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童年·負笈柏林 1815年4月1日午後1時,奧托·馮·俾斯麥誕生在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他的母親威廉明妮25歲,這是她的第四胎,前兩胎早夭。5年前生的第三胎也是男孩,體質雖不好,但總算活了下來,取名伯恩哈德。父親費迪南德43歲,看到兒子呱呱墜地,他心花怒放,將3杆雙筒獵槍一股腦攬上肩,徑直走到庭院中。不一會,只聽得「砰!砰!砰」連響3槍,然後,一陣馬蹄聲疾馳而去。這是費迪南德差遣一名僕人騎快馬到柏林去了。次日正好是星期天,當柏林各教堂早禱鐘聲鳴響過後,人們可以在好幾家報紙上讀到這樣一則短訊:「我以萬分興奮的心情報告各位至愛親朋,我的妻子昨日產一男孩,母子平安,謝絕賀喜。勃蘭登堡申豪森費迪南德·馮·俾斯麥。」 申豪森在柏林以西100公里,易北河在申豪森以西8公里處流過,河對岸是阿爾特馬克區的首府施登達爾城,城內有晚期哥特式的馬林大教堂,它還是考古學家溫克爾曼的家鄉。俾斯麥家本是世代為勃蘭登堡的君王們效勞的軍官,他們有申豪森封地和豪華的大宅第,養有許多農奴,有管理地方的權利。他們是德意志鄉村裡的貴族地主——容克。 容克是中世紀初易北河以東日耳曼騎士的後裔,他們建立定居點的荒原,本來都是斯拉夫人的。容克也是一種貴族等級,但他們從來不曾有過歐洲各國貴族所擁有的那種財富、勢力和地位。容克地主是德意志普魯士的特殊產物。16世紀中葉,他們建立了無數個莊園,經營農林牧副漁等行業,在莊園裡幹活的有斯拉夫人和移居到這裡的其他民族的自由農民。這些人成了同西方農奴完全不同的一種無地農奴。普魯士土地制度同德意志其他國家以及西歐土地制度也不同。德意志其他國家或西歐,貴族從農民那裡收取地租或貢品,農民仍享有一定權利,可逐步贖回土地和人身自由。農民是比較穩定的一個階層;地主在養尊處優的條件下,隨著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滲透,慢慢也有了些教養,從而形成了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他們舉止文雅,思維談吐頗有教養。 但普魯士容克不是養尊處優的人。他們經營莊園,工作辛勞,樣樣農活都幹,容克們將無地農民當奴隸看待。當時的普魯士也沒有西方的那種大城市或什麼社交沙龍之類,因此這時的容克們也不知人文精神為何物。與西方貴族相反,普魯士容克是些粗野、專橫、傲慢的人,他們大多沒有教養、沒有文化、目空一切、冷酷無情、心胸狹隘、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但是,不能不說忠誠、勇敢、守紀律、服從權威、服從集體、既長於抽象思維也十分講求實際是他們的優點。 小俾斯麥的父親費迪南德小時入軍校,以前曾在腓特烈大王侄子的麾下與法國人打過仗,3年後退伍。1813年再次穿上軍裝入軍事輔助隊。費迪南德有個兄弟一直留在行伍裡,他參加了1813—1814年對拿破崙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次戰爭中他當上了將軍。 俾斯麥的外祖父路德維希·門肯在腓特烈大王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朝中任過高等文官,當過普魯士駐瑞典大使,任過內務大臣。門肯家族是書香門第,一百多年來,他們在大學當法律和歷史教授或當律師。他們的祖籍是薩克森的萊比錫。 1801年,路德維希·門肯因肺結核去世。當時威廉明妮12歲。路易絲王后同情年幼喪父的小姑娘,便接她到王宮裡與王子公主們做遊伴。後來王子們成年後一位即是威廉四世,一位是威廉一世。她在王宮待了4年,于17歲時嫁給了35歲的費迪南德。 俾斯麥出生後的第二年,他們家遷至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這是俾斯麥父親在此地繼承的3個小莊園中的1個。這個莊園的住宅比申豪森莊園簡陋。它除了中間是兩層外,其餘都是一層。是一幢沒有裝飾的木結構平房,正面中間是大門,兩邊各有兩個大窗子。克尼普霍夫位於遍佈冰磧物的北德平原東北部,東面45公里處是波羅的海。這裡屬溫帶海洋氣候,波羅的海和北海的海風沿北德平原長驅直入,使克尼普霍夫的森林有時如螽斯淺唱低吟,有時如猛獸轟鳴狂吼,還使這裡的湖泊或微泛漣漪或掀起巨浪。森林多由松樹、歐洲刺柏和一些闊葉樹組成。除了農田、森林和湖泊以外,還有草原和沼澤地。草原和沼澤是不能種莊稼的,有一種草生長得特別旺盛,德國人索性叫它「荒原草」。 俾斯麥家老牛倌布朗德,操一口下日耳曼方言,快90歲的人了,身子骨居然還硬朗,一次小俾斯麥跑到牛舍裡玩,膽大妄為地在牛的身子下鑽來鑽去,布朗德對他說:「少爺,這頭大母牛是很老實的,它安安靜靜地吃草,不會有意傷害你,但是你在它後面鑽來鑽去,它不知道是不是小老鼠來偷它的東西吃,它蹄子一踢就會把你踢傷。你可以到它前面來看它吃草,喂它吃草也可以。」小俾斯麥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老頭,以後常常到牛舍來找他玩。布朗德雖是文盲,但很會講故事,他不但給小俾斯麥講民間故事、童話傳說,甚至還給他講一些有關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王的佚聞趣事。 俾斯麥的父親有時也帶著兩個孩子到那間有3個大窗戶的中廳去,這裡的牆上掛著俾斯麥家列祖列宗的油畫像,這些畫像都披盔帶甲,身著戎裝,威風凜凜。由於年深日久,畫架上滿是灰塵。父親告訴孩子們,俾斯麥的祖上不但在軍隊裡是軍官,在鄉下也是地方的長官,他們家的人上教堂時,有一處專門供他們落坐的地方,以便與其他人分開,他們的座位都是細木工用橡木精心製作的。 晴日的早晨,雲雀在天空高唱。入夜,林子裡夜鶯啼鳴,沼澤地裡棲息的雁群在耳語。父親常常到森林裡去打獵,總有野味帶回家來。小俾斯麥在克尼普霍夫的生活很愉快。 俾斯麥童年時代就只喜歡父親而不喜歡母親,因為母親只顧交遊,根本不管孩子。俾斯麥對自己的母親抱反感乃至憎惡的態度。然而,正是這位有著虛榮心的母親,對自己娘家門肯家族的榮譽感,促使她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能進入上流社會,步入她先輩曾揚名過的外交界。因此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從小極其重視兒子所受的教育,將他送至柏林讀書。而這對他一生的成長卻極為重要。俾斯麥只是在他成為偉人後才認識到這點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