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二二


  1842年4月,毛奇同17歲的英國姑娘瑪麗·芭特結婚,芭特是毛奇姐姐的養女。1843年,毛奇又出版了一本關於鐵路建設的散文集。1845年,毛奇被聘為亨利親王的助理,親王長住羅馬,給毛奇一個觀察意大利風土人情的絕好機會。次年親王逝世,當送遺體的軍艦停靠直布羅陀時,毛奇離艦獨自穿過西班牙回國。根據這次經歷他又寫了一本書。1851年,毛奇升為上校。1855年任威廉親王(即後來的威廉四世)副官。這以後他到過蘇格蘭、英格蘭、俄國、法國。他又出版了《來自俄國的信》等集子。

  1858年9月,毛奇被任命為總參謀長,他與1859年被任命為陸軍大臣的羅恩、1862年被任命為首相的俾斯麥開創了普魯士—德意志的「三巨頭」時期,13年後他們重劃歐洲地圖,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威廉一世推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寶座。毛奇任總參謀長期間,正值技術革命更新了戰爭整體概念之時。1848年以來,德國預備役軍隊全部裝備了後膛槍。後裝式線膛炮也在1861年投入使用。鐵路建設也在迅速發展。

  毛奇考慮過部隊調動常為氣候和行軍聯絡所制約,鐵路配合電報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在綿亙數十、百公里的戰線上都可保持聯絡同步,給養可一年四季保證供應。毛奇頭腦清醒,他能編制極為複雜的鐵路運輸調度表,戰時每天能有條不紊地向前線發送大量士兵、馬匹和其他物資裝備。他與部下關係密切、默契,他發出的指令在一段時間內有效,下級在執行時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從而能調動他們的主動性,有才幹的軍官可脫穎而出。他重視訓練有素的參謀人員,他建立的總參謀部制度成為許多國家參謀部門的模式。

  對丹作戰前,毛奇負責軍事情報未受重用。戰爭進行到最後階段,毛奇力主軍事運籌中納入鐵路運輸等先進技術,使戰果迅速擴大,從而快速地贏得勝利,在同僚們退役時他反受重用,此時他已屆63歲。這一仗使他的理論和方法得到驗證。沉默穩健不苟言笑的毛奇終為大家瞭解。對丹戰爭後,毛奇在1866年又出版了《七周戰爭》一書。毛奇說話文雅,被軍界譽為「鍍金的人」。他沒有私敵,婚姻美滿,但無子嗣。他亦被人們列為19世紀德國散文作家。

  第十四章 加施泰因·母愛

  1864年10月25日,俾斯麥在聖克盧和巴黎又非正式會見了拿破崙三世和德魯安後,在柏林會見了戈爾查科夫,向他們通報對丹麥戰爭的情況,以使法俄兩國安心,並摸到了法俄都不會與奧結盟的底。要知道,對丹戰爭一結束,他心中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對奧宣戰了。

  10月28日,俾斯麥在埃森的克虜伯公司訪問,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正是這家公司的老闆,他比俾斯麥大3歲。阿爾弗雷德的祖上阿恩特在17世紀初,乘瘟疫流行之機,在外逃人的手中購進大量地產,從而發跡。後經4代經營,初具規模。1811年,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弗裡德裡希開辦克虜伯鑄鋼廠,在歐洲率先採用酸性轉爐和平爐煉鋼。阿爾弗雷德接手後,不僅從事鐵軌和火車輪的製造,還大量生產軍火,成了聞名於世的

  「火炮大王」。「見到您很高興,阿爾弗雷德先生。我的老朋友羅恩將軍多次談到您,我早想到您這兒看看。」

  「十分榮幸,首相閣下。」

  俾斯麥在參觀炮廠時,將一份由羅恩手下人整理的對丹戰爭中武器使用情況的技術報告交給了阿爾弗雷德,並要求他增加軍火生產,國家將保證他的資金和物資供應。事實上,俾斯麥和威廉一世都握有大量克虜伯的股票。阿爾弗雷德告訴俾斯麥有位叫諾見爾的瑞典人,他的硝化甘油炸藥廠投廠後今年發生爆炸,死了五個人。這種炸藥雖極危險但威力大,很有前途。

  10月30日,俾斯麥在柏林官邸露面。這年最後兩個月,他以大量時間謀劃將近的普奧戰爭。

  1865年1月14日,普魯士邦議會在關門整整一年以後又重新開張。威廉一世在興致勃勃的演講中說:「軍事改革的重大意義,在對丹戰爭速戰速決的偉大勝利中得到充分體現。」這次在坐的下議院的議員們比以往要隨和得多了。2月20日,俾斯麥在國王和議會的一致贊同下,突然對奧地利提出了一個在滿足下述三條件情況下建立由奧古斯登堡治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國的意見:

  1.公國的軍隊必須宣誓忠於普魯士國王,並由普魯士統一指揮;2.軍事要塞和港口由普魯士管理;3.普魯士擬在北海、波羅的海之間勘測開鑿一條運河。此「意見」對奧地利的利益未置一詞,然而卻有讓石—荷新公國加入關稅同盟的附帶條文。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氣得半死,普魯士這不是要獨吞對丹戰爭的果實嗎?俾斯麥說普魯士就近治理這兩個公國的好處說不完,奧地利離這兩個公國那麼遠,不顯得鞭長莫及嗎?接著俾斯麥指使羅恩宣佈:將普魯士的海軍司令部從但澤西遷荷爾斯泰因首府基爾。奧地利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武力挑釁。

  5月底,俾斯麥在御前會議上說:「鑒於對奧地利採取軍事行動還不是時機,建議政府暫時收回將石—荷軍隊併入普魯士軍隊的協議,向奧地利在2月份提出在三條件的基礎上舉行談判。」這裡內幕是,作為軍方實力派曼托菲爾,5月以來就想借助軍隊在對丹戰爭中提高的威望,來一個推翻議會、廢除憲法、恢復國王專制的政變。御前會議召開前,曼托菲爾就向國王遊說,說只要同奧地利一開火,普魯士馬上就能得到好處,國王的威信就會大大提高,若利用民眾的勝利喜悅和擁戴心情,宣佈廢除憲法並全面恢復王室的傳統,民眾是會就範的。俾斯麥和羅恩早探知以曼托菲爾為首部分軍方人士的企圖,他倆認為軍人干政不是好事。若聽之任之,普魯士將陷入災難的深淵。在會上國王既沒有表態支持打奧地利,也否決了俾斯麥的提議。

  6月下旬,俾斯麥去卡爾斯巴德度假。他在這兒給羅恩發了兩封長信,信中大談對奧戰爭的可能性和應採取的相應對策。這兩封信的內容其實都是俾斯麥和羅恩在柏林商量好了的。因為他們知道,自梅特涅時代以來,奧地利就十分重視諜報工作,他們投其所好,在奧境內將信件投郵,使奧方郵檢獲取假情報對奧方決策產生誤導。果然,奧地利通過俾斯麥的信推斷:普魯士並不想戰爭在兩個德意志大國中真的打起來。俾斯麥很清楚,最不希望打仗的是奧地利自己,因為它們的政治四分五裂,財政瀕於崩潰,不敢冒戰爭風險,而情願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若無須興師動眾,僅憑外交手腕在普奧石—荷爭端中撈得好處,威廉自然會減少對曼托菲爾一類軍閥的仰仗,而更加信任俾斯麥。

  奧皇果然上鉤,他瞭解俾斯麥信中內容後,馬上指示駐巴伐利亞公使布魯梅就近與俾斯麥取得聯繫。隨後他自己於8月上旬趕到薩爾茨堡療養地加施泰因與早已抵達那兒的威廉和俾斯麥會晤。通過談判,奧地利做出很大讓步。8月14日普奧簽署《加施泰因條約》。條約議定:石勒蘇益格歸普魯士,荷爾斯泰因歸奧地利。勞恩堡有償地轉讓給普魯士,普魯士付價值250萬塔勒的黃金給奧地利。石—荷兩地納入關稅同盟。奧地利治理荷爾斯泰因,境內兩條軍事公路普方可利用,普方亦可在荷境內勘測修建從北海到波羅的海的運河。

  俾斯麥在條約上還耍了一個大花招,即是石—荷領土所有權歸普奧兩國共有,但行政權由兩國分管,普管石,奧管荷。威廉十分滿意,他認為普魯士既得到了很大實惠,又維護了哈布斯堡和霍亨索倫兩個王朝的兄弟團結,這是十分體面的。俾斯麥根本不理會國際輿論,他只知道他的外交又得勝了,外交的勝利為他贏得了宮廷地位的鞏固,他的政敵曼托菲爾被支到石勒蘇益格任行政長官,這個放外大員被自己點起的三把火忙得團團轉,自然無法再干預宮廷內政了。以《加施泰因條約》的簽訂為界,在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明爭暗鬥中奧地利開始處於明顯的劣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