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第六章是《學說的難點》,這一章的結尾部分也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這裡達爾文極其巧妙地把居維葉以模式統一法則和生存條件法則所表達的神學論原則和唯心論原則變為自己理論中的話,變為因果關係的話。他把模式統一看作是遺傳作用和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自然選擇使生物變異。使生物無論過去或現在都適應「生存條件」。 這一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人們都承認,一切生物是依照兩個大法則即『模式統一』法則和『生存條件』法則形成的。模式統一是指我們在同綱生物裡看到的,與生活方式毫無關係的構造上的基本相似這種情況而言。按照我的理論來看,模式的統一可以用起源的統一來解釋。有名的居維葉所經常堅持的『生存條件』的說法,完全包括在自然選擇的原因之內。因為自然選擇或者是依據現在使各生物的變異部分適應於有機的和無機的生存條件而發生作用,或者是依據它們在過去的時代的適應情況而發生作用,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器官是否經常使用也對適應產生影響。而器官本身又受到外界生活條件的直接影響,並且在任何情形下都受到生長和變異的各種法則的支配,因此,『生存條件法則』實際上是比較高級的法則;因為通過以前的變異和適應的遺傳,它把『模式統一法則』包括在內了」。 第八章本能——被達爾文縮減了一半,他刪去了①許多複雜本能的例子,這些複雜本能的發展情況早就引起了他的興趣,所以他儘量將其收入《概要》裡,這裡只舉了三個例子。這一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最後,最能滿足我的想像的是(雖然這從邏輯角度來看可能並不是特別令人信服的),不把這樣一些本能,如一只小杜鵑把義兄弟逐出巢外的本能、蟻養奴隸的本能、姬蜂科幼蟲寄生在活的毛蟲體內的本能等,看作是被特別賦與的或被特別創造的本能,而只看作是決定一切生物進化(即繁生、變異、最強者生存、最弱者死亡)的一個一般法則的一些不大的結果」。 ①刪掉的這一部分內容刊登在《達爾文全集》1939年蘇聯科學院版第3卷。 第十章——《論地質紀錄的不完全》——的結尾部分出色地利用了賴爾首次使用過的一個比喻。「至於我自己,則遵循著賴爾的比喻,把地質的紀錄看作是一部已經散失不全的、並且是用變化了的語言寫成的一部世界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我們只有最後的一卷,而且只涉及到兩三個國家。在這一卷中,又只是在某些地方保存了篇幅很短的一章,每頁只有寥寥的幾行。緩慢變化著的語言的每一個字,在連續的各章中多少有些不同,這些字可能代表埋藏在連續地質層中的、而且被錯認為突然發生的諸生物類型。按照這種觀點來看,上面所討論的那些難點就可以大大地縮小,或者甚至消失」。 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談的都是《地理的分佈》。因此只是在第十三章的最後才有總的結論和結尾部分:「按照我們的學說,在時間和空間裡的這些不同的關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論我們談的是在連續時代中曾經發生變化的接近的生物類型或者談到的是遷入遙遠地方以後曾經發生變化的生物類型,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被普通生殖的同一紐帶連結起來;在這兩種情況下,變異法則都是相同的,而且變異都是由自然選擇的同一方法累積起來的」。 末了,最後一章——《複述和結論》——的結尾部分,同時也是全書的結尾部分,這裡最後一次列舉了幾個最重要的理論要素,並將主題上升到瞭解世界生命過程的熱情洋溢的程度。「靜心觀察下述情況是有趣的:一個樹木密茂的岸邊,長滿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植物,鳥類在灌木叢裡歌唱,各種不同的昆蟲飛來飛去,蚯蚓在潮濕的泥土裡爬行;並且思考下述情況也是有趣的:所有這些構造精巧的類型,彼此是這樣的不同,彼此是這樣複雜地相互依存著,而它們都是依靠在我們周圍至今還在起著作用的那些法則產生出來的。這些法則,就最廣泛的意義而言,就是伴隨著『生殖』的『生長』;幾乎是由生殖而必然產生的『遺傳』;由於生活條件的直接和間接的作用以及由於使用和不使用的情況而產生的『變異』。繁殖力是如此之高,以致足以導致『生活鬥爭』及其後果,即導致『自然選擇』,從而引起『性狀分歧』和改進較少的類型的『絕滅』。這樣,從自然的戰爭裡,從饑荒和死亡裡,就直接產生出有才智的人能想像出的最崇高結果,即高級動物的產生。認為生命及其各種不同的表現是由『造物主』注入到一個類型或少數類型中去的,並且認為在這個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則繼續運行的時候,最美麗的和最奇異的無限類型是從這樣一個簡單的開始發展起來的,而且現今還在繼續發展著;這就是這些觀點的偉大之處」。 不要忘記,所有這些結尾部分彼此之間隔著大量引證的事實、證據、論斷和爭論。因此,為了提醒讀者,使他們知道每一章所敘述的內容都和全書的基本思想有關,這些結尾部分確實是必要的。 書的總的語氣也非常好,因為它沒有把話講得那麼絕對。達爾文在任何地方都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對對立面橫加指責;他總是提出大量證據來說明或反對某種思想,引證大量他所觀察到的情況,引證各種意見和考慮,他在這樣做時似乎是在對讀者說:「你自己判斷一下吧:看來,我們的觀點要比任何一個別的觀點更正確些」。他似乎是在邀請讀者跟著他一起來討論問題,並且讓讀者有在某個問題上同意他或反對他的自由。他始終記住,在他深入研究自己的理論,專心致意地研究各種不同的事實並越來越深入於自己的研究對象時,他自己只是一步一步地、逐漸地確信自己理論的正確性。既然他自己經歷過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那他就不可能指望別人一下子便能接受他的學說。他常想並且常說,一個人即使對他的理論稍微表示贊同,但是要讓人家同意他的其它一些結論,那也只能在人家逐漸地贊同了他的全部理論之後才能做到。 因此不難瞭解,達爾文著作的讀者很快地就在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上承認了他的學說。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全部接受達爾文理論的狂熱的崇拜者(如植物學家華生,他於一八五九年年底寫信給達爾文說:「您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一定會被當作科學上的確定真理而為人們所接受。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徵,變模糊為清晰,化複雜為簡單,並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您是本世紀的、甚至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有一些人,他們歡欣鼓舞地對待這個理論的基本原理,但是認為其中某些具有次要意義的細節還存在著弱點。還有一些人,他們一方面接受自然選擇理論,但同時又認為這個理論不能解釋人的精神能力是怎樣產生的,因此他們設想(例如華萊士),這些精神能力是由於超感覺的精神世界的干預才發展起來的。很多人接受了自然選擇的意義,但他們對類型的可變性只是部分地予以接受;一種人認為,可變的只是物種,而屬是單獨形成的;另一種人則認為,可變的是物種、屬和科,而不是目和高級單位;第三種人認為一直到綱為止都存在著可變性;而第四種人則認為一直到門都是可變的。達爾文在一封信中寫道:「有趣的是,每一個人都想出一個意思,按照這個意思他已經不再同意我的理論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