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柴可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當柴可夫斯基在國外旅行時,見到了帶有畫家胡斯塔夫·多列插畫的《神曲》一書的新版本,立刻觸發了他的創作欲望。「由於強烈的愛好和難以形容的內心要求」,他決定用音樂表現這個悲劇故事。歌頌真摯的愛情,抨擊邪惡勢力,這是他在許多作品中表現的主題。柴可夫斯基在這部交響幻想曲中仍然不著力於情節的細節描寫,而是突出刻畫代表兩種勢力的音樂形象——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愛情和死亡,著力表現它們之間的對立、衝突。這樣的音樂永遠是動人心魄的。這首幻想交響曲於1877年2月25日由尼·魯賓斯坦在莫斯科首演。1878年3月11日由納勃夫尼克在彼得堡演出,受到觀眾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這首樂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在國內外舉行的音樂會上經常指揮演奏的作品。 1876年6月爆發了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及其政府希望土耳其失敗,以便收復在克裡米亞戰爭期間失去的大片領土,所以支持塞爾維亞。但是塞爾維亞戰敗了,迫使俄國於1877年對土耳其宣戰。1876年冬季的幾個月,俄國人民已清楚地認識到戰爭的緊迫性。那期間尼·魯賓斯坦正在為斯拉夫慈善事業委員會籌辦音樂會。慈善事業委員會曾向塞爾維亞派遣志願人員並幫助救治戰爭中的傷員。在這個背景下,柴可夫斯基應尼·魯賓斯坦的邀請寫了《斯拉夫進行曲》,以此曲表現自己的愛國熱情。這首樂曲也是由尼·魯賓斯坦在莫斯科指揮首演,演出時大廳裡群情激奮,場面非常熱烈,受到群眾極大的歡迎。這首進行曲也成為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保留曲目,經常在國內外音樂會上演奏。 1876年末柴可夫斯基還創作了一首為大提琴和樂隊用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羅可可是18世紀流行於宮廷的一種高雅但略顯矯飾造作的藝術風格。柴可夫斯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運用這種風格為大提琴寫出的這首變奏曲,採用了俄羅斯民歌音調,音樂主題幽雅、恬適,曲調輕鬆明快。樂曲動人心弦的旋律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和歡迎,1879年音樂家李斯特在聽到德國大提琴家威廉·費曾哈根演奏這首樂曲後曾讚歎道:「瞧,這才是音樂!」 《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早已成為每位大提琴演奏家的必備曲目。 第三章 悲壯的生命樂章 1.至誠至愛的朋友 1876年底梅克夫人(娜傑日達·菲拉列多夫娜·馮·梅克)走進了柴可夫斯基的生活。他們在延續了14年的書信往來中彼此溝通、貼近,卻從未正式見過面。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支撐著對方的生命。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成為柴可夫斯基生命中最寶貴的一份情感。有了梅克夫人的支持和愛,柴可夫斯基才有了日後的一切。 娜傑日達·菲拉列多夫娜是交通道路工程師馮·梅克的遺孀。她1831年1月29日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的莊園坐落在莫斯科西南的葉裡尼斯克縣茲拿緬斯克村。父親酷愛音樂,娜傑日達·菲拉列多夫娜在父親的關注下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貴族出身的母親精明幹練,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在母親的影響下娜傑日達·菲拉列多夫娜形成了堅強的性格,不但有很強的自主性,而且善於支配別人。她17歲時出嫁,丈夫卡爾·喬治·奧托·馮·梅克出身於裡加的一個德裔名門望族,他比梅克夫人大12歲。 馮·梅克是工程師,在政府部門供職,年薪穩定但只有1500盧布,維持他們這個多子女的家庭生活比較困難。俄國施行龐大的鐵路建設計劃時,精明的梅克夫人勸說丈夫辭去政府的公務。從此她幫助丈夫進行工程事業。馮·梅克修建了莫斯科—梁贊的鐵路,此後他們的兩個兒子又把鐵路延長到喀山,最後又一直修到烏拉爾。1876年馮·梅克50歲時死於心臟病。死後留下相當可觀的遺產,留下兩條鐵路還有11個孩子,當時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4歲。 丈夫死後,梅克夫人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不與外人接觸。尼古拉·魯賓斯坦是梅克夫人家惟一的常客。她去劇院聽音樂會時總是獨自坐在包廂裡,儘量避開別人的注目。 她高高的個子,步履持重,舉止端莊,深藍色的眼睛總是若有所思地望著,有時在她的眼睛裡閃著一種喜怒難辨的目光,不知是她當時情感的反映還是她想起了什麼使她激動的遙遠的往事。他話音低沉,音色清純,說話溫穩自信。在梅克夫人的世界裡,她是一個君主,她在孩子、家人和下屬中間享有絕對的權威,大家對她尊重服從。但她並不永遠嚴肅冷漠,她也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浪漫氣質,充滿了母愛。她能夠理解人們的弱點,如果人們做錯了事,只要不是故意作惡,她都會原諒。 梅克夫人努力擺脫家庭瑣事的煩擾,在音樂中去尋找安慰。她對音樂的愛好是真誠而又強烈的。她甚至從國外請來有才華的音樂家來自己家工作,為她編曲、伴奏。後來成為著名音樂家的年輕的德彪西就在梅克夫人府上做過音樂師。她給這些音樂師豐厚的待遇,讓他們有許多屬自己的空閑時間,使他們能按自己的計劃從事音樂創作。當然音樂師們每天也要用幾小時為她演奏她所挑選出的音樂作品,或是為她伴奏。她自己也常常彈奏鋼琴。冬季她一般在國外,如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地度過。她也讓音樂師陪她同去這些地方。 梅克夫人第一次聽到柴可夫斯基的名字是在她聽了《暴風雨》的演奏之後。樂曲掀起了梅克夫人心中的「暴風雨」,以至於她「有好幾天一直處於半瘋癲狀態」。創作這種撼人心魄音樂的該是怎樣的人呢?——她急於打聽清楚。從她的朋友尼·魯賓斯坦那裡知道了柴可夫斯基的身世和現狀。 梅克夫人想聘請一位專職的小提琴手,為了在她彈鋼琴時給她作伴奏,並按照她的意願改編要演奏的樂譜。尼·魯賓斯坦給她推薦了柯代克,他正巧是柴可夫斯基的學生。這段時間梅克夫人非常熱衷於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作為柴可夫斯基的學生和崇拜者,柯代克在演奏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同時,給梅克夫人講述了許多關於自己老師的事情。梅克夫人細心聽他介紹,事無巨細都要知道個一清二楚。通過柯代克的講述,梅克夫人對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樂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驚喜地發現寫出這些動人樂曲的作者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只能來自崇高、深邃而又美麗、真誠的心靈。這個重大發現給她趨於死寂的心靈注入了活力,她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她要向他走去。 梅克夫人向柯代克詳細打聽關於柴可夫斯基的生活情況,瞭解到他經濟窘迫,她決定設法讓他增加收入。她反復考慮,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既能在經濟上贊助柴可夫斯基,又能使自己有機會多得到他的音樂。按這種辦法做,也不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於是她真的這樣做了。 1876年12月梅克夫人通過尼·魯賓斯坦委託柴可夫斯基寫一首提琴曲編配鋼琴伴奏曲。柴可夫斯基很快完成了編曲,得到了梅克夫人相當多的報酬。接著,梅克夫人又請柴可夫斯基再寫一首改編曲,並給他寫了一封致謝函,感謝他如此迅速地執行了她的委託,並且告訴柴可夫斯基說,他的作品使她陷入狂喜,有了他的作品,她能生活得愉快、舒適。柴可夫斯基收到梅克夫人信的第二天很客氣地復函,對她的誇讚表示衷心感謝,並且說,知道世間竟有像她這樣的人忠誠熱烈地愛著音樂,他感到一種安慰。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之間以通信形式維繫的友誼就這樣開始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