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引言


  歷史將永遠記住那個黑色的日子:1864年5月31日(俄曆19日)!

  沙皇俄國京城聖·彼得堡的梅特寧廣場。天色陰暗,細雨迷茫。廣場的中央搭起一座行刑平臺。臺上豎立著一根粗大的黑色木柱,柱上的鐵鍊閃著冷光。

  廣場周圍有荷槍實彈的軍警和便衣密探彈壓;行刑台前由憲兵和警察排成人牆,不讓群眾靠近柱子。

  俄而,響起「立正」的口令聲。一輛由憲兵押送的黑色四輪馬車駛到了廣場中央,從馬車走下來三個人:兩名手提大刀的劊子手,押著一名身著黑衣的「囚犯」。

  全場肅穆,上千的群眾向「囚犯」默默致敬。

  「舉槍!」一員軍官發出口令。劊子手取下「囚犯」的帽子,把一塊寫有「國事犯」字樣的大木牌,掛在他的脖子上。接著便是宣讀判詞,讀了大約一刻鐘;劊子手又摁他跪下,在他的頭頂上將一把劍折斷。然後,將他的雙手捆綁在行刑柱上的鐵套環裡,當場示眾一刻鐘。

  這是沙俄當局精心導演的一幕「假死刑」。

  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已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強國。古老的俄羅斯帝國,卻因為背負著沉重、腐朽的農奴制舉步維艱,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發展。這必然導致經濟、科技和軍事的落後,政府的官僚體制腐敗無能,廣大人民在殘酷的沙皇獨裁統治下痛苦呻吟。1853年,俄國和土爾其為爭奪黑海出海口,爆發了克裡米亞戰爭。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當然是俄國戰敗。

  俄國人民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也促使民眾幡然覺醒。反對農奴制的呼聲遍及城鄉,農民起義此伏彼起。據沙皇政府秘密警察機關的統計:1858年農民起義有86次;1859年90次;而1860年上升到了108次!

  農奴制己成為一個危機四伏的火藥庫,時刻威脅著沙皇的獨裁統治。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迫不得已在1861年2月19日,正式頒發了改革農奴制的法令。但是,這項法令並不是仁慈的恩賜,而是一宗不折不扣的大騙局。法令規定,農民必須交付極高的一筆「贖金」給貴族地主,才能買得人身的「解放」,和一份土地。農民的生存環境沒有多少改善,不過俄國卻在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軌的道路上,邁出了艱難的一步。從這時起直到1895年,俄國的解放運動由貴族時期,進入了平民知識分子(或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期;然後才有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到來。

  這天的受刑人,就是本書的傳主、著名的俄羅斯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唯物主義哲學家、評論家兼作家的車爾尼雪斯基。

  他因反對農奴制、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而遭此迫害。他被逮捕後,已在彼得保羅要塞受拘禁兩年之久。最後經沙皇御筆批准「照此辦理」,樞密院宣佈判決他7年苦役,褫奪公民權利並終生流放西伯利亞。

  沙皇政府對重要的政治犯,放逐之前都安排一場淩辱性的「假死刑」。目的是企圖摧毀其革命信念、侮辱其高尚人格、消除其在群眾中的聲望,並向革命人民顯示獨裁政權的威嚴。表演結束了,效果大出導演者意料之外:竟演成了一出難以收場的活鬧劇。

  車爾尼雪夫斯基再次被押上了馬車,立即要送往流放地西伯利亞。這時刑場上的人群不顧刺刀和警棍,勢如決堤的洪水,衝破警戒線向馬車擁了過去。很多青年知識分子是來和車爾尼雪夫斯基告別的,他們向他拋去一束又一束的鮮花。其中有一位獻花的婦女被警察抓走。人群依然不肯散去,大約有10來個人趕上了馬車,和馬車並排走著。有一個年輕的軍官,甚至脫下帽子領頭喊了一聲:「再見,車爾尼雪夫斯基!」

  跟在後面的人群一擁而上,又去追趕馬車……

  馬車上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感動得熱淚盈眶,一再點頭向人群致謝。並用手示意,這樣做有危險,你們請回去吧!

  沙皇政府的殘酷迫害,激起了所有進步人士的憤怒譴責和聲討。流亡國外的著名俄國評論家赫爾岑,在他主辦的《鐘聲》雜誌上發表文稱:

  「你們把車爾尼雪夫斯基綁在恥辱柱前一刻鐘,而你們乃至整個俄國,將要在這根柱子上捆綁多少年呢?該詛咒你們,一旦可能還要對你們進行報復!……這樣一幅畫面,對子孫後代來說無異於是一幀聖像;而對那些用對付罪犯的辦法對付人類思想的愚蠢惡徒來說,將使人們永遠記住他們施於人的侮辱……」

  後來的列寧,也高度評價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他創作的長篇小說《怎麼辦?》。盛讚他是「惟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我們離開那個時代越遠,就越清楚地感到他們的偉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