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畢加索 | 上頁 下頁


  《夏洛外傳》是法國文人菲列伯·蘇卜根據卓別林的舞臺表演寫成的,它也可以看作畢加索畫中小丑的詮釋和演繹。畢加索在朋友們面前的一個保留節目就是模仿夏洛腦門上挨了一記磚頭的怪樣,畢加索聳肩縮頸,眼珠翻白,惟妙惟肖。1952年10月,卓別林從倫敦來巴黎參加他的新片《城市之光》在法國的首映式,下榻在巴黎裡茲飯店,作數日逗留。畢加索滿懷欣喜地對他的女朋友伏波特說:「夏洛來巴黎了,有人為之氣急敗壞,說他是共產主義分子,居然還在裡茲飯店下榻。不過,我想他們也鬧不到哪裡去。」正好,卓別林表示想一見畢加索的願望。畢加索十分高興地在家裡宴請了他,儘管只能通過譯員交流,但這阻止不了兩位大師越過「門牆」進行傾心的長談。

  過後,畢加索對這次會見發表了感慨:「卓別林現在真正的悲劇是他的外形不再能勝任小丑的角色了。他的身材不像過去那樣瘦削,面貌也不年輕,臉部無法再活現滑稽小人物的表情。他已經老了,時間已經征服了他,而使他變成另一個人

  這段話其實也屬自況,那時的畢加索已是71歲的老人。

  讓我們還是回到1905年吧。秋天,畢加索來到畫商克洛維斯薩戈家裡,聽說有人來看他的一幅畫。他一進門,就看見一男一女坐在客廳裡,男的蓄著鬍子,但禿頂,戴金邊眼鏡;女的個頭矮胖,身體強健,但面孔很漂亮,目光炯炯。薩戈介紹:「這是斯坦因姐弟,蓋圖德·斯坦因和列奧·斯坦因。」畢加索對蓋圖德獨特的外貌發生了興趣,他問薩戈:

  「你說那位女士會願意給我做模特兒嗎?」蓋圖德卻好像沒聽到畢加索的話,她說她一點也不喜歡那幅《挎花籃的青年少女》,她要換掉少女的兩隻腳,只保留頭部。幸而,弟弟列奧勸服了她,才使得第一幅畢加索的作品原封不動地掛到了佛勒呂斯街27號蓋圖德的臥室裡。畢加索也成了蓋圖德的知交,他和馬蒂斯是蓋圖德最喜愛的兩個人,她為此還寫了一篇小說《馬蒂斯、畢加索和蓋圖德·斯坦因》。

  畢加索如願以償。蓋圖德來到了他在洗衣船大樓的畫室,她對這裡的破舊和擁擠不置一詞,自然而又安靜地坐著,聰穎的目光望著正在調色的畢加索。蓋圖德的弟妹也聞訊趕來觀看,旁觀者還有一位美國朋友安德魯·格林。

  蓋圖德真切動人的神態在畫板上若隱若現,格林等人連聲叫好,他們告訴畢加索:「好了,好了,太像了,停筆吧。」畢加索搖搖頭:「不。」過一會,他又說:「對不起,你們今天看不到它的成品。」

  畢加索一次又一次地請蓋圖德坐在他的畫室裡,有八九回之多。有一天,他突然把整個頭部塗掉,頗不耐煩地說:

  「我再看這幅畫時就找不到你了。」

  這件事於是擱置下來。畢加索去了西班牙,歷時數月,直到1906年秋天才回來。他沒有再要蓋圖德來坐,很快就將頭部畫好了。

  畢加索把這幅肖像贈給蓋圖德。她感激地收下了,滿意的表情令畢加索大感快慰。旁邊的人則大謬不然,認為簡直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只是一張臉譜。畢加索笑著說:

  「大家都說一點也不像,這有什麼關係呢?總有一天,她會和它一模一樣的。」

  在蓋圖德所有的肖像畫中,她只把這一幅終生帶在身邊,逝世前獻給了紐約市立藝術博物館。這時,所有熟悉蓋圖德的人都說肖像和她本人神形合一。今天,我們還能夠欣賞到這幅精彩的肖像,它有一個綽號:

  「畢加索的蒙娜麗莎。」

  正如上面所提,畢加索與馬蒂斯的相見是蓋圖德促成的。某個星期六,畫家們都在蓋圖德的住所聚會,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馬蒂斯來了,他五官勻稱,蓄著金黃的鬍鬚,像一片即將收割的稻田。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大,雖然他的實際年齡也近四十了。

  馬蒂斯和畢加索有許多互相對應的地方。馬蒂斯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爭論時竭力說服別人;畢加索三緘其口,洗耳恭聽,從不要求別人接受己見。而在畫風上,截然相反,馬蒂斯追求的是寧靜、純潔、平衡的藝術,脫離那些煩惱的事物;而畢加索則體現了豪放、混雜和破壞的風格,著眼點在毀滅之後的重建。他們都非常重視和敬佩對方的天才,這是他們友誼的基礎。

  從1906年始,畢加索的作品行情看漲,伏拉和蓋圖德主動用高價買進他的新畫。蓋圖德第一次去畢加索的畫室,就花了800法郎;而伏拉購買一幅的價錢已高達2000法郎。這使得畢加索想帶費爾南多回老家一趟,已不是什麼奢望。

  由於畢加索的父母勸說費爾南多與兒子結婚未遂,畢加索不想在巴塞羅那逗留太長時間,他們來到了比利牛斯山南麓的一個偏僻村莊果索耳。優美的山水,淳樸的民風,使畢加索在大都市所產生的生存的焦慮與競爭的緊張消失殞盡。他潛心學習格列柯的專題論著,腦子裡不斷地浮現前不久在巴黎展出的前拉斐爾時期伊比利亞的雕塑,描繪人物又漸有心得。

  這種心得,最先就在蓋圖德的肖像畫中表現出來。

  革命的火種,已悄悄點燃。

  第六章 立體主義

  1

  1905年,愛因斯坦在科學史上立起了一座劃時代的豐碑,《狹義相對論》的發表,使長期以來被視為天經地義的規律、定理、公式都成了昨日黃花,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內,整個世界都捲入了變革的洪流之中。譬如,電力和石油大大擴展了人類的活動範圍,瓦解了讓人類迷信與蒙昧的自然力量;而知識分子的典型話題不再是上帝一類偶像,而是四度空間和潛意識。

  同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上,馬蒂斯、迪菲、馬爾凱、德蘭、弗拉芒克和費裡茲的作品都集中在一間展室。評論家路易·沃克賽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繪畫中間,有一件模仿早期意大利文藝復興雕刻家唐納泰羅的雕塑,便喊道:「唐納泰羅被野獸包圍啦!」這個畫家群體就得到了「野獸派」的稱號。

  這次展覽的參加者,大多是馬蒂斯在美術學院的同學與校友,當時,他們按照不同的組合,形成三個集團。在巴黎,以馬蒂斯為中心,周圍有馬爾凱和魯奧,為第一集團;第二集團在巴黎郊外塞納河畔的夏杜,主要人物是弗拉芒克和德蘭;第三集團以法國北部阿布爾的勃拉克為主,還有杜飛等。

  1906年春,馬蒂斯等不及「秋季沙龍」了,便在「獨立沙龍」上展出了自己的新作《生活的歡樂》。這幅畫五彩斑斕,濃淡不分,輿論界不知所措。而立即為斯泰因兄妹認購,更增添了它的戲劇性。畢加索剛從果索耳回來,在兄妹倆那裡看到了這幅畫,他的胸中已隱隱蕩起「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不久,畫壇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塞尚逝世。

  翌年,在巴黎舉辦的塞尚作品回顧展,與其說是緬懷前輩,不如說是召喚後人;畫壇需要新的領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