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一七一


  馬肯森一走,墨索里尼便自己改變了主意,或別人讓他改變主意。據齊亞諾說是他,說服墨索里尼作書面回答的,是他讓他坦率地承認,意大利未作好戰爭的準備,只有在德國立即給意大利運送足夠的「軍需品和原料,以抗擊英法兩國矛頭指向我們的進攻」的情況下,意大利才能參戰。

  與此同時,意大利駐柏林大使也在向元首解釋說,意大利總理的答覆已在半途。正當希特勒在等待下一個來訪者法國大使考倫德雷時,一名副官送來一份英國的新聞報道。站在希特勒身後的施密特,掃了一眼這份報道。英國和波蘭則在倫敦簽訂了互助條約。希特勒沒有做聲,思考著。顯然,他對此很是關切。幾個月以來,這份條約都因這個或那個原因而推遲簽訂。哪天都不簽,恰恰在他向英國作出「最後的」建議後幾小時便簽——這決不是偶合。保證軍援(即使永遠得不到實行)這一承諾,可能會給波蘭人帶來一些虛偽的安全感,因而令波蘭人拒絕與德國談判。

  下午5時30分,考倫德雷終於被領進元首辦公室。希特勒對波蘭的挑釁大發雷霆,對德法兩國間可能發生戰爭一事表示遺憾。「有時我有這個印象」,施密特回憶說,「就是說,他在機械地重複他對漢德遜說過的話,卻心不在焉。顯然,他是急於要結束這次會見。」他站起身來,示意會見結束,但高傲的考倫德雷卻不反駁,但並不甘休。他的話鏗鏘有聲,使施密特永遠不會忘記:「在目前如此嚴重的局勢下,總理先生,誤解是比什麼都危險的。所以,我要把話說清楚,作為一個法國軍官,我可立誓,若波蘭遭到進攻,法國的軍隊將站在波蘭一邊,與波蘭一起作戰。」接著,他又向希特勒保證為了維護和平,他的政府準備作出一切努力,一直到最後!「那末」,希特勒生氣地喊道,「你們為什麼給波蘭一張空白支票,讓它為所欲為?」法國大使還未來得及作答,希特勒便跳了起來,再次長篇大論地攻擊波蘭。「不得不向法國開戰,這對我也是痛苦的,但決定權不在我這裡。」他把手一揮,把大使打發走了。

  一分鐘後,下午6時,阿托利科進來了。他身上帶著墨索里尼的那封信——是齊亞諾用電話口述的。在英波條約筆墨未幹、在考倫德雷明確宣佈法國的意圖後,意大利不準備戰爭的消息,「像一顆炸彈」炸在元首身上一樣。對他來說,這是「盟友」的背叛,是完全沒有意料到的。不過,他控制住了自己,只簡單說了一句「我會立即答覆的」,便打發墨索里尼的使者上路。阿托利科剛出門,施密特便聽見希特勒在喃喃自語:「意大利人的行為與他們在1941年的完全一樣。」

  客廳內,人們在傳遞著隻言片語的消息,使客廳成了謠言和反謠言的陷阱。戰爭似乎不可避免了。以威茲薩克為例。

  他認為,阻止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以及戰爭爆發後意大利撂下德國不管讓他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二。在辦公室內,希特勒對凱特爾將軍說:「立刻停止一切。馬上把勃勞希契找來。我需要談判的時間。」

  凱特爾匆匆出來,進了客廳。「進軍令還得再推遲」,他緊張地告訴他的副官。於是,消息便傳開了:戰爭威脅在最後一分鐘被取消了。元首又回頭談判去了!一聽此消息,人人都松了一口氣——希特勒的總副官魯道夫·施蒙特除外。

  他陰鬱地對瓦爾利蒙說:「別高興得太早。這不過是推遲而已。」恩格爾上校也與施蒙特一樣深為關切。這位陸軍副官從未見總理如此「大混亂」過。元首甚至與赫維爾——元首歷來尊重他的意見——也爭得面紅耳赤。希特勒打賭說,若與波蘭開戰,英國肯定不會參戰。「我的元首」,赫維爾斷言,「千萬別低估了英國人。一旦看到別無其他選擇時,他們會頑固地自行其事的。」希特勒怒得不想辯論下去,轉身走了。

  戈林也相信,英國人的警告並非只掛在嘴上,便想偷偷和談。他是個說幹就幹的人物,未與裡賓特洛甫商量便與英國磋商,因為他不信任裡賓特洛甫。但是,這件事並非像看來那樣大膽,因為他將事態的發展一一都告訴了元首。他的和平願望很難說是利他主義的。他是個帶有強盜氣味的流氓,生活中的首要目標是享受他利用職權豪奪得來的果實。戰爭有可能結束其醉生夢死的生活。另一方面,希特勒其人又按原則——雖則有點彎曲——辦事,不為賄賂所動。他有可能妥協,但只有在能令他更接近其最終目標時他才這樣做。戈林明白這一切,所以他才小心翼翼地執行其曲線和平的政策。

  他挑選了一名富有的瑞典商人比爾格·達勒魯斯在這項計劃中充當非正式的中間人。他的妻子是德國人,本人又在德國拿利息,所以,他與戈林有共同的願望,即阻止英德發生戰爭。還有,他也有條件這樣做,因為他有許多有影響的英國朋友——這些人也願意暗中為此事奔跑。

  當月早些時候,達勒魯斯作出安排,讓戈林與7名英國人見面,地點是在靠近丹麥邊境的一間屋子裡。在這裡,首先向這7名外國商人闡明其觀點並表達其和平願望的是戈林元帥。此後兩星期,他們除會談外沒有多少動作。兩星期後,貝格霍夫軍事會議召開了。於是,戈林便電召身在斯德哥爾摩的達勒魯斯儘快前來。他謹慎地透露,局勢已經惡化,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正迅速地變得越來越小。戈林勸達勒魯斯儘快飛赴英國。他聽從了,身上帶有一封致張伯倫政府的非官方信件,敦促英德兩國盡速開始談判。

  於是,在多事的8月25日上午,達勒魯斯乘坐普通客機飛赴倫敦,但直到當晚才被領進哈利法克斯勳爵的辦公室。英國外相心緒樂觀——因為,讀者記得,希特勒剛取消入侵——覺得某位中間人的效勞已不再有用。達勒魯斯卻沒有如此樂觀,遂電詢戈林意見。戈林元帥的回答是令人吃驚的。他怕「戰爭可能隨時爆發。」

  達勒魯斯于次日上午向哈利法克斯重述了這番話,並主動提出,由哈利法克斯致函戈林——達勒魯斯眼中唯一能阻止戰爭的德國人——證實英國真心誠意要取得和平解決;此函由達勒魯斯面交。哈利法克斯告退,以便與張伯倫磋商。半小時後,他回來了,說張伯倫已經同意。信寫好後,達勒魯斯便立即趕往克洛伊頓機場。

  在柏林,阿托利科大使帶著墨索里尼的另一封信前往總理府。信中,墨索里尼開了一張可怕的貨單。如要意大利參戰,他要德國提供600萬噸煤、700萬噸石油、200萬噸鋼材和200萬噸木材。由於阿托利科本人反戰,他便故意把墨索里尼的條件搞得無法接受。當裡賓特洛甫冷冰冰地問如此龐大數量的原料需於何時交付時,阿托利科回答說:「呀,立刻交,在敵對行動開始前。」

  這是個不合理的要求。若考慮到希特勒所受到的壓力,他的回答是平靜得驚人的——此回答于下午3時零8分用電報發回給了墨索里尼。他說,多數項目他都能滿足意大利的需要,但遺憾的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他不能在戰爭爆發前交貨。「在此情況下,總理,本人瞭解您的處境,只要求您積極加強宣傳,並用您已向我建議的適當顯示武力的辦法,鉗制英法兩國的軍事力量。」他最後說,鑒於他已與斯大林簽訂了條約,「即使要冒與西方關係複雜化的危險,在解決東方問題時,他也不後退一步。」

  這可不是空口嚇唬嚇唬而已。陸軍已準備於9月1日發動進攻,現在所差的就是元首最後一句話。星期六下午,柏林上空熱浪逼人。儘管報上大登特登「在『走廊』上,眾多德國農戶被焚」、「波軍逼進德國邊境」之類,許多柏林人仍在市郊四周的湖泊裡盡情享受冷水浴,這些幸運者更關心的是氣溫,而不是政治。

  下午6時42分,阿托利科收到了羅馬打來的另一個電話。電話是齊亞諾打來的,是給元首的另一封急信。信中,墨索里尼抱歉地解釋說,阿托利科誤解了交貨期。他並不認為一年內可以交貨。對在此緊要關頭他無力相助表示遺憾;接著,他又出人意外地呼籲和平。他說,現仍有可能取得圓滿的政治解決。希特勒一讀到這些話,便覺得他的盟友已將他拋棄。他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再次作出一個妥協性的答覆。「本人尊重導致您作出這一決定的種種原因」,他說,並試圖以自己的樂觀為夥伴打氣。

  元首既失望又筋疲力盡,便比平時早些就寢,但午夜一過便被叫醒。戈林有要事求見:那天他提過的那個瑞典中人回來了,還帶回哈利法克斯的一封蠻有意思的信。達勒魯斯被匆匆領進元首的書房時,已是8月27日零點30分了。希特勒莊重地站著,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個為和平而奔波的中人。

  戈林站在他身旁,洋洋自得。在簡單交談幾句後,希特勒又大講特講德國如何希望與英國達成諒解。議論變為對英國人的謾駡。在將最近向漢德遜作的提議解釋了一番後,他喊道「這是我向英國作的最後一個寬宏大量的建議。」說著,他的臉繃緊了,手勢也變得「非常奇特」,不斷吹噓帝國的武裝力量如何優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