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本田 | 上頁 下頁


  但對於薩摩、長州、土肥的明治政府的地租改革政策,浜松商人們認為這是中央的橫暴而加以反對,決定舉行農民起義。這是表明浜松人的脾氣是如何暴躁的歷史上的一個插曲。那麼農民起義是不是團結得很緊呢?似乎也未必。這與現在的浜松企業的經營者一樣,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大部分的書籍上都記載著:農民起義只在「反對地租改革」這一點上有聯繫。

  為了封鎖住農民起義的活動,明治政府於明治九年廢除了浜松縣,強行令他們與氣質完全不同的富裕的駿州靜岡縣人合併在一起了。

  對此,浜松縣民會的議員們,自稱為遠江公選民會啦遠州州會,頑強地繼續反對。看上去像是對中央的一種強烈的反骨精神的表現,但與此同時,敏於見機行事的合理主義,在浜松人身上也有很強韌的根基。

  不久就承認了與靜岡的合併,但與此同時,卻把運動轉化為爭取允許自由地進行經濟活動。

  後來從本田與通產省的爭吵與交涉來觀察,這種浜松人的合理精神與反骨,使人覺得直接成了本田的骨氣。本田在這個意義上,是個典型的浜松人。

  在靜岡縣內作為還保留著天守閣的城鎮,浜松城是有名的。這個天守閣是昭和三十三年重建的,是鋼骨水泥的……這座浜松城的創建的主人,在歷史書上寫的是今川的家臣飯尾。戰國時代,元龜元年(1570年),德川家康把居城從岡崎遷到了浜松。直到45歲,當上靜岡駿府城主的17年間,他就是在浜松城中度過的。

  於是浜松的俳人(詩人)松島十湖吟詠道:「旗開得勝地,浜松發跡城。」浜松自古以來,就是個詩歌昌盛之地,同時也是富於幽默和詼諧性的川柳(通俗詩)的流行之鄉。本田從性格上來說,也許是屬￿「川柳派」。因為在本田的語錄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川柳式的詼諧。

  成為天下名人之前的德川家康,儘管在浜松城住了17年,但浜松的人們感到,自己並不那麼敬慕他。這可以說是不為過去所拘的冷酷無情的浜鬆氣質吧。你就是在街上尋找,也找不到一件名產品,一個小地名是與家康的名字有關聯的。一般的地方城市,極其自然地立馬就可以找到「家康饅頭」啦,「家康煎餅」啦之類的玩意兒,這一點兒也不奇怪。

  倒不如說家康在浜松沒有人緣兒,更合適一些。莫非說這也是本田和豐田全族人看透了本地浜松人,覺得自己比想像中在他們當中人緣還淡薄,出於這同一理由,才到了東京和名古屋去的嗎?

  浜松在歷史上就有「過道兒文化之街」的評論。儘管它是連結關東和關西的重要的沿大路一帶的戰略據點的城下町,但能稱得上獨自的文化、藝術的,卻沒有一樣值得一提的傑出的東西。與此相反,從京都、大阪的上面以及從江戶來的行商和流浪藝人所帶來的新技術和藝術,浜松人卻積極地接受下來了。開放型的,什麼都引進,這也是浜松的特色。

  這就是到後來,浜松的摩托車、鋼琴裝配產業極其發達的土壤。

  與浜松相鄰的豐橋、名古屋稱之為「藝窮」。這與京都「穿窮」(講究穿),大阪的「吃窮」(講窮吃)一樣,說的是為了學習技藝,就是破產也在所不辭。據說在名古屋,至今仍有哪怕是把自己的伙食費縮減下來,也要勉強籌出款子交子弟的學藝費的習慣。不知是不是那個緣故,日本的第一個投考私塾河合塾,就誕生在名古屋。從地理位置上也容易受名古屋影響的浜松,不知為什麼,其獨特的鄉土文化、鄉土藝術之類卻是少得驚人。從來沒聽到過浜松的有名的民歌。

  聽本田技術研究所的浜松出身的營業人員說,浜松出身的人在宴會上唱的鄉土歌,是「盜用」靜岡的《採茶謠》。

  昭和五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傍晚,本田的勳一等授勳紀念招待會,在東京紀尾井町的新大穀旅館的「鶴之間」舉行。趕來參加招待會的,大約有400人,所以是個中型的招待會。醒目的只有會場裡頭正面的牆壁上掛著一塊不尋常的大紅布。在大約縱長五米、橫寬七米的「大紅旗」上,橫寫著「祝賀你,本田!」幾個大白字。

  招待會結束以後,這面不尋常的大紅旗怎麼樣了呢?多半是不好往哪裡放,收進了本田宅邸的舊倉庫裡去了吧。據說在這個倉庫裡,也收藏著本田所開發的「奇怪的高爾夫球棒」。這種高爾夫球棒,誰都能打出好球,飛行距離也是超群的,但因規格有點兒離譜兒,是一種不准使用的貨色。

  且說在招待會場上,到了獻演本田的得意的民歌的時候了,和孫女一樣的可愛的民歌手金澤民子做了搭檔。本田所挑戰的是德島縣的民歌《祖穀的磨粉歌》的難度較大的旋律,儘管說不上是曲調哀婉,但他用高音和著三弦,情緒激昂地唱完了。

  「我在上小學的時候,音樂的成績得分第一。在通知書上只音樂和理科得甲。」本田誇耀說。

  對此,他的好友歌手藤山一郎評論道:

  「如果你唱故鄉浜松的民歌,那就更好了。可惜浜松沒有民歌……」

  「是的,浜松人唱的民歌,全是從外地借來的。」

  以警察之友會的副會長的頭銜出席招待會的歌手渡邊浜子,對警察之友會的會長本田說道:

  「本田先生,您也發明一首民歌吧。本田先生的話,這是辦得到的。」

  「嘿嘿,這可不行。」

  浜松之所以缺少自己的獨特文化、藝術,多半是有以下的原因吧。

  在浜松,人們都忙於對過往的客商送往迎來,沒有閒暇時間,再加上對「調轉工作的城主」缺乏鄉土之愛,所以沒能培育出鄉土的藝術和民歌來。

  浜松城的確是德川幕府的大名(諸侯)們的升遷之地。大老(最高執政官)永野忠邦也是從這座城當上了幕府的重臣的。

  莫非是這些,培育了浜松人的不為過去所拘的冷酷無情的氣質嗎?

  浜松人離開故鄉的意識是比較淡薄的。地處東京與大阪的中間點上,也許有種隨時都可以回故鄉的安心感吧,所以格外簡單地就丟棄故鄉。本田昭和二十七年就丟棄了浜松,把總公司和住宅遷到了東京。豐田佐吉從浜松出奔東京,是明治十九年。佐吉在一連幾次遭到挫折之後,以三井物產為後盾,遷到了名古屋之後,才取得了成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