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


  ※第五章 乘「貝格爾」號旅行的第一年

  「貝格爾」號以每小時七、八海裡(十三——十五公里)的速度飛速前進。達爾文平安地度過了第一個晚上。「貝格爾」號雖然躲過了在海峽刮起的大風暴,但是卻遇上了驚濤駭浪,於是從第二天起,達爾文便開始受折磨,這種折磨持續了整整一周,對他來說,這是可怕的一周,暈船把他折磨得「情緒大為低落」,使他對這次旅行感到「十分後悔」,他在《航海日記》中談到暈船時寫道:「這是最大的不幸」,當他們經過馬德拉群島時,他甚至不能登上甲板去看一看這個群島。

  躺在吊床上使他多少好受些。他同斯托克斯合住的那個船艙,光線很充足,除了艦長室之外,可以說是最好的了,可就是非常狹窄,繪圖桌旁的那個狹窄過道是他工作、穿衣和睡覺的唯一地方。斯托克斯在這張桌子的一端繪圖,另一端是「剛夠轉身的那點空間」(給福克司的信)則是達爾文工作的地方。他的吊床就在繪圖桌的上面,繪圖桌另一端的上面是斯托克斯的吊床。在暈船期間,達爾文要麼躺在吊床上,要麼躺在艦長室的沙發上,同菲茨·羅伊談話,閱讀洪保德和其他旅行家描寫熱帶自然界的著作,以此來轉移注意力。

  只是在一月五日,當「貝格爾」號駛近特納裡夫島時,大海和天氣才起了明顯的變化,但就是在這裡,達爾文也大失所望,他在自己的《航海日記》中連聲說道:「倒黴!倒黴!」

  「貝格爾」號艦向聖克魯斯鎮駛去,這個鎮的許多白色小屋子在火山岩的映襯下顯現出來。達爾文觀察了這時在濃雲上空顯露出來的白色山巔,或稱「大糖塊」,他認為,飽賞洪保德引人入勝地描述在攀登山峰時所見的美景的宿願,眼前就要實現。突然從聖克魯斯駛來一隻小船,從它的上邊一位執政官登上了「貝格爾」號的甲板,他宣佈,現在歐洲有霍亂,「貝格爾」號必須進行十二天隔離,在此之前,任何人都不准上岸。聽到這個意外的消息後,全船的人無不沮喪,死氣沉沉。

  不過,菲茨·羅伊艦長馬上改變主意,因為要無所事事地度過十二天,這不合他的性格,他馬上下令張帆,向佛得角群島駛去。就是到了第二天,達爾文還以戀戀不捨的目光送別他極其嚮往的目標——那久久還歷歷在目的特納裡夫峰,它被初升的陽光照耀著,以及它那被羽狀雲朵遮蓋住的大圓錐體。不過使他快慰的是,天氣變得晴和了,熱帶的夜晚美麗無比,暈船之苦也沒有來纏繞他了。在他後來發表的《考察日記》中,他把他從正在遠去的「貝格爾」號上看到的特納裡夫峰上的曙光稱為「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那許多令人神往的日子中第一天的曙光。」

  到美洲去乘下的旅程,確實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渡過的。一月七日和八日,達爾文安靜地閱讀了一些作品。可能他這時讀的是賴爾的著作。關懷備至的漢斯羅,曾建議達爾文在旅行中帶上當時剛剛出版的賴爾的《地質學原理》第一卷。漢斯羅說:「您一定得讀一讀這本書,因為它很有趣味,但除了事實以外,其餘的可不必注意,至於理論,那是極其荒謬的。」

  賴爾的這本書,對當時在地質學上占統治地位的實變論者的觀點,進行了最有力的駁斥。大家知道,法國科學家居維葉發現了一個完整的絕種動物界,並在他的多卷本《對骨化石的研究》中,把他本人在賴爾之前所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加以系統化。居維葉通過對海沉積層層理順序的研究,確信大海曾幾次向陸地移動,海水留下了痕跡以及海生動物的遺骨,後又退去了,讓位於陸上沉積物和淡水沉積物。化石在沉積物更替時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一定的化石是與一定的層理相符合的。

  他認為,根據嚴格的原理重疊性來判斷,海沉積物是特別靜止地、大概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沉積成的。但是使他感到驚訝的是,最初沉積成的那些層理顯然是臥式的,有時呈斜狀、或者是立式的,有時則彎曲得很厲害。還使他驚奇的是,一些性質完全不同的層理明顯地代替了這些層理。是什麼力量形成這些層理,又把它們折斷、弄彎的呢?是什麼力量用完全不同的層理代替了這些層理呢?應該有一種力量,它立即並且直接起作用,沉積成這一些新的層理,那麼,這種力量是從哪裡來的呢?

  居維葉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說,由於發生了毀滅整個原先動物群的突變,所以就存在目前沒有起作用的力量。他認為,在西伯利亞凍土中發現的獁猛和犀牛的屍體,就是發生突變的記據。在他看來,只有突然並且立即凍結才能預防這些動物的皮和肉在死後不會腐爛。

  前面提到的岩石水成論者的理論,被岩石水成論的主要理論家魏爾納的學生,即親自瞭解火山的構造與活動的洪保德和列奧波爾德·布赫駁倒之後,這些關於災變的思想也得到了地質學家們的支持。布赫在研究加那利群島的火山之後,發展了《火山口隆起論》,根據這個理論,火山是靠隱藏於地下的一種有彈性的岩漿的壓力而逐漸升起的。他認為山脈層的隆起、變形和折斷,與結晶岩的出現有關係,於是斷定,曾經有過幾個時代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火山,這些火山流出了大量的熔岩,提高了山脈層,從而形成了許多沙丘和石崗,因而某些科學家說,地質破壞性災變學說的真正創造者是布赫,而不是居維葉。

  法國地質學家埃利·德·博蒙,把布赫的學說同居維葉的學說聯繫在一起加以證明,山脈層提高的時期與某些層系的界限是符合的,因此山脈層的提高就是舊的動物群毀滅的原因。

  居維葉在《論地球表面災變》一文(該文是《對骨化石的研究》一書的序言)中,表現出了他全部的卓越才華,他證明,擁有現代動物群和現代各民族的當今世界,並不是一個很古老的世界,它從最後一次災變時起就存在。這最後一次災變,就是在聖經和傳說中所說的世界性的大洪水,關於這次大洪水的說法不僅在猶太人那裡有,而且在古代其他各民族那裡也有。

  災變理論與聖經是一致的,而對災變理論的駁斥,則成了科學與宗教傳說以及神話作鬥爭的一個階段。

  自然,所有具有宗教思想(這是那一時期的普遍的思想)的地質學家,都贊成這種與聖經中所說的大洪水相一致的理論。例如,有一個叫科尼比爾的英國人,認為在聖經中所說的大洪水之前,就已發生過三次大洪水。而英國最著名的災變論者布克蘭,則算出曾經發生過無數次災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