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億萬到零 | 上頁 下頁
二八


  邱永漢談到他任主編的,在臺北出版的財經雜誌《財訊》,上面有一篇介紹香港英資勢力逐步衰退、華資力量日益強大的文章,華資的中堅是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等地產商,他們發跡的機緣,卻是1967年香港動亂,地產按市崩潰,他們買下大量廉價地皮,奠定了事業的基礎。

  和田一夫深受啟發。幾個月後,1983年9月24日,香港爆發金融危機,港幣急瀉,與美元的匯率幾乎接近10:1。市民如臨末日般地湧進商店搶購食米、食油、食品。這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六」,銀行業在六七年間仍動盪不安。

  和田一夫心裡卻不驚慌,他認為別人視香港為險途,正是可以考慮進軍的機會。他承認他在當時的氣候下投資香港,的確有些冒險。但投資都是有風險的,絕對沒有風險的投資,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1983年4月,CapitalLnternational機構公佈了世界各國各地區1972—1982年間的投資回報率,香港以19.3%雄居榜首,排列其後的名次是:新加坡18.3%、日本17.7%,瑞士9.4%、加拿大9%、聯邦德國8%、英國7.5%、法國6.6%、美國6.3%。

  香港是世界上最好賺錢的地方。和田一夫相信,由於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寬鬆自由的政策,今後也會是世界最好賺錢的地方。

  最好賺錢的地方,必然是商家必爭之地。香港是購物天堂,消費水平高,商店雲集。全城市有大小百貨商店近6000間之多,大型的有150間。以公司論,大型公司有連卡佛、先施、永安、國貨,其中前3家牌子最老。連卡佛創辦於1850年,現屬英國猶太人馬登家族的會德豐洋行(者注:1985年為華資包玉剛家族收購);1900年,華商馬應彪等人創辦先施百貨公司;1907年,華商郭樂郭泉兄弟創立永安百貨公司。他們的市場定位是:先施、永安經銷中高檔商品;連卡佛更是以經銷精品、名牌而著稱;中國百貨公司則經銷國貨。

  香港的超級市場發育較日本要晚10年,這是因為香港的勞務工資水平相當於日本10年前的水平。1970年,後來屬英資怡和系的牛奶公司開設了香港第一間超級市場,連鎖店統一商號為「惠康」。1973年,後來屬￿華資長實系的黃埔集團屈臣氏,也闖入超級市場領域,開辦了第一間百佳連鎖店。到八佰伴來香港發展時,惠康有98間連鎖店,百佳有87間,而屈臣氏本身也有約40間。全香港有大小超級市場約550間。

  和田一夫來香港考察時,發現幾乎所有的較大規模的百貨超市,都集中在港島、九龍的老城區。

  香港零售市場競爭激烈,服務水平都比較高。和田一夫認為,它們在熱情、周到方面,與日本的商店還有一定的差距。

  當時已有幾家日本百貨公司在香港經營,對香港零售業的衝擊還不大,未構成災難性威脅。最早的一家是大丸百貨公司,由大丸與香港華資張玉良合辦,各占51%和49%股權,地點在最旺的銅鑼灣,該店於1960年11月3日開業。此後,空檔長達10多年。

  1973年9月27日,伊勢丹百貨在九龍尖沙咀開業;1975年4月2日松阪屋在銅鑼灣開業。進入80O年代形成一個小高潮,1981年8月26日,三越在銅鑼灣開設分店,店鋪面積竟達11000平方米;同年9月21日,松阪屋在金鐘開設香港第2號分店;1982年6月1日,東急百貨在香港旅遊商業中心尖沙咀也正式開張營業。

  同年9月,由英國首相訪華引發香港信心危機,日本百貨商開始裹足不前。

  和田一夫在籌備階段,數次赴香港。考察日本的同行,也是他來港的一大目的。他原來就對這些本國的同行了如指掌,又發現它們來香港後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基本沒變。它們都經營中高檔百貨,並且,都在港島、九龍的商業旺地。

  和田一夫再次以「間隙理論」進行策劃、決斷。必須回避競爭激烈的地區,到相對薄弱的地方進行發展。

  他把目標投向新市鎮。

  香港的新市鎮都在原屬「鄉下地方」的新界。

  新市鎮的建設,是香港政府為減少市區人口、地皮、房屋、交通的壓力,於1972年開始進行的。最初是屯門、荃灣、沙田3個,80年代擴增到8個。和田一夫去時,沙田正在大興土木,至90年代沙田仍在建設之中。

  沙田的地理位置優越,處於九龍市區北面,走隧道穿過獅子山僅2公里路程。沙田有大型住宅區、工業區、中心街區。中心街區在九龍至廣州的鐵路兩側,內有大型商場大廈、巴士站、大會堂、酒店等,行人在區內可完全與車輛隔離,人行天橋四通八達。沙田還有香港中文大學等4所院校,計劃設立53所中學和47所小學。當時人口約30萬,到本世紀末規劃人口為75萬。

  以其氣派,沙田完全是一座中等規模的新型城市,它與老城區比,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擁有大片的綠化面積。

  那座面積10萬平方米、層疊式的商場大廈——新城市廣場,是新鴻基地產興建的出租物業。大廈內僅小型戲院就有6間。由於當時處於地產樓市低潮,租價較低,承租的商家不算踴躍。有八佰伴這樣的日本財團肯來沙田發展,新地集團主席郭得勝正求之不得,這樣可以帶旺整座出租物業。

  於是,八佰伴以每平方英尺(折合0.0929平方米)不及10港元的優惠租價,承租下大廈共四層約10900平方米鋪位,租約一簽就是10年,每月租金僅170萬港元,算是便宜之極。論面積僅次於三越公司的分店面積。

  據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啟銘回憶,「1983年展開招租活動時,我們覺得如此大的商場,必須有一個大型百貨集團,租用數十萬平方英尺的樓面,才能令這個商場(出租)經營成功有望。在一家日資銀行幫手安排下,我到日本去與10多家百貨公司會面,見過不下10家百貨集團。」

  由於中英談判,香港前景不明朗,那些日本大百貨公司都裹足不前。只有八佰伴的反應是積極的,結果達成協約。陳啟銘說:如果不是八佰伴,「日資百貨來港的速度,恐怕不會像目前(指90年代)這麼快。」

  正當八佰伴進行開業前的籌備工作,傳來了好消息。

  1984年9月26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草簽。聲明強調,香港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香港股市立即回升,各業出現一派興旺的景象。當然,物業租金水平也會高漲,但在此之前,八佰伴已經租下鋪位。這等於為前期投資節省了一大筆資金,減輕了日後歸本的負擔。

  同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簽署「聯合聲明」。

  3天之後,1984年12月22日,香港八佰伴第1號分店在沙田商場隆重開幕。

  這間面向大眾的超級市場大獲成功,到次年底已進入盈利階段。和田一夫由此而總結出「黎明理論」。即黎明前有一段最黑暗的時間,黑暗的盡頭正是曙光普照。中英「聯合聲明」仍未從根本上消除人們的顧慮,信心危機仍出現時陰時陽的局面。和田一夫堅持「黎明理論」,頂風逆潮,繼續在香港發展。

  這一時期,八佰伴在美國的分店也開設起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