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俾斯麥私下就將後一點意思與人說過:「我從鄉紳容克爬上來,當了宰相,我那一班子容克還能容得了我;但是,今天我晉升為侯爵,要被人稱為『大人』、『殿下』,在我原來那些認為貴族階級人人平等的人中,就不好過日子了。雖然這些平等觀念主要來自波蘭人,而不是日耳曼人,但陳陳相因,約定俗成,人們早習以為常了。」俾斯麥受封後的第二年,有個波美拉尼亞容克講的兩句話,就足以說明俾斯麥的顧慮是事出有因的。那容克說:「我們要把俾斯麥這小子搞下來,要讓他在一個老老實實的波美拉尼亞的鄉紳手下吃老米飯!」 歐洲等級制度森嚴。縱橫捭闔、叱吒風雲的拿破崙一世,強娶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公主做妻子,也不可能改變他出身卑微的血統。18世紀,蘇格蘭詩人彭斯曾有詩言:「不管它這一套那一套,不管它公侯伯子男一大套!」公、侯、伯、子、男,即是歐洲貴族的等級。近代的男爵位於子爵之下,沒有子爵的國家則位於伯爵之下。德意志的男爵,是帝國的自由領主,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是,他們權勢比男爵要大,他們享有伯爵的地位,但未取得伯爵的稱號。德意志容克,一般都是這一流角色。 子爵位于伯爵之下,德國沒有這個等級。伯爵位於侯爵之下,沒有侯爵的國家則位於公爵之下。德國的伯爵比法國更長久地保持官職的特點。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伯爵還有一般伯爵和帝國伯爵之分。侯爵次於公爵而位於伯爵之上。「侯爵」或「方伯」一詞原指封疆大吏,即管轄一處邊地的伯爵。公爵是僅次於親王或國王的最高一級貴族。公、侯兩級都是可稱王的高等級貴族。16世紀至19世紀,一些小領主也得到公爵稱號。 與祖父同名的小皇孫腓特烈·威廉·維克多·阿爾貝特生於1859年1月27日。其時威廉一世正當攝政王,哥哥威廉四世病入膏盲又無子嗣。攝政登基雖指日可待,然而,此身60有2,有子無孫,不能不有些遺憾。一旦長孫出世,自是掌上明珠。加之,威廉一世認為太子受媳婦影響,迷信英國議會民主,不合普魯士專制傳統,更覺有必要日親日近地親自干預對孫子的教育。 皇孫的母親維多利亞出身英國王室,她喜歡生物、物理,也常採集標本;她會彈琴、會油畫、水彩;還會寫文章 。有人說她常給太子捉刀。太子也每每向她學舌。太子在普奧、普法戰爭中都立過大戰功,原本也可成為一個英勇頑強的專制主義角色,因與太子妃耳濡目染,嚮往議會民主制,立憲君主多悠閒!這樣一來祖父和父母,對皇孫皇子的教育意見就大不一致了。 皇孫因先天和難產等原因,從小左臂、左腿、左耳都有殘疾。祖父溺愛,父母遷就,養成了孩子暴戾乖張的性情。太子夫婦曾帶他到倫敦小住。小傢伙在英國王宮裡打打鬧鬧,橫沖直闖,一點不斯文,使做父母的臉上發燒。 遵普魯士王室祖制,小王子10歲起掛少校銜,入軍校受訓,習禮節與軍操。而這位小皇孫威廉6歲即發「軍事蒙」了。霍亨索倫家可能有軍國主義基因,小威廉居然對軍訓樂此不疲,特別是教官在他每練一小時正步走,便讓他敲一次軍鼓時,他簡直把這有獎的軍訓當做世界上最好的遊戲了,小威廉進步很快,一個月下來,他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預計要學習的所有軍事科目。 在太子夫婦的堅持下,小威廉沒有在宮裡單獨接受老師的教育,而是入了波茨坦民眾小學。當然學校安排了老師給他開了些特別餐。有位辛茨彼得老師的騎術勝過馬戲班的馭馬手,小威廉騎馬畏難時,他激將說:「一個普魯士平民都能辦到的,難道一個霍亨索倫王朝的繼承人還做不到嗎?」小威廉這次倒是下苦功不怕摔打地學會了騎馬。父母趁熱打鐵,又讓他學會了游泳、划船、放槍、擊劍。進而與辛茨彼得相商,訂出嚴格的教學計劃和生活制度:每天6點軍訓,8點文化課,午後3到9點又是軍訓。小弟弟亨利也在一旁見習。 假期,小威廉參觀工廠、作坊、農莊。他在一家玻璃作坊親自動手吹制了兩個玻璃球帶回宮裡。 俾斯麥剛當普魯士首相時,無名氣;「鐵血」謬論出籠,有些小惡名;普奧戰後他任北德聯邦首相,「鐵血宰相」有大名聲了;普法戰後,帝國宰相、中將、侯爵加身,「鐵血宰相」有了赫赫名聲,成了歐洲家喻戶曉的大偉人。但是這時在國內他的地位已有了隱患。 1870年11月,普魯士聯合邦的天主教候選人獲得57個席位。12月13日,這些人牽頭組織了一個叫中央黨的新政黨。隨即他們買下了一家叫《日耳曼尼亞》的大報作為喉舌。1871年3月,在德意志帝國國會選舉中,他們打出全德意志天主教運動的旗號競選,在所有382席中奪得63席,幾乎占全部選票的1/5,成了僅次於民族自由黨的第二大黨。中央党的黨魁為路德維希·溫德霍斯特。溫德霍斯特比俾斯麥大3歲,他個子矮小而瘦削,腦袋卻很大。一副高度近視的眼鏡片後,閃爍著一雙令人不快的灰色眸子。他也是格丁根大學法律系學生,當俾斯麥在好勇鬥狠、酗酒並追逐女人的時候,溫德霍斯特在節衣縮食潛心苦讀。他對自己其貌不揚並不在意,還詼諧地自嘲一番,他深知自己有傑出的頭腦。1836年,他當過律師,1849年為漢諾威議會議員,後任司法部長。1866年眼見其主子威爾夫家族的國王被廢,財產被沒收,他認為這在法律上說不過去,從此認為俾斯麥絕非正人君子。後來他又被選入北德國會、帝國議會、普魯士議會。對於被廢的前漢諾威國王,他仍舊忠心耿耿。 普魯士國民大多信奉新教。1852年後,普聯合邦議會曾有過一個羅馬天主教的小小政治派別,但未起過多大作用。60年代中期羅馬教會提出「教皇無謬誤說」。從此,這一小撮人開始扮演反對派角色。從中央党成立到競選獲勝,大有異軍突起之勢。俾斯麥乍回國看在眼裡,氣在心頭,在大庭廣眾下不露聲色,關上門後咬牙切齒。 3月,帝國國會開幕,中央党議員要求政府支持梵蒂岡的教皇庇護九世。1871年4月1日,正值俾斯麥56歲生日,他在帝國國會發表演說,不點名地抨擊中央黨。他說,一個政黨只能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做任何外部勢力的應聲蟲。 俾斯麥的演說,自然能得到大多數德意志新教徒們的擁護。1870年7月18日,「無謬誤說」發表以來就引起了新教徒們的反感,就是德意志的天主教徒也因此而分裂為贊成和反對此說的兩派。普魯士派駐梵蒂岡教廷的公使哈裡·馮·阿尼姆多次提請俾斯麥,要他表態支持國內反對教皇無謬誤說的天主教徒。這時正是普法戰爭爆發前夕,俾斯麥電告阿尼姆:「無謬誤說眼前對我無關緊要。」普法戰爭期間,國內有位紅衣主教找到凡爾賽,請求俾斯麥給予支持,但無結果。1871年年初,德意志主張「無謬誤說」的主教團,解雇了很多不贊同他們的大中小學的教員。俾斯麥僅以撤銷普魯士文化部天主教特別科示警。 幾天後,他在《十字報》上發表措辭強硬的文章 。然而,出於對南德和歐洲各天主教國家的考慮,俾斯麥並不想開罪梵蒂岡的教皇庇護七世。8月,為天主教問題俾斯麥在加施泰因與奧地利首相博伊斯特會晤。威廉一世對宗教紛爭抱息事寧人的態度,但是對持反對「無謬誤說」的天主教徒受到排擠的情形深表關心。俾斯麥聽說,東普魯士的學校裡有耶穌會會士在鼓吹倡導波蘭文化。耶穌會是西班牙人依納爵1539年創立的,得到教皇保羅三世許可,該會強調對教皇的絕對順從,會士可在全世界以各種形式活動,1773年被解散,1814年庇護七世下令恢復。其後發展為天主教最大的修會,會士主要從事教育和其他工作,他們參與各種聯誼、社會、跨教派乃至政治活動。 1871年11月,俾斯麥頒佈了一項法律草案,國家將監督所有的學校,督學尤其要盯住天主教學校的宗教課;「教皇無謬誤說」是不能容忍的。1872年初,普魯士宗教事務和教育大臣海因裡希·馮·米勒不贊成俾斯麥對教會的強硬政策而辭職。俾斯麥馬上任命了阿達爾貝特·法爾克,此任命可加強俾斯麥與民族自由黨的關係。法爾克走馬上任的第一天,俾斯麥便對他說,中央黨及其追隨者,是一股旨在反對普魯士,分裂帝國的勢力,作為主管宗教事務和教育的大臣必須組織力量打倒異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