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柴可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二七


  後來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又有幾次提到過有關莫紮特的話題,與此同時他對又提起自己喜愛的音樂家而向梅克夫人略表歉意。梅克夫人也很知趣,她儘量做到不破壞這個莫紮特式的二重唱的和諧。1880年她曾寫信給柴可夫斯基談到莫紮特時說:「他不是從這個世界來的。他的音樂與他的天性完全符合。莫紮特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天性,對這一點我很喜歡。」其實,這並不是她自己的話。兩個月以前當柴可夫斯基一個人住在布萊洛夫莊園時,他曾寫道:「莫紮特有孩童般的溫順純潔和少女般的質樸。這個天才的人好像不是來自這個世界!」梅克夫人用這樣的方法迎合了柴可夫斯基。她不再否定莫紮特的天才,但她對莫紮特式的美、善並沒有接受。她開始從反對基督式的謙卑這一角度再次展開了「攻勢」。

  她說:「如果人們更多地被音樂所感動,而少為生活憂心忡忡、激動不安,人們就會更像人,就會更高尚……我不認為人性就是寬恕一切,對惡無動於衷……我不能容忍惡,不能寬恕惡,所以我願意在音樂裡聽到反抗,對寬恕一切的表現不能苟同。對惡的寬恕不會把人引向善。」這是梅克夫人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的深刻的哲學信念。

  柴可夫斯基本性善良、寬厚,這使他比較靠近基督的思想。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像您這樣少有的、特別善良的人對實際意義上的恨的情感是格格不入的。還有什麼比恨更沒有用的?」柴可夫斯基認為在基督的思想裡有生活的全部真理。他說:「我們有權以惡對惡嗎?不能,我們只能重複耶穌的話:『先生,請饒恕他們吧,他們做的什麼,他們不曉得。』」《聖經》裡的話使他感動:「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到安息。」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在這些絕妙的語句中有多少對人的愛憐啊!如此急切地渴望揩幹痛苦的淚,安慰受難者的心,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啊!」

  柴可夫斯基對莫紮特音樂的熱愛也正來源於他的這種善惡觀。在莫紮特的音樂裡沒有惡。在莫紮特的歌劇裡即使有表現惡的場面,最後結局也是惡被人們的善良、忠誠和愛所征服。沉浸在莫紮特崇高的美麗之中,柴可夫斯基覺得舒適、平安。他的柔腸善心始終充滿對愛的渴望。當他看到周圍的人們,尤其是自己親近的人們遭受苦難,他感到痛苦。他總是不顧一切地去幫助別人,而當他意識到他的努力也無法幫助人們擺脫困境時,他會感到加倍的痛苦。同時柴可夫斯基也原諒了人們的惡。對於他所受到的傷害和不公,他從不耿耿於懷。他幾乎可以善待所有的人。這樣的寬容和忍耐是他本性所有的,同時也是生活的坎坷練就的。在善、惡問題上柴可夫斯基始終不能同意梅克夫人的觀點。

  4.《曼弗雷德交響曲》

  1882年巴拉基列夫建議柴可夫斯基以英國詩人拜倫的哲理詩劇《曼弗雷德交響曲》為題材寫一部交響曲。巴拉基列夫為柴可夫斯基擬了詳細的寫作提綱,並附上一個說明:「這個題材除深刻外,還是現實的,因為當今人類的病症正在於他們無法保護自己的理想。理想破滅了,心靈中留下的只有苦痛,沒有滿足。」柴可夫斯基不喜歡巴拉基列夫寫的提綱,他寫信對巴拉基列夫說:「您的提綱令我感到無動於衷,既然沒有激發起幻想和感情,就未必值得去動手寫作。」不過柴可夫斯基表示願意再讀一遍《曼弗雷德交響曲》這本書。

  拜倫的《曼弗雷德交響曲》表現的是19世紀歐洲文學的一個典型主題——才華出眾的個人與和他敵對的世界相衝突的悲劇。書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生長在山區大自然環境中,他孤獨地生活,目睹阿爾卑斯山瑰麗的景色,他覺得自己就像那山峰之巔,雖然控制著周圍的一切,但在偉大之中卻感到孤寂和悲哀。他探究人生的意義、知識和價值,他苦苦思索而不得其結果地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曼弗雷德與鬼魂、神靈相通,而不與凡人往來。他認為世人都是卑微的,他鄙棄所有的人。他向神靈懇求忘卻和死亡而不可得,於是下到陰間,向死去的戀人愛斯塔爾蒂苦苦呼喚,祈求她的原諒和幫助。這個他曾深戀的女子賜給了他死亡。曼弗雷德和地府的主宰阿爾曼進行了頑強的鬥爭,顯示了他高傲不屈的品格,表現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1884年冬,柴可夫斯基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的排練去了彼得堡。這一次他有機會又與巴拉基列夫會面,他們進行了一次長談,談到了關於宗教和教堂音樂。巴拉基列夫的話對柴可夫斯基產生了影響。80年代中期的柴可夫斯基的思想處於深刻的矛盾之中。面對沙皇政府對一切進步力量變本加厲進行殘害的黑暗現實,他感到壓抑。個人理想與嚴酷命運之間的衝突常常使他感到困惑。與巴拉基列夫的談話引起了他更多的思考。

  由於要去看望患嚴重肺病生命垂危的柯代克,柴可夫斯基匆匆去了瑞士。他沒有來得及按照巴拉基列夫的要求再次與其會面和談話。柴可夫斯基給巴拉基列夫許下諾言,一定去書店買一本《曼弗雷德交響曲》認真閱讀,無論如何他會努力實現巴拉基列夫讓他以此題材作曲的要求。

  柴可夫斯基來到了瑞士達渥斯。《曼弗雷德交響曲》劇情的發生地阿爾卑斯山的風光使作曲家觸景生情。柴可夫斯基日夜守護在生病的柯代克身邊,百忙之中擠出時間閱讀了拜倫的巨著《曼弗雷德交響曲》。他被這一悲劇故事深深感動。曼弗雷德苦苦求索不得其結果所帶來的絕望和痛苦,還有他在愛的失落和懺悔中所感受的哀傷引起了作曲家心靈的震顫。此時巴拉基列夫的願望已經成為柴可夫斯基本人的願望,他立即開始了新的交響曲的創作。

  柴可夫斯基已對未來的交響曲有了基本構思。他要在《曼弗雷德交響曲》中注入自己的感受。作曲家在巴拉基列夫給他的提綱的邊頁上寫下了補充的標題:「絕望引起的巨痛」、「對罪惡的過去的記憶」、「地獄的強大力量」、「對死去的愛斯塔爾蒂的懷念」、「曼弗雷德的無窮悔恨」。作曲家說:「曼弗雷德不是一個普通人。我覺得,拜倫以驚人的力量在他身上深刻體現了我們渴望認識現實中的種種難題而又不得其解的悲劇性。」

  《曼弗雷德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很獨特的一部交響曲。他曾說,在創作這部樂曲時,他充當了為拜倫的原作畫插圖的角色。也就是說,這部交響曲在揭示標題時,採用了更具體化的音樂形象,帶有圖解性,而不像寫其他交響曲那樣概括性地揭示標題。

  整個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作曲家作了詳細的題解:

  第一樂章:曼弗雷德在阿爾卑斯山中徘徊。他被生活中的種種難題所困擾,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對罪惡往事的回憶使他苦惱,他體驗著心靈的巨痛。曼弗雷德深諳魔法的奧秘,他威嚴地同地獄之魔交往。他夢寐以求的是忘卻一切,而地獄之魔以及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如願。他想起了自己熱愛過的已經死去了的愛斯塔爾蒂,回憶咬齧著他的心,使他陷入無窮無盡的絕望之中。

  第二樂章:水花四濺的瀑布中升起一道彩虹,阿爾卑斯山仙子向曼弗雷德飛來。

  第三樂章:山民們的純樸、貧窮、自由的生活。

  第四樂章:阿爾曼的王國(拜倫原著中的阿爾曼是代表「世間的惡」),地獄的群魔聚會狂歡。曼弗雷德出現在酒宴上。愛斯塔爾蒂的陰魂向他召喚。他得到寬恕。曼弗雷德之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