烈的印象。與此同時,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和總參謀長馬歇爾卻要求羅斯福支持艾森豪威爾。此外,馬歇爾舉行記者招待會,在會上他嚴厲批評美國記者。他說,計劃估計「火炬」的登陸作戰,美國的損失將高達18000人,但事實上只有1800人,這樣達爾朗協議使美國少傷亡16200人。他告訴新聞界,他們對艾森豪威爾和達爾朗協議的抨擊是非常愚蠢的,這會上英國人的當,他們會要求由一個英國人來代替艾森豪威爾。如果這種抨擊繼續下去,會使美國在世界上的聲譽處於從未有過的低下地位。

  根據各個方面反映的情況,羅斯福總統于11月18日,也就是在收到英國首相電報後的第二天,發表了一項公開聲明。羅斯福代表盟國強調指出:「未來的法國政府決不能由法國本上或海外的任何個人來成立,它只能在法國人民被同盟國的勝利所解放後,由法國人民自己來成立。目前在北非和西非所作的安排,僅是由於戰事緊迫而不得已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

  羅斯福的聲明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們的憂慮,同時也使艾森豪威爾感到寬慰。

  11月20日羅斯福寫信告訴丘吉爾說:「昨天我私下對報界講了一個流傳在巴爾幹的古老的希臘教會的格言,因為它似乎適用於我們目前的達爾朗——戴高樂問題,這句格言是:『我的孩子們,在大難臨頭之際,你們可與魔鬼同行,直到你們下橋為止。』」

  然而,達爾朗協議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艾森豪威爾個人的不安和對他聲譽的損害。這個協議造成了長期的影響。蘇聯領導人懷疑英美和法國維希分子背後有默契。法國抵抗運動領袖戴高樂也對此強烈不滿。他說:「如果盟軍在『解放』一個國家與現在投敵的官員們簽訂協議,抵抗還有什麼意義?!」這個協議不僅傷害了抵抗運動成員的感情和士氣,而且對日後戴高樂與美國的長期合作也產生了嚴重影響。

  由於艾森豪威爾在阿爾及爾被政治問題所糾纏,使他不能及時向突尼斯進軍,而這時德軍卻繼續在突尼斯集結。結果盟軍強行攻佔突尼斯城的打算遭到嚴重失敗。到了12月份,在艾森豪威爾指揮下有將近15萬人,但僅有3.1萬人在前線。他自己估計德軍有3萬人在突尼斯城內和附近,其中作戰部隊是2.5萬人。盟軍向突尼斯推進的速度過慢,當他們抵達時,雙方交鋒,吃了敗仗。

  軍事上受挫,使艾森豪威爾大傷腦筋。他寫信向妻子訴苦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拼命工作過,但卻沒有取得好的結果。」為了扭轉戰局,12月22日,艾森豪威爾出發上前線,他親自瞭解情況,他希望發動一次攻擊。

  聖誕節前夕,他和安德森將軍視察作戰部隊。連日陰雨使農村變成一片沼澤。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車輛都不可能離開公路行駛,而在公路上行駛也是夠困難的。艾森豪威爾決定推遲發動進攻。他向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說:「目前暫時放棄全力出擊的計劃,是迄今為止我最失望的事情,是一項痛苦的決定。」搶先到達突尼斯的競賽已經輸掉。他面臨著一場持久戰。

  聖誕節前夕,當夜幕降臨時,艾森豪威爾在安德森野戰司令部食堂吃晚飯。當他開始用餐時,一名通訊兵送來一份電報:「達爾朗被刺身亡。」達爾朗這個維希頭目,雖然口口聲聲說忠於他的祖國,要真誠與盟國合作,但他卻繼續為非作歹,不聽忠告。達爾朗繼續任用維希官員,甚至那些同納粹密切合作而聲名狼藉的人。另一方面他把阿爾及爾的戴高樂分子關入監獄,封閉了他們的《戰鬥報》,這就更加激起法國人民對他的仇恨。

  1942年12月23日,達爾朗被年輕的戴高樂分子邦內·德·拉·沙佩勒刺殺身亡。此後,吉羅便掌管北非的軍政事務。

  達爾朗之死,大快人心,完全是咎由自取,正如克拉克將軍所說的:「在我看來,達爾朗上將之死是上帝的旨意……把他從政治舞臺上清除掉,就像刺破膿瘡一樣。他起到了他的作用。」達爾朗之死,也為艾森豪威爾解除了一個政治上的包袱。

  12月22日馬歇爾命令艾森豪威爾:「授權你的部下去處理國際外交問題,集中你的全部精力於突尼斯的戰鬥。」由於達爾朗已經去世,艾森豪威爾覺得他可以這樣幹了。欲知突尼斯之戰的詳情,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章 突尼斯大捷

  捷報頻傳震天響,北非大地獲解放;
  德意主力全殲滅,將軍美名天下揚。

  雖說達爾朗遇刺身亡,稍稍緩和了政治緊張局勢,但並沒有完全消除法國愛國人士和當地人民群眾,對英美和通敵者合作、特別是對維希分子在法屬北非全部留任的強烈不滿。

  人民最不滿意的是,雖說「解放了」,但是反對法西斯德國和維希政治制度的積極分子,仍然沒有被釋放出獄。在盟軍當局的默許下,在阿爾及爾的中央監獄裡,還在監禁著27名共產黨人——法國國民議會代表。艾森豪威爾只對法國抗戰力量對維希分子的鎮壓表示抗議,而對被監禁的共產黨人的呼籲卻置之不理。只是到了1943年2月,迫于世界進步輿論的壓力,這些反法西斯人士才被從監獄和集中營裡釋放出來。

  然而,在北非當地的居民,仍處於無權的地位。他們迸發出來的憤怒情緒使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大為震驚。盟國的第一次進攻戰,竟然落得與附敵分子公開進行合作。羅斯福和丘吉爾連忙推卸責任。他們試圖把艾森豪威爾變成替罪羊,迫使他把盟國在北非的政策的全部責任承擔下來。其實,艾森豪威爾在阿爾及爾採取的任何實際步驟,都是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指示。可是,這並不能改變他的處境。對採取與附敵分子進行合作的不受歡迎的決定,所應負的道義和政治責任實際上落在他的身上。他對因公前來阿爾及爾的弟弟米爾頓說:「如果我是個普通營級指揮官,在敵人的火力下率領士兵投入戰鬥,一切就要簡單得多。」

  艾森豪威爾決定在突尼斯開展一場大規模的攻勢,來轉移國內外人民的注意力。在1943年1月底,西方盟國在北非集結的軍隊有50多萬人。但由於盟國武裝力量在突尼斯動作遲緩,使德國統帥部得以調集大量的部隊,為盟國後來的攻勢造成一定的困難。

  從華盛頓傳到盟軍總部的謠言說,為平息民憤,美國總統將要犧牲艾森豪威爾。丘吉爾對突尼斯前線進展遲緩感到不快。據說羅斯福認為保留艾森豪威爾「在政治上是不明智的」。當艾森豪威爾在一月初任命馬塞爾·佩魯頓為阿爾及利亞總督時,又掀起了另一次抨擊的浪潮;因為佩魯頓曾任維希政府的內政部長,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人民群眾怎能容忍這樣的人擔任他們的總督呢?但艾森豪威爾卻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佩魯頓的任命在國內引起了一片痛苦的咆哮。他們想要誰?他是一位有行政經驗的人,而天曉得,在非洲法國人當中,很難找到許多像他這樣的人。」與此同時,吉羅又逮捕了戴高樂在北非的自由法國分子,引起又一次抨擊浪潮,以致瑪咪寫信警告他,「頭頭們正在準備把你撤職」。他的聯絡副官布徹在記錄上也這樣寫著:「我告訴他,他的脖子已經套在絞索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