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四四


  尾聲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阿斯特拉罕被軟禁了5年多。家人為把他轉移到莫斯科或彼得堡不斷奔走,因為在這兩處有利於文學工作。可是當局堅持不予批准,直到1889年7月,才准許他遷回薩拉托夫。

  回故鄉前不久,車爾尼雪夫斯基和他的出版人潘捷列耶夫交談時說:

  「對於我來說,薩拉托夫和阿斯特拉罕完全一樣;不過奧莉佳會痛快一些。我個人倒很想移居到莫斯科,那裡有個大圖書館,別的我無所求。」

  在房東、秘書和女傭人的幫助下,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行李用船托運走,他本人於6月24日,在一名警官的陪同下啟程,秘書很高興跟隨移居到薩拉托夫去。

  車爾尼雪夫斯基最後一次回鄉探親,至今已過去整整28個年頭。這期間發生了許多變化。現在,沿著伏爾加河岸各個輪船公司的碼頭鱗次櫛比。過去雜草叢生的街道已經鋪上石板。平地拔起許多新樓房,城裡有了鐵軌馬車,鐵路已把薩拉托夫和彼得堡連接起來;只有城郊那些小房子破爛依然。農奴制廢除已經將近30年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多大的改變。

  流放只是摧殘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健康,但絲毫沒有使他的聰明才智和精神素質受到影響。他對自己在《現代人》上發表過的文章無怨無悔。他現在的願望依然是重新登上戰鬥的雜誌論壇;甚至願意遷居國外,承擔《鐘聲》報的出版工作。

  然而,即便他不過早地去世,這些願望也是註定要落空的。

  回故鄉後不久,車爾尼雪夫斯基認識了《薩拉托夫日報》的編輯戈裡宗托夫。他說60年代讀了長篇小說《怎麼辦?》,因此被開除出教會中學。車爾尼雪夫斯基表示可以給當地報紙寫點東西。不過為了不帶來麻煩,發表時當然不署真名。

  儘管健康狀態每況愈下,但車爾尼雪夫斯基還和以往一樣緊張而大量地工作。他經常回想起60年代的崢嶸歲月,懷念《現代人》編輯部並肩工作的戰友涅克拉索夫和杜勃羅留波夫。他認為這些人的生活和創作,在俄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值得寫出來傳給子孫後代。奧莉佳積極幫助丈夫搜集材料,她還親自到過杜勃羅留波夫的故鄉下諾夫哥羅德。根據這些材料,完全可以撰寫出非常優秀的傳記。車爾尼雪夫斯基想寫的東西太多太多。然而,他的龐大寫作計劃來不及實現了。他在去郵局的路上得了感冒,10月份病倒了,很快出了併發症。

  1889年10月29日(俄曆17日)深夜,車爾尼雪夫斯基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走完了他那荊棘遍地的人生旅程。

  他回到故鄉薩拉托夫只生活了4個月。

  偉大的革命作家和學者逝世的噩耗震動了俄國。儘管憲兵採取了防範措施,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葬禮還是變成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成千上萬的人群隨著靈柩緩緩行進,靈柩上覆蓋著各城市敬獻的鮮花和花圈緞帶。唁電和唁函從各地傳到薩拉托夫,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表示深切的哀悼。

  列寧曾經寫道: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惟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能夠摒棄新康德主義者、實證論者、馬赫主義者以及其他糊塗蟲的無聊的胡言亂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