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6月23日,俾斯麥受國王的邀請到無愁宮赴宴。這次謁見國王,他對國王之所以對自由派讓步的苦衷有所理解。柏林3月革命後,各派報紙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自由派民主派的報紙有《柏林閱報室》《人民之友報》《火車頭報》;科隆的「工人聯合會」出版了《科隆工人同盟報》;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了《新萊茵報》。格拉赫兄弟和俾斯麥籌備的《新普魯士報》也在這時問世,因這張報的報頭有個醒目的黑色十字,人們便稱報紙為《十字報》。俾斯麥經常為這報紙撰稿,這些報人被人們視為「宮廷黨」。很顯然,這個名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們的政治傾向。「宮廷黨」憑藉其政治背景和個人實力,加上俾斯麥在柏林、波茨坦和易北河中游各城市間穿梭聯絡,逐漸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俾斯麥的政治羽毛也在不斷豐滿。路德維希·格拉赫認為俾斯麥是「我們『宮廷黨』總部中一位極為精明幹練的副官。」不久,羅恩隨「炮彈親王」南征巴登鎮壓起義。

  1848年秋,歐洲革命相繼失敗。11月1日維也納陷落,奧地利民眾遭屠殺,哈布斯堡王朝又恢復了專制統治。格拉赫主張國王用兵驅散國民議會,俾斯麥擔任聯絡往返於各地營房和指揮所。11月2日,普魯士組成勃蘭登堡伯爵內閣,九、十兩日軍方包圍柏林,勃蘭登堡宣佈議會休會,會址必須遷至柏林以西20公里外的勃蘭登堡市去。這一次兵不血刃控制柏林,俾斯麥的聯絡有汗馬功勞。格拉赫上書國王,論功行賞應給俾斯麥賞個官當。國王未任命俾斯麥,但又於11月15日邀請他出席宮廷宴會。俾斯麥與格拉赫密談,認為既然暫無法在京撈得一官半職,不如回鄉待著,或可得個功成身退的名聲。月底,俾斯麥便打道回府。

  12月5日,國王頒佈新憲法,首先強調君權神授,同時也設置了一個議會。上議院由各州政府選出,下議院由男性選民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國王擁有對一切立法的否決權和通過緊急狀態法干政的權力。俾斯麥想上層路線暫時不通,不妨參與基層競選進入下議院也不壞。他馬上動作,在約翰娜一個堂姐夫的活動下,俾斯麥被提名為勃蘭登堡候選人參加競選下議員的角逐。1849年2月26日,議會開幕,俾斯麥以下議員的身份出席。

  1848年至1849年兩年,俾斯麥身處革命狂濤中,作為鐵杆反革命周旋于王室、政客、軍方之間。在這動盪的兩年,俾斯麥也成了兒女雙全的父親。

  1848年8月21日早晨,約翰娜生了個女孩。俾斯麥便是為人之父了。為了紀念他與約翰娜共同的朋友,那位過早逝世的波美拉尼亞小圈子的核心人物瑪麗·塔登,他們也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瑪麗。1849年12月,約翰娜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赫伯特。

  他現在過日子也知道要節儉了。除有時還有點貪杯外,平時再也不隨便揮霍。在柏林他能在議員的薪俸中省出幾個錢做家用時,也感到很高興。俾斯麥以往耽於酒色,自從參加瑪麗的小圈子,進而與約翰娜結婚生子後截然改了這些惡習。他疼愛妻子兒女,關心家庭。在離開妻室兒女住在柏林或申豪森的日子裡,幾乎天天都寫信。他寫給妻子的信件,成了德國歷史的珍貴資料。有的信件文筆也頗為優美生動。

  第六章 議會·憲法·受命

  拿破崙對歐洲的征服戰爭,客觀上在歐洲大陸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使分裂、保守、落後的德意志被迫接受改造。奧地利在戰時就有一批人希望建立君主立憲。普魯士從1806年起實行改革,比如給農奴以人身自由、廢除貴族特權、取消行會、鼓勵容克辦工商業、辦教育、改革軍隊,整頓國家官僚機構、加強中央集權,恢復城市自治,建立市政代議機關,實行鄉村自治。1815年,威廉三世甚至還說:「應該有一個人民的代議機構。」但是,維也納會議後在巴黎締結的「神聖同盟」將一切進步的假像都丟到九霄雲外。普魯士軍隊又成了德意志各邦的憲兵。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的南德和萊茵河東岸的巴伐利亞、巴登、符登堡和圖林根四個地方,兩院制議會建立了,君權受到憲法的制約;普魯士吞併的萊茵—威斯特法侖還保留著拿破崙留下來的立法系統。俾斯麥曾供職過的亞琛就是如此。

  1848年,歐洲爆發革命,德國是主戰場,德國當時的情況是國家分裂、政治多頭、君主專制,立憲政治還在虛無飄渺之中。所以德國革命的目標應該是:既要實現國家統一又要取消君主專制建立人民的代議機構。

  3月初,有50個書生在海德堡閉門造車地籌備德意志國民議會,試圖解決統一問題,革命爆發,這些書生發現他們要求的東西似乎一夜之間都被革命變成了現實。於是他們以全體德國人的名義,要求正處在革命中的各邦派代表到法蘭克福開會,選舉帝國政府。

  民選帝國政府毫無實權。議會任命的外交大臣不受任何國家承認,內政大臣不為各邦買帳,國防大臣沒有一兵一卒。法蘭克福書生們異想天開地要求把德意志各邦的軍隊交給國民議會任命的總司令指揮。這自然是與虎謀皮,只會使國民議會加速倒臺。

  1848年12月5日,威廉四世頒佈了他欽定的《普魯士王國憲法》,憲法確定君權神授,但也設立了由各州政府選出上議院和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的下議院組成的議會。普魯士被包裝成一個立憲國家了。

  當反革命的專制主義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已經得勝之時,1849年3月28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通過了統一的帝國憲法。憲法加強了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的權力,宣戰媾和,陸海軍立法、關稅和鑄幣等大權都屬￿中央政府。憲法規定,帝國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帝國皇帝稱「德意志人的皇帝」,模仿拿破崙稱「法蘭西人皇帝」的尊號。憲法列有專門章節規定「德意志人民的基本權利」,它宣佈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恩格斯說帝國憲法是全德國最自由的憲法。對此憲法,奧地利首先拒絕承認。

  3月28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議長愛德華·西蒙率領議會代表團來到柏林,將帝國憲法和皇冠獻給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4月28日,威廉四世也發出照會,既不承認帝國憲法,也不接受加冕。不稱帝之舉出於兩種原因:首先,德意志皇帝歷來是由有資格選舉皇帝的諸侯——選帝侯來選舉,議會議員選我?什麼東西,不夠格!再者,奧地利雖吃不了普魯士,但實力強于普魯士,普王當德意志皇帝,奧王怎麼擺?不當皇帝沒事,當,不會多事麼?君權是神授還是民選,這是問題的焦點所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