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九二


  達爾文沒有對自己提出低等動物的智能最初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個問題,就象他在《物種起源》中沒有對自己提出生命的起源和本能的由來這個問題一樣。因為他認為,「如果只是在某個時候,人們命中註定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麼這些問題也是遙遠的未來的任務。但是他卻引用了人和低等動物同樣的感覺器官,引用了某些共同的本能,如自我保護、性愛、母愛、嬰兒吮吸奶汁的本能。達爾文在仔細研究本能和智慧的相互關係時,和往常一樣,列舉了能說明這種相互關係的不同意見的各式各樣的大量事實,他沒有對這些意見作出千篇一律的解答,相反,正如在《物種起源》裡所說的一樣,他認為大多數複雜的本能,是在自然選擇的影響下,從很簡單的本能發展而來的,並不取決於智慧的發展。另一方面他認為,簡單的、下意識的機械的動作有可能被特別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毅力的動作所代替,反之,他也認為由於經常的反復,深思熟慮過的動作也有可能變為本能的動作。

  在《人類的起源》中,有一個句子非常有趣,它談的是關於達爾文對當時複雜而又艱難的問題的唯物主義態度,對這個問題他在這裡作了細緻的研究。這句話是:「關於大腦的情況我們瞭解得很少,但是從智能能夠達到很大的發展這個情況來看,我們有權認為大腦各部分之間存在著很細的連接線,很可能,由於這一緣故,每一個單獨的部分,就能漸漸地喪失以某種單調的(即本能的)方式來對感覺和聯想作出回答的能力」。

  看來,達爾文想用這一點來給自己解釋人以記憶、預見、思考和想像作為基礎而發出的動作同動物完全類似的本能動作之間的差別。他說,人應該學會自己的工作,例如造出船隻,制出石斧,如同蜘蛛能立刻巧妙地結出蛛網,海狸能構築屏障物,鳥能築巢一樣。

  然而在把最接近人的動物,特別是猴子的行為進行比較時,達爾文斷定,不論是在本能(母愛)的表現方面,還是在智慧、情感、模仿、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等等的表現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外。

  接著,達爾文極力反駁,或者至少是減弱各式各樣的作者多次談到的關於有無某種明顯的分界線的意見,這些人認為,這種分界線在人和動物兩者的智能之間是存在的。有人認為,只有人類才能日臻完善。達爾文反駁說,落入陷阱的經常是幼小的動物,可見動物也能學會謹慎小心。有人說,只有人才會使用工具。達爾文指出,黑猩猩會用石塊砸碎核桃;猴子用棍棒作杠杆;象用長鼻子卷住樹枝或棍棒,並用這些東西來驅趕蒼蠅;許多猴子用核桃或樹枝作為投射的武器;猩猩用樹葉蓋在身上過夜。

  有人提出,只有人才能得出抽象的概念。達爾文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反駁說:當一條狗看見遠處有另一條狗,它就會做出敵視的動作,但當它接近那條狗,並認出它是自己的朋友時,這些敵視動作突然就變為另一種動作。顯然,起初它看見的是所謂「抽象的」狗。達爾文指出,狗如果聽到「去!」這個詞,它就得出一個概念,就是要它去找野味,等等。有人斷言,只有人才掌握語言。達爾文舉了一些例子,說明某些動物也能在各種情況下發出各種聲音,這些聲音所表達的意思同樣能為它的同伴們領會。

  接著,達爾文又證明,人們表達清楚的語言常為狗所理解,鸚鵡能夠清楚地發出一些單詞。他把鳥唱歌跟人說話作了對照,並且斷言,鳥本能地在練習發出多種聲音的技巧。達爾文進一步把這種同語言發展有關的現象作了對照。他說:「一種鳥(例如引進的蒂羅爾金絲雀)學會了另一種鳥啼聲,它們就把這些鳥啼聲教給自己的雛鳥,這樣,這些聲音就代代遺傳下去了。權威們認為,不同地方的同種鳥的鳥啼聲中,有細微的自然差別,這種差別可以比作各個地方的方言的差別,而雖然不是同種但有親緣關係的鳥的啼聲,則可以比作各個不同人種的語言。」關於清晰語言的起源和發展問題,達爾文又引用權威人士的話,他認為語言的起源,無疑都是借助於符號和手勢,模仿並改變了各種自然聲音,模仿並改變其他動物的聲音和人本身的本能叫喊聲結果。各種語言不是單獨的創造行為創造出來的,語言的根源同社會的動物發出的信號和聲音沒有區別。毫無疑問,達爾文語言的這一章節,也駁斥了華萊士。

  達爾文也反駁了這樣一種意見:只有人才有美的感覺(讓我們回憶一下華萊士的意見吧!)。達爾文提醒人們注意雄鳥在雌鳥面前喜歡打扮的動作,注意裝有華麗飾物的窩巢,園丁鳥科的雄鳥就是用這些華麗的窩巢來引誘雌鳥的。

  許多作者,特別是宗教界的作者認為,人跟動物截然不同的特徵是信仰上帝,因此他們認為,似乎任何人都有宗教信仰。達爾文認為,過去許多人種沒有上帝的概念,甚至在他們的語言中也沒有表達這一概念的詞。他認為,宗教是在人類發展較晚的階段中才產生的,而對在其它種族中普遍流傳的對神的信仰,他解釋為輕信,因為有了這種輕信,所以人們舉出他們自己根據經驗所熟悉的動機而發出的動作與動植物、無生命物和自然力中的動作和現象進行類比,由於對後者的動作和現象的原因人們無法解釋,所以這些原因都歸之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就象狗看見篷子因風而飄動,它可能想像是某個活的東西使篷子在飄動,因而它開始狂吠起來一樣。

  最後,許多作者把道德感、責任感或良心的存在,當作人跟動物之間最明顯的差別。達爾文也討論了這一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能回避」,還因為「任何人都還沒有專門從博物學的觀點來分析這個問題」(弗·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是一八八二年達爾文已經逝世之後才出版的。) ,下面就是達爾文推論的結果:

  一、任何社會動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能」,對同伴的同情心,並有給與他們幫助的熱烈願望和決心;

  二、在智能增強的情況下,如果其他的本能暫時妨礙共同本能的表露,那麼在共同本能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社會動物應該感到強烈的不滿(達爾文認為,良心就是由此而來)

  三、在言語發展的情況下,社會輿論依靠對自己人的本能的同情,對公共福利來說,應該成為衡量行為的最強有力的尺度;

  四、這些共同本能和動機,為服從團體的願望和意見這一習慣所鞏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