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二〇八


  天,越來越冷了。人們激烈地譴責希特勒先前頒佈的禁止準備冬衣的命令。11月21日,古德裡安打電話給哈爾德,說,他的部隊已無法再熬下去了。他親自去見包克,要求更改他剛收到的命令,因為他根本「無法執行」。然而,包克元帥根本不聽古德裡安的請求,因為他直接受到元首的壓力。他令向莫斯科的進攻重新開始。在短暫地、零星地向前推進一陣後,進攻再次失敗。包克親自掛帥,指揮一支前沿部隊,於11月24日再次下令出擊。儘管德軍攻勢猛烈異常,但由於風雪交加,加上蘇軍的拼死抵抗,此次進攻又告敗北。

  5天后,南方出現一次危機,與中區的失敗遙相呼應。馮·倫斯德元帥被迫撤離一星期前攻陷的、通往高加索的大門羅斯托夫。這30英里的後撤,使希特勒非常生氣,電告倫斯德原地待命。倫斯德立即複電稱:

  「試圖固守是瘋狂之舉。首先,部隊無法這樣做。第二,部隊若不後撤必被消滅。我再重複說明,此令必須撤銷,否則請換別人。

  電文是一個下級軍官起草的,最後一句才是倫斯德親自加上去的。最後的那句話激怒了希特勒。在未與陸軍總司令磋商的情況下,他於當晚作如下答覆:

  「本人接受你的請求。請交出你的指揮權。」

  在馮·萊希瑙元帥接替倫斯德的職務後,(萊希瑙是少數幾個敢公開向希特勒講話的人之一)元首便飛往美利托波爾,瞭解第一手情況。他找到一名老同志,党衛軍指揮官之一的塞普·荻特裡希。但是當他聽說這支精銳部隊的軍官們也同意倫斯德的看法,即若不後撤,他們恐怕早已被消滅時,希特勒非常生氣。

  在命令萊希瑙去完成他為此而罷黜倫斯德的任務後,希特勒召見了倫斯德。倫斯德正準備捲舖蓋回家,以為元首會向他表示某種歉意。不料,他們之間的討論變成威嚇,希特勒說,他不再允許任何人提出辭呈。「以我為例。我不能去找我的上級,全能的上帝,並對他說。『我不想幹了,因為我不想負責。』」

  羅斯托夫得而復失的消息在柏林特別是在宣傳部和外交部,投下了陰影。然而,不久,這個失敗與中區戰線已隱約出現的災難相比,就算不得一回事了。向莫斯科發動的全面進攻失敗了。12月初,一支步兵偵察隊摸到了莫斯科的邊沿並看見了克里姆林宮的尖塔,但他們被數輛紅軍的坦克和工廠工人組成的緊急部隊驅散。患著嚴重胃病的馮·包克元帥在電話裡向勃勞希契承認,整個進攻都缺乏深度,部隊的體力已消耗殆盡。12月3日,包克打電話給哈爾德。此次通話表現得更加悲觀。當包克建議採取守勢時,總參謀長企圖用遠離戰線的人們慣用的忠告為他打氣。他說,「最好的防禦就是堅持進攻。」

  次日,古德裡安報告說,氣溫已下降到零下31度。因為天冷,坦克需在發動機下用火烤才能發動,望遠鏡裡的圖像也看不清楚了。更糟的是,冬大衣和長筒毛襪還未運來,士兵們苦不堪言。12月5日,氣溫又下降5度。古德裡安不但中止了進攻,而且將前邊的部隊撤回防線。

  同一天晚上,新上任的蘇聯中部戰場指揮官格奧爾基·朱可夫將軍,在長達200英里的戰線上,用100個師的兵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反攻。這次步兵——坦克聯合行動的反攻,把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希特勒不但丟掉了進入莫斯科的夢想,而且似乎註定要在俄國的大雪中遭受拿破崙的命運。絕望和驚愕橫掃德軍最高統帥部。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又生病又氣餒,遂要求辭職。

  希特勒自己也糊塗了。在大戰中,俄國的步兵打得很糟,現在卻成了猛虎。這是怎麼回事?12月6日,消沉的希特勒向約德爾承認,「勝利再也無法取得了」。

  §(5)

  過去兩年來,希特勒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與美國對抗。他堅信,美國整個國家都受「猶太集團」控制。這個集團不但統治著華盛頓,而且還控制著報紙、電臺和電影。於是,在羅斯福不斷增加對英國的援助面前,希特勒只好竭力控制自己。他雖然鄙視作為戰士的美國人,但的確承認他們的工業力量。因此,他便極力使他們保持中立——直到他作好了適當地對付他們的準備時為止。

  雖然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倫三島,但他為了避免意外,便禁止攻擊美國海軍艦隻和商船。他下令:「只有在美國船隻首先開第一炮的情況下方可使用武器。」但是,羅斯福對「巴巴羅沙」作出的急速反應卻有可能使希特勒的耐心終結。在希特勒進攻俄國的第二天,總統授權代理國務卿塞姆納爾·威爾斯發表一項聲明。聲明宣稱,即使意味著要給另一個極權國家提供援助,也必須阻止希特勒。關於如何做到這點,羅斯福雖然說得含糊,但他很快便把它澄清了。首先,他將凍結的約4000萬美元的蘇聯資產解凍,然後宣佈《中立法案》的規定不適用於蘇聯——這樣,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便可向美國船隻開放了。

  兩星期後,7月7日,德國加緊宣傳。羅斯福正在干預歐戰。據透露,美國武裝力量已開抵冰島,以便最終代替佔領該戰略要地的英軍。德國駐華盛頓臨時代辦漢斯·托姆森致電威廉大街說,這是羅斯福的進一步的企圖,目的在於通過某種海軍事件,惹起希特勒進攻美國,以便向德國宣戰。

  這些報告使希特勒不安。7月中,希特勒向大島大使提出一項建議,將其先前的決定,即將日本的任務局限在抵抗英國、使美國中立的範圍內,來了個徹底改變。「美國和英國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他說。「這種認識應該是我們的外交政策的基礎。」這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慎重思考後得出的神聖信念。「英美兩國將永遠反對任何一個在他們看來已被孤立的國家。今天,只有兩個國家的利益不會互相矛盾。這兩國家就是德國和日本」。羅斯福統治下的美國,一心想搞帝國主義,對歐洲和亞洲的生存空間交替施加壓力。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所以」,他說,「我的意見是,我們必須共同將它們消滅。」作為誘餌,他建議由日本去協助「清理」戰敗後的蘇聯的「資產」,並佔領其遠東部分的領土。

  東京收到這一建議後,表現出既客氣又有保留。日本早已決定不從東面進攻俄國,而是南下印度支那。他們這樣做了;它很快佔領了印度支那,使羅斯福於7月26日作出了迅速的反應。總統接受了哈羅德·伊克斯等人的勸告(他們長期以來就敦促總統對所有侵略者採取強有力的行動),下令將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凍結。這個行動剝奪了日本石油的主要來源。《紐約時報》認為,這個行動「是除戰爭外最激烈的打擊」。在日本領導人看來,這是美國、英國、中國和荷蘭四國包圍日本的最後一個步驟;否認了日本是亞洲的領袖的合法地位,同時也是對它的生存的一個挑戰。不管怎麼說,這是朝遠東戰爭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在某些觀察家看來——朝羅斯福從後門開戰反對希特勒邁出的一大步。

  一個月後,總統與丘吉爾在紐芬蘭外海會晤,簽訂大西洋憲章——這是英美兩國關於戰爭目標的聯合聲明。這樣,總統便走得更遠了。從聲明的條款看,毫無疑問,羅斯福是希特勒的不可調和的敵人。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聲明使元首國內的敵人大失所望,因為它未將納粹分子和反納粹分子加以區分。「抵抗運動」的人士把憲章看成是羅斯福向全體德國人宣戰的非正式宣戰書。他們對第八點尤其反感,因為它規定,戰後所有德國人均須解除武裝;這個要求,哈塞爾在他的雜誌上寫道,「破壞了取得和平的每一個合理的機會。」

  羅斯福消滅希特勒的決心是與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的感情背道而馳的。右翼的查爾士·林白的「美國首創者」和「德美同盟」以及傳統的孤立主義者的組織「中西部」,他們雖然同情英國和中國,但都不願參與流血的戰爭。其他美國人,因為憎恨共產主義,則反對向蘇聯提供任何援助。儘管遭到報紙、電臺的猛烈攻擊,羅斯福仍毫不動搖。在9月11日發表的廣播講話中,他說:「從此以後,如果德國或意大利的艦隻敢於進入這些水域(即冰島和受美國保護的其它類似的島嶼),他們便會遭到危險。」雖然這是希特勒藉以解除潛艇戰最後限制的現成口實,但他卻不會因此而失去民心。他命令海軍上將雷德爾,在「10月中旬以前,避免在戰爭中造成商船事件」。到那時,他解釋說,對俄戰爭已經結束了。

  10月31日,美國驅逐艦「盧本·詹姆士」號在為一商船隊護航時,在冰島以西600英里海面被魚雷擊中。這樣,希特勒避免事端的希望便破滅了。這艘驅逐艦帶著100個美國人沉入海底。羅斯福對此事不加評論,但他的海軍部長卻告訴一群海軍陸戰隊員,載有400架飛機開往摩爾曼斯克的法國班輪「諾曼底」號將被沒收。舊金山《紀事報》要求立刻撤銷《中立法案》;克利夫蘭的《老實人》則要求立刻「採取行動」。然而,孤立主義派參議員尼埃卻呼籲要有節制:「你要是參與了酒吧間的爭吵,不打架是做不到的!」另一位非孤立主義派參議員勸告說:「讓我們保持冷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