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柴可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三三


  離開巴黎後,柴可夫斯基來到倫敦。在倫敦皇家愛樂協會舉辦的音樂會上,柴可夫斯基指揮演奏了《弦樂小夜曲》和《第三組曲》中的《主題變奏曲》,聽眾熱烈歡迎的程度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曾不得不謝幕三次。紳士風度又內向的英國人很少表現如此的狂熱。倫敦愛樂協會為他舉行了宴會。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和指揮都受到倫敦評論界的一致推崇。

  3月末,柴可夫斯基結束了旅歐演出載譽而歸。回國以後他應阿爾托的要求寫了六首浪漫曲,獻給「無比的女歌唱家」(阿爾托只要求他寫一首),樂曲是由法國詩人丘爾凱提·科爾林·布蘭什克特的詩譜寫而成。每一首都充滿了親切真摯的情感。1890年初,阿爾托在巴黎的一次音樂會上曾演唱了柴可夫斯基獻給她的浪漫曲。

  7.《第五交響曲》

  在柴可夫斯基出國旅行演出期間,他的男僕阿曆克賽·索伏朗諾夫依照他的吩咐,已把他的家搬進克林郊外的伏羅洛夫斯克村密林深處的一個僻靜的莊園。這裡渺無人跡,環境幽雅,「彌漫著古舊的氣息」。穿過密林是一望無際的俄羅斯中部平原。這裡的環境在他看來,比瑞士、法國、意大利的一切美妙景色都更可愛。新遷的住房比在梅達諾沃的房子小。他非常喜歡這個住所。他用了許多時間在花園裡栽種花草,經他精心修飾過的花園已顯得生機勃勃。

  在自己的家裡,從事他最喜愛的工作——作曲,這是他最大的快樂。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我從現在起要努力工作一番。我不僅要給別人證明,而且也要向自己證明,我還沒到不行了的地步。我常常產生這樣的疑慮,我問我自己,是不是到了該停筆的時候了?我的想像力是否已經耗盡?創作源泉是否已經枯竭?如果我再活十年二十年,這一天終會到來的,我怎樣才能知道這樣的時刻何時臨到我頭上呢?……我不記得是否告訴過你,我決定要寫一部交響樂。開始寫的時候,似乎很不容易,但現在靈感已經來了……」

  柴可夫斯基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E小調第五交響曲的草稿。

  19世紀80年代後期,正值生命輝煌的柴可夫斯基已是享譽歐洲,乃至世界的偉大音樂家,但他在內心深處卻仍然經歷著深刻的矛盾衝突。國內政治生活的陰暗使他感到苦悶。他曾希望沙皇政府實行改良政策,他對資產階級自由派也抱有幻想,但是他失望了。社會生活和個人命運的悲劇性也許是不可改變的。他一直在苦苦尋找人生的真諦而不可得,他在日記中寫道:「生命在流逝,逐漸走向終點,而我卻百思不得其解,我在驅趕厄運,如果它出現,我就回避,我是這樣生活的嗎?我這樣做對嗎?」實際上,他既無法驅趕,也無法回避。而他對人生光明美好的渴望永未泯滅,對俄國的未來也還抱有希望。作曲家在構思這部交響曲的過程中,曾寫下了第一樂章的綱要:

  序奏。對命運的絕對服從,或者對不可預測的上帝安排的絕對服從。

  快板1)幽怨、懷疑,對××的譴責。2)是否投入信仰的懷抱?

  在第二樂章的草稿上寫著:

  不,沒有希望。

  顯然,《第五交響曲》像《第四交響曲》一樣,是帶有自傳性質的。不過,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藝術家,他所描述的絕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經歷。他要表達的是他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他所反映的是那個時代人的哀痛、歡樂和難解的困惑。

  《第五交響曲》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命運」主題的貫串始終。「命運」是個糾纏不休的念頭,一種抑鬱的自我意識,它起著全曲的主導作用。如俄國一位音樂評論家伊·格列包夫所說:「在第五交響曲中,可以感到一種經常的願望和追求。它是永不休止的,激動不安的。不過,它又是受束縛的,不自由的……敵人不是『命運』,敵人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在自身之中,在自己的『我』裡逐漸削減人的生活意志。」

  《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開始時的「命運主題」,淒涼、哀傷,表現了一個人陰鬱、壓抑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悲哀思考。這個樂章中的第二主題則是充滿了對生的渴望的抒情音調。作曲家是在暮春時節在伏羅洛夫斯克村創作這部交響曲的。雪融了,美麗如畫的鄉野,林木青翠的小丘,明亮的月夜,盛開的鈴蘭……作曲家把大自然美景所煥發的充滿詩意的抒情表現在樂曲之中。

  第二樂章是柴可夫斯基的抒情傑作之一。它從多方面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聖歌曲調的第一主題表現了主人公的冥想深思,然後出現激動人心的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讓人感受到俄羅斯大自然的氣息。柴可夫斯基曾說過,他並不信宗教教義,但卻崇尚宗教的神聖和虔誠。他認為大自然和神是融為一體的。樂曲的開始被陰暗的影子籠罩著,然後出現了溫暖、明朗的抒情主題。它和第一樂章的那個悲劇形象形成對立。光明和黑暗這兩股力量反復發生衝突。第二樂章的結束時,優美動聽的光明主題又回來了。作曲家堅信,無論損失多麼慘重,對生活的愛一定勝利,對美的嚮往永不泯滅。

  第三樂章用圓舞曲音樂寫成。表面上感覺華麗,無憂無慮,但「命運」主題隱藏其間,表現在舞會假面的掩蓋下人們內心的焦慮。失望、怯懦的陰影時而破壞歡樂的氣氛。

  第四樂章中「命運」主題莊嚴隆重地展開,猶如盛大的遊行,時而熱情激昂,時而哀怨低沉。這是一個最矛盾、最不平衡的樂章,像是充滿了不尋常的、不安的探索,雖無所收穫,但也還充滿希望。反映了作曲家當時渴望尋求到一種可以把人們引導到幸福之路的積極力量,但卻又屢屢失望的心境。柴可夫斯基晚年所有的重大作品的構思中,都留下了這種深刻的內心矛盾的痕跡。

  末樂章不再有生氣勃勃的形象,但也沒有消極向命運屈服的音樂效果。用莊嚴的勝利的行進預示人類必須戰勝命運,掃清一切阻擋前進的障礙。《第五交響曲》有一個堅毅的結局,表明柴可夫斯基仍在為創作積極的樂觀主義的音樂而努力。

  1888年10月,《第五交響曲》的總譜由尤爾根松的出版社出版。1888年11月5日在彼得堡「愛樂協會」的音樂會上,柴可夫斯基指揮了《第五交響曲》的首次演奏。月11日在俄羅斯音樂協會的音樂會上,作曲12家指揮第二次演奏。稍後,又在布拉格演出了《第五交響曲》。幾次演出都受到聽眾的熱情歡迎。然而評論界的反映卻是不一樣的。作曲家本人也開始對自己的這部新交響曲不滿意。11月底,當他回到伏羅洛夫斯克村的家中給梅克夫人寫信說:「我的心情和家裡的痛心事(指外甥女達維多娃的死)無關,使我的心情變得抑鬱的是,在我的新交響曲演奏之後,我已看出這部交響曲是不成功的。在它裡面有那麼一種令人討厭的、過度誇張了的東西,顯得有點做作和不真誠。而聽眾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十分清楚,聽眾向我熱烈歡呼,這是出自對我過去的作品的歡迎,而現在的這部交響曲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這一切引起了我對自己深刻的不滿。也許真像別人所說的我已經把我自己寫了出來,什麼也不剩了,剩下來的只有重複和模仿我自己。昨天晚上我又看了一下《第四交響曲》。我們的交響曲比這部好多了。真的,這真是個令人傷心的事實。」

  12月上旬,《第五交響曲》由作曲家指揮在莫斯科演奏了兩次,演出進行得很順利。塔涅耶夫和卡什金都給這部作品以高度評價,但作者本人對樂曲仍不滿意。直到第二年,《第五交響曲》在漢堡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