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五六 |
|
7.光輝的篇章 「六八風暴」雖然他贏得了最後勝利,但這事件本身卻大大傷害了這位老人的自尊心,傷害了他為民族奮鬥的感情。儘管他過去也並不認為國家、民族僅僅是人的總和,這次對法國人的失望卻使他寒心。24日的講演失敗後,他曾憤怒地罵道:「法國人是一群牲口!真的是一群牲口!」當時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誰也不敢作聲。事件過後,他也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國內事務的忽略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而且,接踵而來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8月華沙條約國家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也使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關於國際事務的宏大計劃,法國在兩大陣營之間充當仲裁人的設想,並沒有取得期望的成功——當時誰也無法預估法國向美國霸權挑戰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也使他有點心灰意冷。雖然他口裡不承認,內心卻已感到自己是老了,力不從心了。他已經78歲,他還得留五六年時間寫第二次執政時期的回憶錄;他不能容忍自己不顧自然規律的制約留戀權勢,最後落個貝當元帥一樣的下場。因而,他私下決定,再為國家幹兩件事,然後退休。 第一件事是搞好議會選舉。這可以表明他的政府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擁護的。這件事他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在大選的第一輪投票中,投票者占全部選民的80%,戴高樂派得到了46%的選票,比過去增加了170萬張,因而取得了壓倒多數的優勢。其他黨派則大受挫折,共產黨失去60萬張選票,左翼聯盟也失去了差不多同等張數。第二輪投票後,在議會的席位分配中,戴高樂派占346席,其他黨派加在一起也僅占了117席。這結果表明,他制訂的第五共和國憲法和依照這個憲法產生的政體的地位是空前穩固了。 第二件事,是他正醉心的在法國進行一場社會改革的構想。他自認為這將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和個人事業中最後的光輝篇章 。 這就是戴高樂的勞資合作設想。 在戴高樂的內心深處,他始終相信共產主義的潮流將席捲全世界。共產主義在俄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最窮的國度所取得的成功,使他產生了把法國保持在共產主義主流之內的願望。但是這個共產主義必須是戴高樂式的共產主義。1961年底,在一次私人談話中,他說了句很有徵兆性的話:「我本人將給法國帶來共產主義,為的是避免蘇聯式的共產主義和極權主義。」 七年後,他的說法還是:「我們必須譴責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必須毫不含糊地譴責它。我們必須譴責極權主義的共產主義。我們必須尋找一條新的道路——合作。」他把共產主義明確地區分為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 他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哲學,絲毫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列寧主義則是要把群眾組織成為一個有紀律並有最終革命目標的組織,這就必須嚴加防範了。經過苦心研究,他認可了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和階級鬥爭學說。 他聲稱自己找到了回答馬克思所提問題的答案和熄滅階級鬥爭的辦法,這就是「勞資結合」。在1968年6月7日接受電視臺採訪和9月9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把他的「勞資結合」解釋為工人分享工廠的利潤並參與企業管理。 早在1945年,戴高樂就創建了許多有工人參加的「工廠委員會」,但沒有搞出什麼名堂來。重新執政後,百忙中他並沒有忘記這個早年的願望。1959年1月7日,他制訂了一個維護工人利益的法令,這個法令在文字上准予工人在雇用他們的公司的經營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後來在8月9日,又公佈了一個法令,籌備使原先的決定得以實施的辦法。但勞資雙方對這個計劃都不熱心,到1965年,全國二萬五千多家有關公司中只有六千來家建立了委員會。 實際上,在戴高樂派內部,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有很大的分歧。戴高樂的頭兩任總理德勃雷和蓬皮杜對整個計劃都不熱心。支持戴高樂的主要是左翼人士加比唐和路易·瓦隆。1965年,在與工廠主和工會談判幾個月之後,勞工部長起草了一個加強工廠委員會的溫和的議案,儘管遭到企業主們的激烈反對,但經過128處修改之後仍獲得了通過。當政府提出一個新議案,建議在稅款方面對公司及他們的股東做出讓步時,路易·瓦隆提出一項修正案: 責成政府制訂一項補充法案,保證工人有分享不斷增益的利潤的權利。這項修正案也獲得了通過。但企業主們惟恐這樣真會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他們與政府的關係急劇惡化;而法國三大主要工會之一的工人民主聯合會,則同意老闆們的意見——這也構成了引發「六八風暴」的一個因素——其結果是失業增長率急劇上升,關閉或開工不足的企業越來越多,整個工業界籠罩著一股恐慌氣氛。 這一切更堅定了戴高樂要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的決心。大選獲勝以後,他撤下了蓬皮杜——此人在任6年半,是四代法國人記憶中任總理職務時間最長的第一個——總理,請另一個不愛出頭露面的顧夫·德姆維爾組成了他的10年總統任期內的第三屆政府。在這屆政府中,有兩名部長對戴高樂的計劃特別感興趣,一個是新任司法部長加比唐,另一個是國務部長讓—馬塞爾·讓納內。7月份,戴高樂就委派讓納內起草詳盡的改革方案了。 讓納內是個能幹的國家公務員,他起草的改革方案不僅牽涉到商業和工業,法國各地區、各機關和大學,而且還牽涉到參議院的改革。在經濟計劃上,方案決定實行權力下放,並恢復各省由於法國革命而喪失的特殊性。法國各經濟部門和社會部門都應該得到參加制訂法律的權利。按戴高樂的意見,目前的法國參議院已不符合時代要求了。由於人口的變動,一些參議員代表3000人,而另一些議員代表的人數卻是這個數字的100倍。同時,戴高樂還想讓「從事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的代表進入參議院,從而使參議院更具廣泛的代表性。這也是「合作」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然而,好事多磨。讓納內主張最好在1968年的11月舉行全民表決,因為這個時候人們對5月30日勝利後戴高樂所獲得的威望以及戴派在大選中得到的壓倒優勢仍然記憶猶新,應該趁熱打鐵。同時,這樣的大事也必須採用全民表決的方式,按戴高樂的說法是「法國人民自己必須同意進行合作,只有這樣,合作才能合作得起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