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爾紮克 | 上頁 下頁
三七


  §第六章 巴爾紮克在中國

  巴爾紮克的作品在中國已經流傳了七八十年。最早出現在中國文壇的是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的巴爾紮克短篇集《哀吹錄》,收有4個短篇《獵者斐裡樸》、《耶穌顯靈》、《紅樓冤獄》和《上將夫人》,由著名的早期翻譯家林紓(林琴南)與陳家麟用文言意譯,雖然文字很生動,情節也吻合原作,但刪節不少。

  《哀吹錄》出版後的第二年,即1917年,周瘦鵑譯的《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在「法蘭西之部」裡,收有巴爾紮克的短篇《男兒死耳》,雖然亦是用文言文翻譯,但比林紓的翻譯更為信達,而且編有巴爾紮克小傳,為我國讀者第一次介紹了這位法國大作家的生平及創作簡況,並且較公允。

  五四以後,巴爾紮克的作品漸漸地豐富起來,特別到了30年代,《世界文庫》不但譯載了巴爾紮克的小說,而且在第八期上由穆木天翻譯了他的《〈人間喜劇〉總序》,還有幾幅巴爾紮克的畫像。巴爾紮克的作品集也在1936年第一次出版,是蔣懷青譯的《巴爾紮克短篇小說》,收有8篇短篇小說,王任叔寫了前言《巴爾紮克》,並附有《巴爾紮克重要作品目錄》,還把《人間喜劇》中6個場景的中外名稱作了介紹。

  巴爾紮克的長篇小說,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是《歐也妮·葛朗台》,1936年由穆木天翻譯,當時文章題為《歐也尼·葛朗代》。客觀地說,解放前翻譯的巴爾紮克的譯作品並不算多,但翻譯的論述巴爾紮克的文章卻為數不少,西蒙、法郎士、聖·佩甫、顯克維支等著名人物的論述都介紹翻譯成了中文。還出現了中國文人對巴爾紮克的評述,有的還相當有份量。

  解放後,尤其50年代,曾有計劃地介紹過外國文學。巴爾紮克一些重要作品,如《貝姨》、《高利貸者》、《高老頭》、《邦斯舅舅》、《農民》、《夏倍上校》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說相繼出版。在眾多的翻譯者中,有位不朽的翻譯家傅雷,可謂嘔心瀝血地翻譯介紹了巴爾紮克。他譯作功底深厚,文筆流暢雋永,「信、達、雅」三者有機結合,在廣大讀者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可以說,至今還少有人勝過他。傅雷先生不但有極好的文字工力,而且極富藝術感受能力和理性把握才能。他為譯作所寫的序文,往往能從思想和藝術的角度給予剴切的評說,且文情並茂,生動厚實,仿佛遞給每個讀者一把開啟巴爾紮克作品的鑰匙。傅雷先生的含冤而去,給巴爾紮克的研究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四人幫倒臺後的新時期,隨著文化專制時代的結束,巴爾紮克的作品也由「地下」轉入「地上」,獲得了廣泛的介紹。最為激動人心的是,從1984年起,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分卷出版巴爾紮克作品全集,預計出30卷,目前已面世20多卷,每卷卷尾附有簡短的題解,扼要介紹了作品的出版情況和作家意圖,方便了讀者的理解。這一浩大的工程將是巴爾紮克在中國文壇上的一個里程碑。

  巴爾紮克曾經說過:「未來的年代是我們最高的法庭」。確實,歷史是公正的,巴爾紮克在後世獲得的榮譽與日俱增。雖然,文學流派過去了一茬又一茬,文學新人成長了一輩又一輩,然而巴爾紮克始終沒有過時,《人間喜劇》仍然散發著無盡的魅力。一位作家說過,「巴爾紮克留給後世的名聲越來越大。混在人間,不能正確地評判他,那時,人們只能看到他的局部;如今,距離越遠,他所營造的建築就越顯高大。

  就好像一座城市中的大教堂,被周圍的房屋包圍著,只有到了地平線上,它才在許多低矮房屋的上方勾勒出自己龐大的身影。」在法國,在中國,在世界,只要具備一些基本的人文知識的人,莫不知道有這樣一位藝術大師;只要有些許藝術愛好的人,都曾閱讀過他的作品,都知道「高老頭」、「葛朗台」。《人間喜劇》是全人類的共同瑰寶,瞭解了它和它的作者,我們就擁有了這精神財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