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畢加索 | 上頁 下頁
一三


  巴勃羅「快樂時光」的中心是朵拉。此時的瑪麗·德瑞絲已經知道了她在巴勃羅心中的位置。雖然她為巴勃羅生了一個女兒,雖然她是他的正式的情婦,但明白她也不是永遠不會是他唯一的情婦,她只能勉強而痛苦地接受這一現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巴勃羅與朵拉·馬爾去法國南部的小港安迪伯避難。在那裡,他倆經常在夜間散步,癡癡地看著海上星星點點的乙炔燈——漁民們用它引誘魚群。巴勃羅想起了故鄉馬拉加,不禁黯然神傷。回到屋子裡一連好幾天都在朵拉·馬爾的陪伴下專心致志地創作《安迪伯漁夜》。

  1937年4月26日下午,德軍轟炸了西班牙的一座巴斯克歷史名城——格爾尼卡。在這個全鎮居民只有7000來人的小鎮上,炸死1654人,炸傷889人。巴勃羅在極度的憤怒和痛苦之中,喚起了狂熱的創作激情。巴勃羅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舉世聞名的《格爾尼卡》。

  這幅畫4米多高,約9米長,整整佔據了兩面牆壁。巴勃羅使用了大奧古斯丁街的最大房間,仍在高度上無法容放,只好讓它斜靠牆壁。朵拉·馬爾不離左右,連續拍下了該畫創作的每個階段。

  使人震驚的不僅僅是畫的尺寸,這幅以生與死、善與惡、和平與戰爭為主題的巨作,從內容到手法都是震撼人心的。整幅作品以白、黑、灰為基調彌漫著悲壯的氣氛。作品中上方是一個裝了燈泡、受了人工調配的太陽,太陽下面是一匹引頸哀鳴的馬,一隻長矛穿進了它的背部。馬的身下倒著一位被撕成碎片的男人,他手上還緊緊握著一柄折斷了的劍。圖中的四位婦女,她們尖叫著,哀號著,有的正從著火的樓上逃跑,有的正抱著死去的嬰孩仰天哭喊,有的無望地伸展著手臂畫的左上方,有一頭立著犄角、冷漠無情的牛。後來,巴勃羅曾解釋說:「畫面中發出嘶烈哀鳴的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徵,牛代表了人民所受到的種種苦難,以及這些苦難所造成的暴烈恐怖氣氛,反映了法西斯的暴行。」

  巴勃羅的愛情生活和藝術風格是多姿多彩,變幻莫測的。但在他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是不可更改的,那就是主持正義、追求和平。他說:「西班牙的鬥爭是爭取消滅反人民、反自由的反動統治。作為藝術家,我的一生不外乎是為了藝術的長存和反動統治的消亡而進行不懈的努力,從我最近所有的藝術品中,我都明白無誤表明我痛恨那個使西班牙陷入苦海和毀滅中去的軍事集團。」

  《格爾尼卡》於年底在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展館內展開,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評論家說:「《格爾尼卡》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信息。它的狂暴和焦躁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使我目瞪口呆,使我感到木然。

  「還有一位評論家說:「在充滿古代悲劇色彩的黑白兩色長方形內,巴勃羅向我們宣告了時代的悲哀;我們所愛的東西即將消逝,它需要得到藝術家的深刻再現,向它致以最後的告別。」

  《格爾尼卡》的力量是巨大的,巴黎博覽會閉幕後,它開始了巡迴展覽。

  在創作《格爾尼卡》期間,瑪麗·德瑞絲在他的生活中已被驅趕到了邊緣地帶。取而代之的是朵拉·馬爾。朵拉·馬爾比巴勃羅更關心政治,她幫助他集中表現祖國大地上發生的悲劇,使他的政治熱情更加高漲。同他一起討論他所使用的象徵,甚至親自動筆。

  《格爾尼卡》不僅是巴勃羅天才的產物,而且也是他與他的悲劇繆斯朵拉·馬爾的產物。正如皮埃爾·戴斯所說:「人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格爾尼卡》應歸功於朵拉·馬爾。

  夏天,巴勃羅帶朵拉·馬爾去穆更度假,這次故地重遊,使朵拉·馬爾感到愜意。巴勃羅乘著那輛伊斯潘牌汽車常去的地方之一是尼斯,馬蒂斯從1916年以來一直住在那裡。他無法不貶低馬蒂斯,可又無法不想念馬蒂斯。忍不住常去尼斯拜訪他。巴勃羅仿佛已經知道,無論承認與否,馬蒂斯已經進入了一個秘密的和諧世界,而自己卻不得其所。馬蒂斯所追求的是」平衡的藝術、純與靜的藝術」,而巴勃羅的藝術風格是受苦受難,他們兩人的藝術相差甚遠,因此,馬蒂斯就更加吸引巴勃羅。

  9月,巴勃羅回到巴黎,著手於他的名作《哭泣的女人》的創作之中。這幅畫畫的是朵拉·馬爾扭曲的面孔,對於情人的痛苦面孔作如此的變形,巴勃羅的解釋很簡單:「多年以來,我賦予她一種飽受折磨的形象,不是由於色情狂,我從中絲毫沒得到樂趣,而只是聽從於我所感受的一種幻想。」他說:「我不曾愛過朵拉·馬爾,我之所以喜歡她,就仿佛她是個男人似的。」的確,朵拉·馬爾身上有著某些現代知識分子所獨有的東西,為焦慮、困惑與不安所苦惱。

  但巴勃羅集中大膽地表現她全部個性中最為痛苦的部分。10月26日,在巴勃羅生日的第二天,完成了名作《哭泣的女人》,並以250英鎊出售。

  7月,巴勃羅與朵拉·馬爾再次前往穆更。這時,希特勒在準備完全侵佔捷克斯洛伐克。佛朗哥正意欲使共和派西班牙屈服,這是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但是,只有政治的緊張局勢與巴勃羅個人的生活波瀾碰巧同時發生時,政治才會對他發生重大影響。這次來穆更,他和朵拉·馬爾剛到不久,瑪麗·德瑞絲帶著女兒瑪麗亞也奔往穆更,一直干擾巴勃羅生活的奧爾迦也隨後而至。巴勃羅處於了難以忍受的內心緊張狀態。8月21日,創作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畫中,聖母瑪麗亞吞飲著兒子身上的鮮血,反映了巴勃羅在生活中對女性的感受——侵擾與磨難。

  1939年新年剛過,巴勃羅的母親唐娜·瑪麗亞逝世。消息傳到巴黎,巴勃羅很悲傷但沒去哀悼。

  他說:「自己所愛的人死了,不願再重新提起傷心事。」

  兩個星期後,巴塞羅那失陷。巴勃羅內心的壁壘更加厚了,他寫了一首詩《無邊無際的虛空之中心》,覺得自己正在被拖入詩中那幽暗毀滅的深淵。3月28日,馬德裡陷落,西班牙內戰宣告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