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二 |
|
戴高樂15歲時寫過一篇題為《德國的戰役》的小說。他說:「1930年德國軍隊向法國宣戰!第一支德軍,20萬之眾,攜大炮500門沿瑞士邊界而下,經過貝爾福特進擾巴黎。第二支德軍直接越過群山峻嶺,踏向南錫。這支軍隊有1715萬千人,大炮480門。俾斯麥將軍已經命令第三軍10人為第二軍的後援。 「1931年1月18日,法國陸軍部長從正在維也納聚會的各國首腦們那裡得到了保守中立的諾言。」 在法國,組織工作很快就緒。 「2月10日,各軍進入戰鬥狀態。戴高樂很快制定了方案,必須拯救南錫,然後聲援布瓦德弗爾。」 這是短篇小說的開頭,戴高樂15歲那年在聖瑪利亞學校讀書時寫的。 接著,「戴高樂將軍」在小說裡調兵遣將,規劃了南錫之役,法國士兵如何構築工事,如何打肉搏戰,又如何勢如破竹地撲向德軍。最有寓意的,是「戴高樂的軍隊」把德國圍困在半個世紀以前法國軍隊被普魯士軍隊打得大敗的麥茨,水泄不通的包圍圈使敵軍無法突圍,傷亡慘重。1870年巴贊元帥在麥茨向普魯士軍扯起白旗,在戴高樂的心靈中留下的印象何等深刻。戴高樂是懷著雪恥的心情寫這篇小說的。 1906年,戴高樂又寫了一個短詩劇,題目叫《苦相逢》。主要情節是:一個羈旅異鄉的遊客深夜在森林裡碰上了強盜,強盜把他身上的全部財物都搶走了,強盜每搶走一件東西,就說:這是最後一件拿走的東西。但總說個沒完,一直把異鄉人搶個精光。 強盜作案的時候,把手槍對著旅客,態度卻是十分「謙和」。最後,強盜向這個倒黴的旅客「熱情」道別,揚長而去。戴高樂給家人表演過這個詩劇,他扮演那個貪婪而彬彬有禮的強盜。 1908年,戴高樂以夏爾·德·呂卡勒的筆名又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和一首詩。短篇小說《紮萊納》寫的是一位派駐新喀裡多尼亞的法國青年軍官和當地少女紮萊納的愛情悲劇。這位青年軍官由於軍紀的約束不得不離開紮萊納。癡情的紮萊納痛不欲生,打算用毒藥把戀人毒死,自己也同歸於盡。但是結果她死了,青年軍官卻僥倖活了下來,而且一直在法國軍隊裡服役。退休後他懷著無限悵惘的心情回到他青年時期發生羅曼史的小島。他離開了紮萊納,卻永遠懷念著她。 在那首無題詩中,戴高樂抒發了自己準備在戰場上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 這或許是戴高樂從軍以前,也就是考進聖西爾軍事學院之前最後的文學作品了。有人說,如果戴高樂選擇了文學,也許他會成為一個很有特色的作家。這首詩的文學價值到底怎麼樣,且不去評論,但是,它反映了步入青年期的戴高樂以身許國的抱負。 哲學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會有比較直接的影響。 戴高樂在聖瑪利亞學校讀書時讀了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著作,但對他感染力更強的是尼采的超人哲學和柏格森的實證主義哲學。 歷史,特別是離當時最近的歷史,是青年人最感興趣的,因為他們可從中瞭解到最能觸動心靈和感情的故事。每日每時發生著的國內外大事,就更能使初諳世事的少年時而神馳,時而激動,時而思索。戴高樂這一代人是在懷著對普魯士「復仇」的情緒中長大起來的。1871年3月梯也爾屈辱地扯起白旗,法國根據「和約」,被迫把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給德國,還繳付50億法朗的賠款,賠款付清以前必須接受普魯士軍隊的佔領。 從那時起,法國沒有一天放鬆過緊張的神經。為此,法國找到了野心勃勃的俄國,想借助東方的力量牽制壓境的強鄰。1891年,法國與俄國簽訂了一項條約,三年後簽定了軍事協定。議定法國受到德國進攻時,俄國要給予支援,當俄國受攻擊時,法國也要給予幫助。法國還指望英國能助一臂之力,不過,英國一貫的作法是置身歐洲大陸之外來縱橫捭闔,而且英法在尼羅河地區的利害衝突糾纏不休,所以直到本世紀初英德矛盾加劇、英法矛盾緩解,法國才得以於1903年與英國簽訂同盟協約。法國、英國、俄國的反德聯盟終於形成了。 當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迅速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候,在列強重新分割世界的爭鬥中,德國的咄咄逼人使法國寢不安席。 戴高樂一落地就遇上了國運顛簸的時代。他4歲那年,發生了德雷菲斯案件,他當然什麼也不懂。然而,由於德雷菲斯案件是法國政局尖銳化的集中點,全國上下群情鼎沸,它的餘波在法國振盪了相當長的年月。 德雷菲斯案件之後,法國政局出現了一次較大的重新組合:保皇黨、教權派和溫和的共和派失勢,激進黨組閣。激進黨一方面繼續反對教權派等極右派勢力,另一方面則大力鎮壓蓬勃興起的工人運動。 這時也正是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向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冶金、電力、汽車、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發展更快。銀行資本比工業資本集中更快。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全國銀行資本的2/3由五家大銀行控制著,最大的法蘭西銀行的200個股東就是200家財政寡頭統治集團,他們緊緊扼住法國的經濟命脈。這是一種「金融寡頭」,是一種「絕對的壟斷」,「事實上這是『大銀行托拉斯』」。金融寡頭使戰前法國的資本輸出僅次於英國,國外投資總額從1902年的300多億法郎增至1914年的600億法郎。金融壟斷資本家發行巨額有價證券,從中獲得壟斷利潤,使法國成為「歐洲的高利貸者」、「金融君主國」,「金融寡頭統治一切,既控制了報刊,又控制著政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