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二〇


  戴高樂也絕不允許盟國染指法國在海外的「勢力範圍」。戴高樂口中的「法蘭西帝國」的完整性,包括了法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不管在戰爭期間被誰佔領,都應該不折不扣地回歸「法蘭西帝國」。如果這些領地發生了反對法國殖民主義者的行動,也要由法國獨自處理。

  戴高樂在歐洲也遇到麻煩。丘吉爾6月4日在給杜魯門的信中,提出了與戴高樂的又一個爭端。這次是在意大利。西方盟軍進軍意大利時,戴高樂的部隊進駐了阿爾卑斯山法國和意大利交界處的阿奧斯塔山區。當地居民都講法語,戴高樂企圖在戰爭結束後把阿奧斯塔劃歸法國版圖。但事與願違,6月5日,杜魯門致電戴高樂,要求法國軍隊立即撤走,否則美國就不再向法軍供應軍火。據說法軍司令多瓦恩將軍揚言,美國軍隊若開進阿奧斯塔,法軍不會讓步,甚至不惜一戰。

  在這種情況下,杜魯門便準備了一份向報界發表的聲明,公開譴責戴高樂。並決定:如果戴高樂對電報不作出滿意的答覆,就公佈譴責聲明。丘吉爾在6日給杜魯門的電報中說:「發表這個聲明,就可能使戴高樂下臺,在長長的五年經驗中,使我認識到戴高樂是處在危難中的法國的最危險的敵人。」他還說,戴高樂是「對歐洲和平的最大威脅之一。沒有誰比英國人更加需要法國人的友誼,但我確信,歸根結底,我們不會同戴高樂將軍達成諒解」。

  戴高樂終於同意撤走法國軍隊,並由皮杜爾出面答覆杜魯門的電報,說法國絕無意對美國軍隊使用武力。一場險些挑起的摩擦因戴高樂的讓步化險為夷。

  戴高樂在同英美兩國領導人的較量中極不順手,其結果往往不順他的心願。戴高樂雖然心比天高,但時時力不從心。

  1945年7月25日,波茨坦會議期間,丘吉爾在英國大選中慘敗,英國組成了工黨政府。戴高樂在回憶錄中追述了他對於丘吉爾這個「偉大人物」的亦敵亦友的複雜感情。同年11月13日,法國立憲議會選舉戴高樂為臨時政府首腦之際,丘吉爾給戴高樂發來了熱情的賀信。

  戴高樂從1944年8月25日勝利地返回祖國以來,在外交上似乎政績平平。戴高樂在1944年11月到莫斯科拜會斯大林,第二年8月下旬到華盛頓同羅斯福的繼承人杜魯門進行了七個小時的會談,接著又訪問了加拿大,回國前在倫敦會見了英國新首相艾德禮和外交大臣貝文。貝文告訴戴高樂,無論他同丘吉爾的個人關係如何,英國將和法國保持盟友關係。戴高樂深感為了躋身國際大家庭的大國行列,法國將不免長期地同盎格魯一—撤克遜人不停頓地周旋下去,不過當務之急還是處理法國國內的繁重事務。

  戴高樂回到巴黎時,法國滿目瘡痍。昔日的繁榮變成一片廢墟:約200萬建築物毀於戰火,600萬人無家可歸,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數達八十多萬,還有五六十萬人由於戰爭而成為殘疾。

  幾千萬英畝的土地荒蕪了,糧食奇缺。1944年冬天,每人只能得到很少的配給食物。燃料嚴重不足,人民已經過了幾個饑寒交迫的冬天了。

  為了使法國擺脫極端困難的處境、治好長期戰爭給全民族的創傷,就必須迅速發展工農業生產。而發展工業,首先要解決缺煤問題。戴高樂決定充分利用與法國建立了經濟聯盟的薩爾地區和魯爾地區。同時借助國有化政策推動工業生產,他對加萊海峽、盧瓦爾省等地的煤田實行國有化,接管了煤氣和電力,緊接著為了把資金掌握在政府手裡,對法蘭西銀行和許多信貸機構也實行了國有化政策,後來又把幾家十分重要的大企業也收歸了國有,如法國航空公司、雷諾公司等。

  戴高樂還制定了社會福利政策,如為工資獲得者提供社會保險,實行家庭補貼,等等。同時,為了緩和勞資矛盾,鼓吹在企業內部實行「勞資合作」,成立「企業委員會」,提倡資本、勞動和技術的「聯合」。

  與經濟問題相比,更使戴高樂傷腦筋的還是國內的政治局勢。形勢的發展顯然已經超出了他設計的規範,同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相悖。通過讓·穆蘭組織起來的全國抗戰委員會,早已不是清一色的「戴高樂派」,而已成為各個政黨的聯合組織。尤其使他忐忑不安的是曾在地下遊擊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法國共產黨,在委員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在巴黎的秘書處,共產黨員和同情共產黨的人占了很大比例。這些政治力量在反抗希特勒的戰爭中是曾支持和擁護戴高樂的。

  戴高樂進入巴黎的第三天上午,就把抵抗運動的二十幾位代表召集在一起。一則向大家表示祝賀,二則說明抵抗委員會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現在巴黎解放了,臨時政府馬上就要從阿爾及爾遷回,所以今後的工作應該由臨時政府統一領導,各方面的武裝力量也不應再各成系統,統統編為由政府統帥和指揮的正規軍。戴高樂的意思十分明白。他講完以後沒有給與會者留下發表意見的時間,便宣佈散會,匆匆離去了。

  戴高樂所堅決反對的「政黨政治」成為事實:共產黨享有極高的威望,社會黨也活躍起來,皮杜爾領導的號稱中間派政黨「人民共和運動」成為第三大黨,此外,激進黨等也恢復了活動。但是戴高樂本人卻還沒有一個可以倚靠的政黨。憑他的個人威望,他完全可以組成政府,問題是這個政府只能是包括若干政黨的「聯合政府」。

  10月21日,法國就未來憲法問題和選舉一個代替諮詢會議的新的立憲議會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96%主張選舉立憲議會,制訂一個取代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新憲法。在新的議會中,法國共產黨取得的席位最多,其次是社會黨,再次是人民共和運動。

  11月13日,立憲議會一致選舉戴高樂為臨時政府總理。戴高樂雖然取得了一致的擁護,但是,那只是因為他在當時是唯一能夠支撐法國政局的人,他沒有一個有組織的力量作他的堅強後盾。他的政策、方針等靠誰來執行呢?實際上,戴高樂無法左右眾多政黨形成的體制,他失去了在阿爾及爾臨時政府中那種一人說了算的至高無上的決策權。立憲議會享有立法權;政府要制定法律、決定財務、解決外交上的重大問題,都必須取得議會的多數支持。戴高樂是政府總理,但是議會議長卻是社會黨的費利克斯·古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