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比爾蓋茨 | 上頁 下頁
五二


  在美國主要電臺、電視臺進行密集的廣告宣傳,任何時候人們都能聽見、看見微軟公司視窗95的功能介紹。

  將英國《泰晤士報》的整張版面買下,印上微軟公司的廣告,免費向人們散發。

  僅僅幾個月,視窗95就在全球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在過去幾年中,微軟公司推出的視窗操作系統以使用方便而備受用戶歡迎,在軟件市場上佔據了80%的份額,也使微軟公司成為全球最有名氣的計算機軟件公司。視窗95操作系統提供了計算機運行的環境,大量應用軟件都能在這個環境下發揮作用,這使視窗95具備了壓倒優勢。

  同時,這套軟件在功能上的擴展,也充分反映了計算機應用上的發展趨勢。所以,這個新版本從上市第一天起,就被廣大個人計算機用戶認可,並不是偶然的。

  這只是視窗95英文版的發行情況。

  微軟公司的目標是,在年底之前,推出世界近30種語言的視窗95版本。

  法國是最先掀起視窗95浪潮的。微軟公司把法文版的上市日期提前了將近半個月。

  微軟公司於9月初在德國推出了德文版。在這個國家,六百多家個人計算機零售商店已做好準備,要參加視窗95的首發活動。這些商人共計預訂了25萬套視窗95。

  在年底,微軟公司按計劃推出了日文版,朝鮮文版和泰文版。次年初,越南文版也接踵上市。

  在臺灣地區推出了中文繁體版,在那裡,引起的購買熱潮幾乎同購買六合彩一樣熱烈。

  世界各地個人計算機用戶爭相購買視窗95的熱潮,形成了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觀。而那些態度嚴謹的調查機構和實業派公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瞭解、問詢分析之後,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據美國《個人計算機世界》的調查,絕大多數測試過視窗95的公司,都將把這個系統作為它們的標準桌面操作系統。

  蘋果公司的一位高級分析家指出,《個人計算機世界》的調查結果同我們的估計一致,甚至超出了我們的估計。這樣的調查結果,對於那些尚未採用視窗95的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當然,也有一些城府很深的人,對新產品總是持觀望態度。有些人聲稱要等到1996年再考慮使用新的系統。他們認為,要等新產品的缺點暴露無遺,大約需要半年時間。要等這個系統克服了新產品慣有的毛病之後,再來購買。

  一些公司則聲稱,它們有一個購買時機的選擇問題。它們既願意使用這一功能卓著的新系統,又不願意當第一個犧牲品。

  但對於微軟公司來說,這樣的騎牆態度並不構成什麼威脅,熱烈的銷勢把這個支流掩蓋了。而真正構成逼人勢態的,倒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對安全的疑慮而形成的抵制趨勢。

  一些國家對視窗95的優越性能並不貶低,更不否認,但它們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在本國使用這一軟件系統。

  1995年9月15日,即視窗95在澳大利亞發行後的第20天,澳大利亞海軍信息服務處處長西蒙·哈特中校即公開宣稱:

  「澳大利亞海軍已決定禁止使用這種軟件,除非經過有關專家對視窗95軟件可以保障安全的性能作出鑒定。」

  海軍的這項決定是根據互聯網絡發出的警告而作出的。互聯網絡警告說:視窗軟件可能把用戶輸入計算機的信息調出,並且發回微軟公司。

  哈特中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海軍安全專家正在著手調查這種警告,而且會同微軟公司一道工作。」

  他強調說:

  「對於這樣的傳聞,海軍安全專家非常重視,不會等閒視之。」

  《澳大利亞人報》的一篇報道,更使人們加深了對視窗95系統的疑惑。

  這份報紙在它的一篇報道中稱:有些計算機用戶指出,他們在用視窗95登記軟件時,發現視窗95把他們存儲在計算機裡的信息從目錄和文件中調出,傳回了微軟公司。

  微軟公司負責澳大利亞產品銷售的萊頓·詹金斯,就這個問題向該報記者說,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他對視窗95的功能闡述道,用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用登記軟件檢查計算機中的前6個應用程序,並將它發現的情況報告微軟公司。

  問題終於得到了澄清。

  不久,哈特中校宣佈,澳大利亞海軍現有8000台陸港和海港計算機使用視窗3·1軟件,現在他們正準備花近400萬美元將其升級為視窗95。

  他還說,澳大利亞海軍將把對視窗95操作系統的檢查結果向陸軍和空軍通報。

  哈特中校的聲明發表之後,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羅伯特·雷表示,澳大利亞國防部已經解除了對視窗95的擔心,因為已經對這種軟件的安全性作了調查,結果是令人欣慰的。「國防部基本上認為這種產品不存在什麼特別的安全問題。」

  這真是一種比較客觀的分析和認定。

  然而,真正來勢洶洶的一種指責卻叫人一時難辨是非。

  有人認為,視窗95這一類軟件,乃是以發展科技為名,行文化侵略之實。

  他們認為,軟件和計算機本身都是一種文化表現。為什麼在眾多電子科學十分發達的國家中,惟有美國製造出了個人電子計算機?

  曾經有人向日本建議,生產微處理器4004,但精明的日本商人卻斷然拒絕了。而由於美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特性以及文化背景,那些無意於商業的業餘愛好者卻全力以赴,推動了這一場信息革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