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
八八 |
|
※第十五章 《人類的起源》一書問世 一八六七年二月,達爾文完成了關於家養狀態下的動物和植物這部巨著,並將手稿付印,然後又著手寫關於人類起源的書。這個問題對所有接受達爾文進化學說的人來說,是一個很自然的問題,達爾文的一些支持者也已經對這一問題作出答覆。正如我們所指出的,最先是達爾文的才華橫溢的朋友赫胥黎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這一問題作了許多研究,而且特別細緻地研究了類人猿的腦和人腦的構造,因為人們認為腦體結構正是人和所有其他哺乳動物在身體上最主要的差別。赫胥黎在和奧溫的論戰中得到證明,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華萊士在人類問題上有其獨特的見解。他在一八六四年三月號的《人類學評論》這本小冊子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華萊士的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祖先通過自然選擇而獲得的體質在人腦充分發達後不再改變,人類往後的整個進步,是與已經達到高水平的人類智能發展相聯繫的,人類的智能發展導致了發明工具,交通工具,火等等。 花萊士認為,人類種族之間的鬥爭,過去是而且將來也是更多地取決於精神的後天變異,而不是更多地取決於身體,即更多地取決於人的智力和道德上的品質。當人僅僅在智力上,在腦和顱骨的結構上變化時,動物則借助於選擇僅僅在肉體上發生變化。動物和人之間的差別先達到了屬的程度,也可能是達到了科的程度。由於人類這種古老性,所以人種也象哺乳動物科同樣石老。如果赫胥黎根據人體特徵指出人類這一科的等級,那麼人類這一科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更遠,即現在一些哺乳動物目首次形成的那個時候。因此華萊士認為,根據人類的起源及其大腦的發展情況來劃分人類的等級是可能的。同樣,他也把人種的形成推遲了很久,他認為,人種體質上的特徵與當前人種的地理分佈無關,因為各種人種有足夠的時間遷離他們形成的地方。 一八六八年赫克爾的《自然創造史》第一版問世,一八七〇年第二版問世。作者在書中詳細地研究了人類起源這一問題。 還在一八三七——一八三八年,達爾文就開始收集人類起源方面的材料,但是最初他並未對這些材料進行整理,因為材料很少,而且說服力不強,因此達爾文不敢發表。對他來說,物種問題是最重要的,如果發表有關人類的材料,反倒會助長反對他的觀點的那種偏見。達爾文在《自傳》一書中說:「要是光擺出我對於人類起源的觀點,而並不提出任何證據來加以充實,這對這一著作(《物種起源》)的成功來說,不但不會有利,反而會有害。」確實,在《物種起源》第一版中,他就沒有隱瞞自己的信念(正如上面已指出的),即他的著作能夠「闡明人類的起源」,換句話說,就是人類起源這個問題應該與其他的各種生物起源的問題放在一起研究。於是我們看到,單憑這一句話就足以引起對達爾文的理論極其猛烈的攻擊。 但是我們也看到,這一理論逐年在取得成就,例如,一八六七年,達爾文寫信給赫克爾說,甚至比英國任何人都更強烈反對他的「倫敦昆蟲學會」的會員們,現在除了兩三個老人以外,也都「在某種程度上同意」他的觀點。甚至在法國(達爾文的理論在這裡所取得的影響以在其他國家要小),古生物學家高得裡,就古生物的起源問題,準備寫一本有關古生動物的書。一八六八年一月二十一日,達爾文寫信鼓勵他說:「這件事將使您的淵博學識和論斷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我以為您的信念(高得裡成了進化論者——作者注)目前會降低您的同胞們對您的評價的,不過,親緣物種起源于共同祖先的這一信念,既然在歐洲各地(法國除外)得到了迅速的傳播,我就應該認為它不久就會·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信·念(著重號是我加的——作者注)。」 的確,日內瓦國民協會的主席卡爾·福格特也在和二年,即一八六九年說:「沒有人再敢堅持——至少在歐洲是這樣——物種全然是獨立地被創造出來的」。 人們在認識上的整個進步,使達爾文打消了顧慮,從而著手整理人類起源方面的材料,以便出版。當然他也清楚,在他所處的時代,用以說明個別的物種,即人類的進化這個問題,還沒有象生物的現在和過去的地理分佈及其所處的地質層序列這樣一些頗有成效地一般說明生物進化的「強有力的證據」。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有關直立猿人,北京猿人,非洲類人猿化石,海得爾堡人的一切古生物學方面的資料,都是在達爾文逝世後才發現的,而且這些資料,每隔十年就會使人們更加準確地認識人類在遠離他們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之後所走過的發展道路。達爾文不得不只限於研究一些間接的論據,這些論據足以使人相信人類起源於某種低級的生物,足以作出人類是怎樣發展來的這樣的設想。 達爾文讀了華萊士一八六九年刊登在《每季評論》上的一篇文章後,就感到特別迫切需要發表自己對人類起源的有分量的看法了。這篇文章有兩個方面使達爾文感興趣;一、文章涉及到賴爾及賴爾接受達爾文理論的問題;二、文章陳述了華萊士本人對人類起源的觀點,而這些觀點與達爾文的觀點截然相反。華萊士沒有署名的這篇文章,就象所有刊登在《每季評論》上的評論文章一樣,是評論賴爾第十版(一八六七——一八六八年)《地質學原理》和第六版(一八六五年)《地質學要素》的。在文章中,華萊士高度評價了賴爾的第一部著作,他指出,地質學方面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出過十版,而且在第一版(一八三〇年問世)和第十版之間的三十八年中間,書的篇幅增加了一倍。「誕生了」兩個健壯的「嬰兒」:《地質學要素》(共出六版)和《人類的古遠性》(共出三版),該書並被譯成法文,德文和俄文。 華萊士在評論中強調指出,有許多英文的地質學書籍,它們不是發展許多地質學和知識分科中的一科,就是充當各種各樣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但是只有賴爾的《地質學原理》這本書,能夠作出如此重要的概括:只有《地質學原理》把現今的地質變化的事實看成是地質學的基礎和原則,並且看得如此透徹,證據如此確鑿,體裁如此迷人!華萊士詳細地研究居維葉和以前在地質界廣為流傳的居維葉的災變說,詳細地研究賴爾不得不進行的反對災變論者的鬥爭,還詳細地研究賴爾在地質學中所實行的改革意義。華萊士在講到書的最後一版即第十版時,還指出賴爾在書中加進去的許多新的資料。 華萊士寫道:「但是,第十版的最大特點是賴爾在主要點上(如果不是在所有的細節上)接受了達爾文關於物種起源的理論」。接著他極力證明,這種接受絲毫不與下述情況相矛盾,那就是賴爾始終是一個堅決反對拉馬克和《創造的痕跡》的作者的進化理論的有名人物。相反,這種接受是從賴爾本人所具有的思想和他的著作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他之所以批駁拉馬克和《痕跡》的作者的進化假設,並不是因為他不懂世界的自然發展的思想,而是因為這些假設尚未被事實所證實。所以賴爾本人就教導人們說,物種的絕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漸進的過程與大地表面的激變和災變全然無關。他也反對承認某些作者提出來的物種生命力的減弱是絕滅的原因。賴爾認為,要解釋物種的絕滅,只要有下列因素就足夠了:凶禽猛獸大量對它們的捕殺,食物條件的惡化,氣候的改變,大陸和海洋的上升與下降。華萊士接著說:「賴爾證明說,新的物種的產生應該成為自然體系的正確部分。為什麼我們未指出產生這種新物種的方法,原因就是有機界的變化進程要比無機界的變化進程慢得多」。 華萊士在書評中寫道:「三十多年前,賴爾就提出有機界和無機界不間斷性的學說,他堅決反對整批整批的植物群和動物群一起絕滅、造物主說『生長吧』又生長出來的理論。同時他否認產生動植物新的物種的過程已被發現。」 華萊士接著說:「但是,如果這種原因被找到、被證實、並且和他本人的思想相協調的話,那麼賴爾就應該接受它。可是這要求他有道德上的大勇大智的精神」。 華萊士繼續說:「在他這部著作發表九個版本的三十多年中,人們經常把他當作最偉大的、最有威望的「演變論」的反對者加以引用,因為他曾嚴厲地指責過這種學說。而在第十版中,他完全改寫了這一部分,同意了這一理論,而這一理論在膚淺的讀者看來,同賴爾一生公開反對過的那些理論並無多大差別」。他接著說:「賴爾放棄了他長久抱定的和大力維護的信念,這表現他人雖老邁,而智慧的青春猶存,這在科學史上也未必有這樣令人驚奇的例子。如果我們記住作者(即賴爾)是極端審慎的,而且他所寫的每本書都標誌著對真理的熱愛,那麼我們就會相信,不經過長期的、痛苦的考慮,決不會作出如此重大的改變,同時支持他現在所採取的觀點的那些論證一定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賴爾接受達爾文的理論,否定拉馬克的理論,這一事實已經表明,那些說達爾文只是以自己的名義革新了拉馬克的理論的人是錯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