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七一


  要解釋各變種之間雜交時如何由通常的能育性轉變為物種彼此之間雜交時發生的不育性,那就更難了。這個障礙有很大的意義,因為達爾文反復證明,變種是「初期的物種」,而物種則是「強化了的變種」。達爾文指出,變種的能育性也和物種的不育性一樣,絕不是經常存在的,可以發現這兩種狀態之間的過渡情況,這就緩和了這種異議。最後一個難點是當時沒有現在各種類型的祖先在古生物學方面的直接連續,在古生物學的發現方面存在著一些很大的空白點。達爾文證明,這些空白點是不可避免的,原先那些動物的殘跡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在逐漸消失,總之,我們任何時候也不能妄想得到一份比較完整的「地質記錄」。

  對自己的理論提出批評,並且是長達幾章的批評,這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達爾文非常誠懇地不僅不隱瞞上述理論方面的難點,不僅不象許多堅持自己觀點的作者那樣,不去注意這些難點,而且還讓自己的對手找出自己在理論和結論方面的弱點,仿佛他在尋找這些難點,並預見到一切可能提出的異議。是的,他並未使這些異議懸而未決,他總是對這些異議加以分析,並竭力使那些難點與自己理論的論點一致起來,後來,達爾文認為,他這本書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多年來他遵循著一條金科玉律,他在自傳中說:「每當我在報刊上遇到同我的一般結論相反的新的視察或思想時,我都立刻如實地摘要記下來;因為我從經驗中確信,這一類事實和思想遠比那些適合心意的事實和思想會更容易被遺忘。由於這種習慣,我才很少遇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或者不曾企圖答覆的反對我的觀點的異議」。一個科學者越是誠實,越是對自己要求嚴格,那麼別人要想反對他的思想就越困難,華萊士正確地指出,達爾文從來沒有得到過暫時性的成功,但是成功本身卻總是跟隨著他。

  接著,達爾文談到通過選擇來得到足以說明進化理論的證據。不論「地質記錄」是多麼不完整,但是「各種生物在出現時間方面的連續」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在達爾文看來是和他的理論相符合的。而生物的地理分佈,特別是生物在難點方面的不同進化情況,而且難點起作用的時間越長,其進化情況就越不同,這些都證明他的理論是正確的。最後,生物的分類,生物的體系,以「性狀分歧」原則的觀點來解釋的「系譜表」,證明屬￿同一類別的各種類型所具有的一般古代性狀、有時是不適宜的性狀(痕跡器官)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所有這一切都證實了他的理論。該書總的結論是,物種通過自然選擇而起源的理論要比創造論者的理論優越得多。

  這樣,這本書的基礎就仍然是一八四二年和一八四四年的《概要》中的那些基本思想。而且書的總的結構幾乎也是一樣的,但全部材料則進行了徹底的加工。《概要》中有幾章在這裡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由於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而使內容更加豐富了,從另外幾章中選取了最有意義的材料,而其餘部分則省略了(關於本能的一章);還有幾章重新作了修改。對原來的《概要》來說,有兩處較大的增補:一處是關於鴿子的起源,另一處是關於中間類型的性狀分歧和絕滅的原理。

  但是決定這本書的風格的不僅是全書的大綱和思想的邏輯發展,而且還有更詳盡的敘述方法。達爾文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書的基本目的是要使讀者相信,各種類型的物種借助于自然選擇而進化的觀點,優越於每個物種是由創造而產生的舊觀點。自然選擇理論是一種複雜的理論,它包括達爾文指出的幾個前提以及由此得出的幾個邏輯結論。每一個前提和結論,達爾文都必須極其嚴肅認真地和最有說服力地加以論證,並且一些實例來證實。還必須對理論中的困難之處加以闡述和分析,駁倒對這一理論的一切異議或使人們對這些異議產生懷疑,也必須對這一理論的那些最重要的結論加以論證。

  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對大量複雜的材料作出長篇論述,因為不然的話,讀者很容易被這樣的材料搞糊塗,很容易忘記某個例子在總概念中放在什麼地方,某個論斷在總概念中又起著什麼作用,總之,由於大量的細節,很容易使讀者感到疲倦,為了使讀者能夠比較容易地抓住本書的基本思路,達爾文在該書緒論中扼要地敘述了這一思路,並指出他是如何將該書劃分為若干章的;每一章結束時他都對本章的內容寫出一個提要並重複其主要結論,全書結束時,他寫了個《複述和結論》,再一次闡述了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理論的基本原理,他還接連不斷地檢查了分散在全書各處的所有對理論的異議,並且再一次集中地審查了所有的論證,這些論證看來要比那些異議的說服力大得多,因此,讀者自然而然就能得出結論來。但這還是不夠的。

  在每一提要的最後,幾乎在每一章的最後,都有一句看來是達爾文特別精心編寫的結束語,在這句話裡他再一次對有關選擇和進化的思想加以強調。為了使讀者更加注意這些結尾部分,他常常在結尾處用大寫字母寫某個要素的名稱,如「變異」,「選擇」等等。我們撇開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的結尾部分不談,而來引用其它各章的結尾。

  請看《結論》的結尾:「而且,我相信『自然選擇』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獨一無二的變異因素」。

  第一章《在家養下的變異》的結尾是:「『選擇』的累積作用,無論是有計劃地和迅速地進行的,或者是無意識地和緩慢地但更有效地進行的,都超出這些引起『變化』的原因之上,它似乎是最重要的『力量』」。

  第三章《生存鬥爭》的結尾是:「當我們想到此種鬥爭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如下的信念來引以自慰,即自然界的戰爭是有間斷的,而且不會感覺到任何恐懼,死亡一般是迅速的,而強壯、健康和幸福的生物則得到生存和繁殖」。

  第四章——《自然選擇》是最重要的篇章這一,它的結尾部分是一段很長的比喻。有關達爾文理論的通俗著作經常引用這個比喻:

  「同一綱中一切生物的親緣關係有時用一株大樹來表示。我認為這種比喻是很符合實際情況的。綠色的,發芽的小枝可以代表現存的物種;數年前生長出來的枝條相當於長期連續的絕滅物種。在每一生長的時期中,一切生長著的小枝都向各方生出嫩枝,而且試圖遮蓋並弄死鄰近的嫩枝和枝條,物種和物種群在巨大的生活鬥爭中,隨時都在戰勝其他物種。巨枝先分為大枝,再逐步分為更小的枝,當樹幼小時,它們都曾一度是生芽的嫩枝;這種舊芽和新芽由分枝來相連結的情形,很可以代表在群又分群的分類中的一切現存物種和絕種物種。

  當這株樹還僅僅是一株矮樹時,在許多茂盛的小枝中,也許只有兩個或三個小枝被保留下來,成長為現在的大枝,並且負荷著其他的枝條;生存在久遠的地質時代的物種也是這樣,它們之中只有少數物種遺留下現在還活著的變異了的後代。從樹開始生長的時候起,許多巨枝和大枝都已經枯萎而且脫落了;這些枯落了的、大小不等的枝條,可以代表那些沒有現存代表的、已成為化石狀態的全目、全科及全屬。正如我們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一個細少的枝條從舊樹枝的廢墟上生出來,並且由於某種偶然機會,至今還在頂端生長著那樣,有時我們看到如鴨嘴獸或肺魚之類的動物,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由親緣關係把生命的兩條大枝連絡起來,並由於生活在有蔭庇的地點,便從致命的競爭裡得到倖免,如果由於生長而生出新芽,這些新芽如果健壯,就會分出枝條遮蓋和壓倒四周許多較弱的枝條。所以我認為,這巨大的『生命之樹』在其傳代中也是這樣的,這株大樹用它的枯落的枝條填充了地殼,並且用它的分生不止的美麗枝條遮蓋了地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