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杜邦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在審理此案中,政府始終認為,在杜邦公司,克裡斯蒂安娜證券公司,特拉華不動產及投資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之間,有一個聯營董事會,在這座金字塔的最高層,是少數幾個掌握支配權的杜邦家族成員,當他們年老體弱不能理事時就將權力交給下一代。政府的辯護律師經常質問杜邦是如何將股份傳給子女的,以及在轉讓這些股份時告訴過子女什麼。杜邦則眾口一詞地回答,沒有囑咐子女對繼承的證券股份能採取什麼行動,不能採取什麼行動。 1954年12月9日,審理此案的法官沃爾特·拉拜駁回了政府的起訴。 這時被告人數已減少到八人,他們是皮埃爾三兄弟及五個親屬。 1957年6月,政府又提出起訴,6月下旬,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認為杜邦公司的行為有「壟斷傾向」,有違反「克萊頓反托拉斯法」的錯誤,並將此案移交拉拜的法院作糾正。兩年後,拉拜做出裁決,杜邦公司繼續擁有通用汽車公司的股份。於是,政府再次上訴。1961年最高法院以壓倒多數通過表決,責令杜邦公司放棄其所擁有的通用汽車公司的股份。 美國聯邦政府對杜邦公司違反反托拉斯法的起訴,從20年代末期伊始一直拖延了將近40年。當最高法院做出剝奪杜邦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股份時,皮埃爾·伊雷內和拉蒙都已相繼去世了,隨他們的幽靈而去的是杜邦家族和杜邦公司的鼎盛時期。杜邦家族作為建功立業的佼佼者的時代結束了。 2.獨到的策略 皮埃爾做出的杜邦公司的轉換戰略,起初並不一帆風順,坎坷不平,荊棘叢生,但未能阻止他們去獲得成功。一個龐大的化工帝國從資本主義經濟的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中巍然屹立在特拉華州的土地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皮埃爾就把總經理的職務讓給他的大弟弟伊雷內,自己不執掌經營權,不過仍然是杜邦公司老闆。過去杜邦家族一直是老闆兼經理,而且宣揚這種機制的好處,皮埃爾首次這麼做,也算是一種改革吧。 這個伊雷內是1884年3月28日死於火藥廠爆炸事故的,曾經為杜邦公司獨霸火藥業做過傑出貢獻,很有才華的拉蒙·杜邦的第二個孩子,皮埃爾的親弟弟。 伊雷內和皮埃爾一樣,中學畢業以後進了麻省理工學院讀化學工程專業,獲得了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21歲的伊雷內起初在威明頓的普西瓊斯公司的造紙廠機械車間作技術員之類工作,拿比較低的工資,每週二美元,但他很樂意幹,而且認真負責。大約過了一年時間,他和哥哥皮埃爾與另一人合夥,每人各拿8000美元,組建了一家承包公司。 1902年,皮埃爾和科裡、阿爾弗萊德三人接管了杜邦公司的經營權以後,伊雷內進入杜邦公司工作,組建了黑色火藥經營部建設科,搞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伊雷內升為杜邦公司的副總理。1914年參與對通用汽車公司投資,買了400股股票,價值27000美元。次年,科裡出售他杜邦公司的全部股份,伊雷內便同皮埃爾、拉蒙三人組成辛迪加,將科裡的股份全部買下。伊雷內成為位高權重、有錢有權的人物了。 伊雷內智力超群,才思敏捷,其舉止言談酷似他的父親老拉蒙·杜邦,儀態端莊,彬彬有禮,給人一種溫和親切感,因此很受公司員工及家族中人尤其是他的侄兒侄女們喜愛和尊敬。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經常擠進他的轎車,進行他們自稱的「豬仔旅行」,伊雷內總是樂呵呵地驅車往南數英里,把他們帶到一個小鎮上的冷飲店吃冰淇淋,然後到小溪邊去玩水、捉螃蟹。 伊雷內還有一個特點,他經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對每一個問題的看法思路清晰,論點明確,表述得當,語意幽默,無論擁護者或反對者都愛聽他講話,因而他的發言常常被新聞記者和有關人士引用。杜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經做過炸藥出口生意,沒過多久又不幹了。在反托拉斯審判中,當問及他為什麼原因時,伊雷內把手一攤,做出兩手空空的樣子,說:「我們沒錢賺。法官先生也不能分文不拿審判我吧。」 伊雷內被譽為解決棘手問題的能手。雖然不一定超過他哥哥,但也常被人稱道。杜邦公司在一戰期間就著手向化工工業轉換,但真正開始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伊雷內當了總經理以後。這時他的任務就是指導杜邦公司向化學工業投資,完成將一家軍火企業向龐大的化工企業過渡。另外,戰後杜邦公司員工銳減,從原來的十萬人裁減為三萬人,有七萬人下崗失業,使這七萬人恢復工作也是伊雷內的任務之一。這個棘手問題的解決只有寄希望於化工工業的大發展。 由於工廠大量裁員,各部門人員變動大,而且原來的龐大機構也必須精簡,為此,伊雷內在拉蒙的配合下進行了重大的機構改革,建立起精悍的分工更明確的高效管理機構。 與機構改革相配合的是轉變原有的某些部門的職能,將公司的執行委員會的職能轉變為智囊團,作為公司的決策機構,研究和解決重大問題,不再管理經營事務。 杜邦公司自開創以來一百多年間,曾經發生過多次爆炸事故,共炸死了員工約四百餘人,包括艾雷克斯、拉蒙兩位副總經理,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災難。伊雷內組織各單位部門共同討論制定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在全體員工中反復宣傳,還為員工投了人身保險,使黑色火藥生產從此避免了不幸之災。 然而擺在伊雷內面前的更重大的任務莫過於染料生產的技術問題。 1917年2月,伊雷內的執行委員會撥款700萬美元在威明頓對岸的新澤西州迪普沃特營建了一家杜邦染料廠,工廠建成投產後5年間又追加投資2100萬美元。 同時,伊雷內還要人事部從各大學挑選了一百多名化學染料方面的技術人員進行研究開發。 由於美國染料方面的研究比德國起步晚好幾年,因而對染料製造最關鍵的實際技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染料生產的質量關無法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成了戰敗國,按照《敵國資產管理法》,美國沒收了德國的4000件專利,將其提供給美國化學企業,而且已落到了杜邦家族手中。杜邦公司開發部的技術人員反復研究了生產染料的專利技術,但因為沒有實際經驗,因而弄不太懂。伊雷內決定用重金收買德國科技人才,引誘他們到威明頓工作。拉蒙承擔了這一具體任務。他以旅行者的身份前往德國,同一些搞染料研究的專家秘密接觸,以2.5美元年薪從德國挖來了朗格和赫斯蘭德兩位專家,安排在杜邦公司實驗室工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