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大邦不承認帝國憲法,全國輿論譁然,西南德國及萊茵省展開了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後來釀成1849年5月起義。帝國憲法雖未實行,但各邦政府作出了適當讓步,也陸續「欽賜」了一些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上述《普魯士王國憲法》即具代表性。 俾斯麥保皇有功,但未能謀到一官半職,只好回鄉。不久鑽營了個下議員。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炮製的德意志帝國憲法在普魯士邦議會討論。俾斯麥對這部憲法大肆攻擊,他說:「凡是問到有關德意志統一,照這部憲法來看,我不想要;因為要了就會使幾百年來用榮譽和愛國熱忱建成的、完全用我們父輩的鮮血凝結起來的國家大廈遭到破壞。法蘭克福的皇冠,也許十分光彩耀目,但要使光彩具有實際意義的黃金熔入普魯士王冠後才能煉出來,我不相信用這部憲法會使改鑄成功。」 俾斯麥這一席話引起激進派的詛咒,並把這個「反動觀點大暴露」的講話刊印了上萬份到處散發,34歲的俾斯麥於是乎成了德國的新聞人物。不過這種名聲卻是大大的惡名。民主派似乎將他描繪成一個青面獠牙吃人不吐骨頭的妖魔形象。國王解散了下議院,下令再行選舉,並修改了選舉法。新的選舉法有利於貴族富翁。8月7日,國王親自主持新議會會議,俾斯麥又穩穩當當地坐在他的議席上。 9月,黑森—卡塞爾選侯與百姓發生衝突而釀成動亂。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想在干涉黑森—卡塞爾的藉口之下來決一雌雄以消除彼此的宿怨。俾斯麥開始也認為可利用這個危機同奧地利開仗。但是,陸軍大臣認為普魯士的軍事力量不足以對抗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聯合力量。10月,國王的妹夫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邀請普魯士和奧地利分別派代表到華沙接受他的仲裁。沙皇毫不留情地給普魯士施加壓力,甚至以戰爭相威脅。威廉四世只好屈服。10月29日,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曼托菲爾在摩拉維亞的奧爾米茨會見了奧地利的施瓦貝格首相,並簽訂了奧爾米茨草約。承認奧地利有權單方面干涉黑森問題,有權重新成立法蘭克福邦聯議會。 德國民眾普遍認為草約的簽訂是普魯士的恥辱,是投降。但俾斯麥認為只能如此。4月下旬,報紙透露了俾斯麥有可能赴法蘭克福任普魯士駐邦聯議會大使。輿論普遍認為俾斯麥不是合適的人選,有的報紙還對俾斯麥進行挖苦諷刺。威廉四世於1850年4月23日召見俾斯麥,正式表明將委派他去法蘭克福。 其實,俾斯麥這次能夠得到初期薪俸就有3千塔勒的美差,主要是利奧波德·格拉赫在國王那兒活動的結果。格拉赫兄弟一直把俾斯麥當做他們的政治學徒。在波美拉尼亞的小圈子中他們就發覺俾斯麥既有些來歷又有些政治天分,只要在宗教信仰等方面不胡言亂語,受些約束,再加上他的組織能力和知識談吐,就可成為他們保守派的一員幹將。國王任命他還有個心照不宣的原因,是俾斯麥從政以來,所有的言論都是維護普魯士王室的。 在整個法語民族中,最強大的兩個王室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室。德意志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是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時情況下,普魯士要完成統一大業,一是要將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二是要實行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也就是說由普魯士王室、容克貴族領導,聯合資產階級進行的革命,而不能像自由派說的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自下而上的民眾的革命。應該說俾斯麥赴任之初清醒地看到了當時政治形勢關鍵所在。此後,他為之奮鬥的就是這一目標,雖然他要走的道路將是異常曲折的。 第七章 法蘭克福·展才 1851年5月11日,星期天,俾斯麥的馬車徐徐駛近法蘭克福保羅大教堂的時候,唱詩班和全體會眾在高唱那首15世紀聖歌《光明處所》,一個男中音領唱第二段: 哈利路亞,響徹雲峰, 永無休止永無窮; 主之筵席,豐盛公開, 永無間斷永無終; 主創萬有,主選萬類, 清潔聖善愛治中。 …… 俾斯麥吩咐馬車停下,他走進教堂站到最後一排會眾之管風琴彈著間奏,全場一片肅穆,俾斯麥和唱詩班會眾一同唱起了最後兩段的合唱: 你當奮勇,意氣飛揚 將你責任穩妥承擔, 靠主大能,身心健康 使你更美更剛強, 待那聖工業已完畢, 接受主賜恩德無量, 服事羔羊,大有尊榮 常沐主恩歡樂無窮。 齊來讚揚聖父慈愛, 齊聲讚頌聖子恩, 萬眾讚美聖靈妙契, 三一上主無上光榮; 神性永駐普渡眾生, 萬古千秋偉大至尊! 阿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