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一一


  §七、推行南進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一年多時間,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國。日軍當時的侵華總兵力約100萬人,隨著戰區擴大戰線拉長,這些兵力日顯分散,基本無力再向西南方向發動進攻,東條英機等人對此很傷腦筋。

  1938年7月,日本五相會議決定,要盡可能地將中日民族矛盾引向主義的對立,也就是說,在政治上改反蔣為拉蔣,旨在破壞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提出願與蔣合作反蘇反共。這一隻反共不反蔣的新方針,主要目的就是想儘快從中國戰場中脫出來,準備力量,好乘英、美忙於對付歐洲戰事時,與之爭奪在西南太平洋殖民地的利益。

  1940年6月25日,米內內閣中的火田陸相提出,日本陸軍應參與國內新政治體制的革新和強化。

  這一思想當然與東條英機等人的意願是完全一致的。

  但這一建議被米內首相拒絕,火田陸相因而提出辭職,米內內閣出現危機。也正是由於對內外政局的意見與陸相有分歧,米內首相于1940年7月16日提出了內閣總辭職。第二天,是當年入夏以來的第一個熱天,氣溫近34℃,宮中內大臣府召開了重臣會議,決定再請近衛文麿組閣。

  近衛文麿受命組閣,認為有必要在組閣之前首先確定對於新的政體來說非常重要的外交問題、國防問題,因此要首先確定陸相、海相和外相的人選。

  日本政局政治變化的時候,東條英機在中國的滿洲。17日下午5點東條英機乘飛機離開奉天機場,途經朝鮮平壤停留了一夜,隨即飛回東京。

  18日上午,在參謀總長官邸召開的三長官會議上決定推薦航空總監東條英機中將擔任新的陸軍大臣。

  其實當時在陸軍部內部,也有人主張應由另一位侵華日軍首腦人物梅津美治郎中將擔任陸相。但後來多數人認為,在面臨內政、外交重大轉變時期的形勢下,要求斷然實行嚴厲強硬的措施,而有「剃刀將軍」之稱的東條英機,無疑正是最佳人選。

  匆匆從滿洲趕回東京的東條英機接受了他陸軍大臣的任命。在當月22日特別任命儀式結束後,他發表了如下的談話:「時局愈益嚴重之秋,不期拜受特任為陸軍大臣的大命,不勝惶恐感激之至。今適逢前所未有的變局,為應付此種情況,對內應整頓國內組織,確實使戰時體制完善,對外則與支那事變合理而有效的處理相結合,開展靈活而恰當的對外策略,是當務之急。確信為此必須舉國一致,發揮國家之全力以建設基於國體主義的國防國家。就任之後決定一心一意鞭策愚魯,粉身碎骨以向克服艱難的時局邁進。為此切望予以協助。」

  1940年的5月,德國法西斯侵佔了波蘭之後,很快又進攻法國,不到一個月,法國即投降,英國也面臨德國的進攻。英、法兩國的狀況,使之無力顧及東南亞地區殖民地。陸軍部的東條英機等人早就迫不急待地想進攻東南亞地區,以奪取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所急需的石油、礦產等戰略物資。現在東條等人認為,時機到了,而且這對於日本來說,簡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日本求得生存的最後希望」。

  英、法無暇東顧,那麼印度支那的橡膠、煤炭、有色金屬、糧食等,「是丟在大街上只等人去揀拾的寶物」。

  日本此時尚不南進,更待何時?

  東條英機等人的南進方針,在成立僅4天的近衛內閣新國策中體現了出來。近衛內閣的這個新國策提出要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新秩序」,在日本實行全國總動員,加速擴軍備戰,又與德、意簽訂了三國條約,與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設法與美國保持和解,對蔣介石加緊誘降,力促蔣汪合流。總之,日本的南進方針,已得到了確認。

  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入侵蘇聯。

  在日本有人認為德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擊敗蘇聯,所以日本應當暫時放棄南進計劃,而馬上進攻蘇聯的西伯利亞,以與西面德軍對蘇聯的進攻相呼應。納粹德國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也對日本駐德國大使說:「貴國向太平洋進軍固然意義重大,但是考慮到準備不足,不妨先解決俄國問題,參加德國的對蘇戰爭。俄國潰敗之後,貴國就解除了後顧之憂,可以放手南進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