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柴可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五〇


  1877年,《第四交響曲》開始於婚姻引起的危機以前,危機過後,這部交響曲完成。交響曲一開始就奏響命運的主題,這個主題響徹在整交響曲中,直到末樂章在節日氣氛中命運主題發展到高潮。第一樂章表現了主人公(柴可夫斯基本人)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絕望,經過一番鬥爭和較量之後,到了末樂章,柴可夫斯基的結論是:生活下去畢竟還是可以的。

  1885年,《曼弗雷德交響曲》沒有了命運主題,代之以兩個彼此緊密相聯的曼弗雷德主題—曼弗雷德的形象和他的痛苦。在《曼弗雷德交響曲》中,主人公已不限於「還可以生活」,他開始和自己的命運抗爭,他自己尋找的死亡在威脅著他,然而這個內容是拜倫劇本的要求。在他臨死時,他沒有向惡勢力投降,《曼弗雷德交響曲》以樂觀的大調結束。雖然主人公走上可怕的審判台,但他昂首挺胸,結尾的悲劇音樂像是對生命的呼喚。

  1888年,《第五交響曲》命運主題貫串四個樂章,但它已不帶有像《第四交響曲》和《曼弗雷德交響曲》裡那樣的戰鬥性。第一樂章中命運主題平靜、憂鬱。在第二樂章中在美麗抒情場面中命運主題破壞了甯和平靜的氣氛。第三樂章的最後出現命運主題,以華爾茲結束樂曲,命運主題雖然顯得激動,但很膽怯,好像預感到失敗。末樂章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厚重強大的呼喚使人預感到勝利。交響曲莊嚴隆重的結尾顯示完全有把握戰勝命運。

  1888年是勝利的一年,開始了柴可夫斯基生命的第四階段。這時候柴可夫斯基已取得了事業上的極大成功,在世界上已享有盛譽。但是在日趨繁忙緊張的生活中,他同時也陷入一種苦惱和困惑。他懷念那些在孤寂的鄉間度過的寧靜安適的日子。

  《第六交響曲》所呈現的與生活告別的畫面耐人尋味,尤其是在它的首次演出後柴可夫斯基突然去世,人們在感到意外的同時,也許會有更多的想法。有些人正是利用這個機會,花樣翻新地製造柴可夫斯基服毒自殺的神話,以吸引視聽,達到他們純商業的目的。也有一些人聽信這些謠傳而對真實的事實卻抱懷疑態度。柴可夫斯基病危時,明明有四位醫生參加救治工作,他們卻說其中有兩位與柴可夫斯基一家很親近,而另兩位是前兩位醫生的忠實助手,為了保護柴可夫斯基家族的利益,他們會串通一氣做假。他們還說別爾金森醫生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也不會承認自己所做的病情報告有假。當說到很難弄到那種服後呈現霍亂病症狀的毒藥時,他們又搬出霍亂病專家的種種說法來證明柴可夫斯基是故意使自己染上霍亂或是服用了毒藥。

  在柴可夫斯基的病因、死因問題上,的確拿不出確鑿的證明來說明事實真相,但生活中事物是有合理的邏輯可循的。

  《第六交響曲》似乎起了助長謠傳氾濫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想到,《第六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1893年2月到3月間即在惡性事件發生半年前寫的,而《第六交響曲》的創意則是在更早的1891年5月。柴可夫斯基原來準備要寫的《生活交響曲》的絕大部分構思都反映在他後來寫的《第六交響曲》中:「末樂章,死——毀滅的結果」,「第四樂章以死結束」。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說法,把《第六交響曲》看作事先想好的與生命告別,那就是說,早在實施這一計劃的兩年前就預謀好了,這實在是過於大膽的設想,那麼與此相聯繫的所謂「公意法庭的審判」也就不攻自破了。

  卡什金在回憶和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次談話時說:「我還要提起一點,依我看,認為《第六交響曲》與作者的死有什麼聯繫,想在其中找到死的預感或是給活著的人留下什麼遺囑,這是沒有根據的。我和柴可夫斯基最後的見面,沒有給我留下這種印象。」卡什金還回憶說,柴可夫斯基在去彼得堡指揮自己的最後一個音樂會之前對他的《第六交響曲》的末樂章曾表示過懷疑,他說,他覺得最後一個樂章還有問題,可能在彼得堡演出後,要把這部分去掉,換新的。

  如果柴可夫斯基在《第六交響曲》演出的兩年前就已想好交響曲以「死」結尾,那就不會有他對卡什金說的那些對末樂章表示懷疑的話。由此看來,把《第六交響曲》與柴可夫斯基的死相聯繫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奧爾洛娃提出的關於柴可夫斯基自殺而死的說法的擁護者們現在又會回到關於柴可夫斯基的病情和死亡報告,以及死後的衛生預防措施的問題上來。在柴可夫斯基病逝的當時,關於他的病情和去世的報道,醫生的說法和莫傑斯特的說法在細節上是有不同。比如,那杯致命的生水究竟是什麼時候飲用的?是20日,是21日?還是那幾天他曾多次喝了生水?對於這些細節的研究,人們無法找到確鑿證明。但這裡重要的是,烏·勃·別爾金森醫生已堅決批駁了柴可夫斯基是死於自殺的說法,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尤·裡·達維多夫也有過與他相同的表態,說明柴可夫斯基確實死於霍亂,這同樣有據可查。柴可夫斯基的突然逝世,使當時在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們陷入了極度的悲痛之中,他們對柴可夫斯基從發病到死亡的整個過程的回憶和敘述,在細節上不完全一致,是可以理解的,抓住那些細節上的不一致大作文章,而避開那麼多有理有據對問題的實質性分析是不對的。至於說到在柴可夫斯基死後所採取的衛生預防措施,其實也是無可挑剔的,當時採取了一切必要的手段,對柴可夫斯基的遺體和周圍環境都做了消毒處理。奧爾洛娃所謂「預防措施不規範」是沒有根據的,這更不能成為她所說的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的依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