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二四


  作為總指揮,艾森豪威爾最早碰到的、也是一直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確切判明哪些陸、海、空部隊能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加以利用。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司令官隨著一項總的目標的確定,接到一份具體的部隊分配情況的報告,然後據此可擬訂他的戰略計劃,並輔之以詳細的戰術計劃、編制計劃和後勤計劃。而在這一次,形勢不清楚,兵力和供應的總數不知道,最終目標不明確,整個事情中唯一的肯定因素是美英兩國統帥的進攻指令。但是,有關大兵團的戰略、戰術,登陸艇和船隻的獲得,海軍後援部隊的分配,空軍部隊的編制,出國部隊集中地和訓練基地的準備,前期與後期給養的安排,對每一支進攻的部隊的每一個單位的實際組合,所有這些問題必須儘快地作出正確的處理。哪一環節出毛病,必將影響全域,因此決不能掉以輕心。

  在制定計劃中,艾森豪威爾和他的參謀部,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是決定進行攻擊的地區和動用的力量。早在1942年1月,英美兩國政府曾考慮過一項稱之為「體育家」的計劃,即由美國僅僅進攻卡薩布蘭卡的計劃,可是後來把它撂在一邊了。那項計劃的目標僅僅是不讓西非充當納粹的潛艇基地。後來,把最初的「體育家」計劃的範圍擴大到和英國一起對地中海區發起一場進攻,即是現在要進行的「火炬」戰役。在為這場遠征選定登陸地點時,艾森豪威爾首先考慮的是「從我們的護航艦隊進入敵轟炸機航程內直至登陸完成為止的這一時期,能否為它們提供適當的空中掩護」。當時盟軍航空母艦很少,提供空中掩護的重擔,幾乎全部得由以陸地為基地的飛機來負擔,而為「火炬」戰役唯一可資利用的基地只是直布羅陀。同時,由於海軍護航和後援船隻的不足,又只能把進攻的範圍限制在幾個主要點上。

  經過反復研究,艾森豪威爾他們,在力所能及的最大範圍內,最初指出了四個重要港口或港口地區作為理想的目標。它們從西往東依次是:大西洋海岸的卡薩布蘭卡、奧蘭、阿爾及爾,以及地中海岸的波尼地區。他們也曾考慮,對賓澤特一突尼斯城地區作一次成功的直接登陸將會獲得巨大成果,可是那個地區遠遠超出了戰鬥機支援的航程,而且由於英國駛往馬耳他的護航艦隊曾經有過幾遭覆沒的經驗,這項特別計劃就被認為是超出了正當的冒險範圍而很快地被放棄了。然而,若能儘早佔領賓澤特一突尼斯地區,還是極其有利的,因為那樣英美聯軍便能救援馬耳他,並從陸海空三方面襲擊隆美爾的供應線,這樣就能保證非洲之戰取得最後勝利。

  艾森豪威爾說,對位於這條線另一端的卡薩布蘭卡所以給予特別的重視,在當時其理由有兩點。第一,卡薩布蘭卡是婉蜒于阿特拉斯山脈的那條向東穿過奧蘭、阿爾及爾,最後直到突尼斯的漫長而破舊的鐵路的終點。這條鐵路的運輸量雖小,但若德軍決定從同它友好的西班牙揮戈南下,並以轟炸機和大炮使直布羅陀海峽不能被盟軍用於給養的目的,那麼,這條鐵路卻能為盟軍提供一條微弱的生命線。如果沒有這條破爛的、從卡薩布蘭卡到奧蘭的鐵路,所有進入地中海的部隊都會被截斷歸路,甚至想突圍都要冒極大的危險。

  「卡薩布蘭卡之所以重要的另一理由是,在那個地點強行登陸必然會對西班牙和摩洛哥的部落民族產生影響。」艾森豪威爾繼續說,「要是我們不在那裡登陸,那麼法國的維希政權就很可能把那些好戰的部落引向同我們發生公開衝突,而這種局面幾乎肯定會給西班牙更有力的理由去站到軸心國一邊進行干涉。」

  根據上述理由,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哪種作戰計劃,奧蘭和阿爾及爾兩地是勢在必奪。這兩地都是重要港口,而且奧蘭附近的飛機場對於日後的作戰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對從直布羅陀直到前線一帶——不管這些前線可能會在什麼地方——施用短程戰鬥機時更為必要。阿爾及爾是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的中心,在戰略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因此,如何確定突擊的側翼,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艾森豪威爾說,「一個方案是可以進攻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另一個方案則是進攻奧蘭、阿爾及爾和波尼。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真研究了很久。我個人終於贊成把全部兵力開進地中海。我相信,突尼斯城這個戰利品如此之大,以致我們一開始登陸就應儘量選一個位於東面的、像波尼那樣的地方。無可否認的是,著不在卡薩布蘭卡建立起一個基地而想開進地中海,必然會冒額外的風險。可是我覺得既然我們已經在冒著不小的風險,那麼不如孤注一擲,相信卡薩布蘭卡在其東路被切斷之後會自行陷落,要不就會被從奧蘭沿鐵路轉回來的縱隊攻克。我腦子裡也很想避開在卡薩布蘭卡登陸必然會碰到的自然條件方面的巨大危險。」

  這一計劃報送參謀長聯席會議審批。美國參謀部反對從原先的進攻計劃上抹掉卡薩布蘭卡。他們認為儘管卡薩布蘭卡——奧蘭鐵路的容量有限,盟軍還是一定要迅速佔領它,以作為萬一軸心國對直布羅陀這條狹窄通道下手時的部分補償。而且他們還相信,除非馬上派一支強大的部隊在摩洛哥登陸,不然的話,西班牙非常可能參戰,或者允許德國人利用西班牙作為過道來包抄盟軍的後方。他們反對在波尼作戰的另一理由是,懷疑盟軍在距離駐意大利和西西里的軸心國空軍部隊如此近的地方,缺乏足夠的空中掩護能力。按照這項決定,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的:「早日佔領突尼斯城的可能性已從眉睫之下推移到遠處去了。」

  進攻地點問題決定後,下一項重大的問題是決定進攻的時間。氣象報告指出,從初秋開始,天氣將不斷惡化。因此,時間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重要問題了。一切都要按盡可能早地發動進攻來作準備。為此,甚至海、陸、空部隊達不到所期望的實力時也應在所不顧。因為若要獲得更強大的實力,就會意味著貽誤戰機。當時,軸心國對地中海的英國護航艦隊的攻擊不斷地傳來噩耗。有一支嚴加防衛的、由14艘貨船組成的運輸船隊企圖把物資運送到馬耳他,可是在到達那裡時,只剩三艘貨船能繼續航行,而其中一艘又在船塢沉沒了。曾被劃撥給「火炬」計劃使用的航空母艦「鷹」號被魚雷擊沉了。

  海軍參謀部接二連三地帶給艾森豪威爾這類消息,而每次得到這樣的消息,都使他對計劃作進一步修訂。然而,最使艾森豪威爾這位總指揮擔心的是時間問題。非洲的西北海岸,在整個晚秋和冬季氣候險惡,大西洋的滾滾波濤在海灘上翻卷,就連天氣比較好的仲秋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不能等待「萬事俱備」,必須及早行動。

  在組織這一戰役時,除了在軍事上、物質上進行充分準備外,還必須考慮到北非的複雜的政治因素。鑒於法國維希政府及其軍人對英國懷有惡感,英美兩國政府都認為,遠征部隊應該盡可能做到從表面上看上去完全是美國人。不過又認為同樣重要的是,要讓遠征部隊在人力方面多到足以使當地的法國政府和軍事司令官們,能合乎邏輯地向維希政權和它的納粹主子訴說遇到了「壓倒優勢的兵力」,從而以此為理由立即向盟軍投降,並在以後實行盟軍所希望的合作。

  從開始設想進攻方案時起,兩國政府就仔細考慮了讓當時在倫敦的戴高樂將軍參與「火炬」計劃的可能性。他統率的部隊曾經參加過那次倒黴的達喀爾遠征,到頭來進攻部隊面對著當地維希法軍的抵抗,不得不在一場混亂中撤退。英國人一直認為這場潰敗的原因是倫敦的戴高樂司令部泄了密。艾森豪威爾說,「兩國政府給我們的指示也許已染上了早些時候那次不吉利的經驗的色彩」,要求在任何情況下,有關擬議中的遠征的任何消息都不准傳達給戴高樂將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