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貝多芬 | 上頁 下頁 |
四 |
|
尼法教給了貝多芬許多宮廷中學不到的東西,如依·巴赫的奏鳴曲,薩·巴赫的序曲和隨想曲。老師對這個幼小兒童讀譜視奏的才能大為讚賞。為了獎勵他,又額外對貝多芬增加了一些課程,而貝多芬都能輕鬆地吸收、消化。對音樂,貝多芬從來沒有降低過熱情。在眾多的作曲家中,貝多芬最崇拜亨德爾和莫紮特;到晚年,他又深深地喜愛巴赫的作品。 尼法曾鼓勵貝多芬創作了三首鋼琴奏鳴曲,是獻給皇帝的。當時,貝多芬年僅10歲。 一年後,尼法受皇帝之托,創作一幕歌劇。這段時間裡,貝多芬就協助尼法進行歌劇創作。 費斯恰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常能看出一些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恰如其分地將其點破。他表現出一種超乎常人的善解人意。他語重心長地對貝多芬說:「你還沒有達到創作寫曲的水平,你必須把基本功練好,嚴格地按照曲譜要求,演奏好每一個小節;當你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你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隨意發揮,但這些還是以後的事情,我知道,你是能夠做到的。」 從此,約翰只教貝多芬拉小提琴。他希望兒子能夠演奏得十分出色。 事與願違,貝多芬的小提琴演奏仍是技藝平平。 貝多芬自己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對鋼琴特別敏感。如果讓他自由選擇的話,第一選擇是鋼琴,第二選擇還是鋼琴。任何一首鋼琴曲,他只要看看前面的幾個小節,後面的樂曲他立刻就會知道了,好像他早已演奏過這些鋼琴曲一般。 一種超常的靈氣通常是一個輝煌的先兆。 第二章 聰明、頑皮的音樂少年 皇帝駕崩後,新王位是各派政治力量爭奪的目標。4年前,皇妃瑪麗亞·茜麗莎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她最寵愛的兒子馬克雪比林·弗朗茲身上。1780年,弗朗茲在他母親的策動下,被選為科隆的公爵。他首先進了科隆的一所教會學校,僅經過了3個星期的短暫培訓,就堂而皇之地成為了一位虔誠的教士。 1784年聖誕之夜,弗朗茲在波恩的法格林教堂裡,披上了莊嚴的禮服,正式接受洗禮之後,名正言順地登上了皇位。 新皇帝仁慈的、寬宏大量。在飲食上,他有著特別的嗜好。他喜歡參加私人宴會,卻不大喜歡在眾人面前發號施令、行使自己的權力。其實,他是一個不拘禮節的人。他去凡爾賽宮訪問他的妹妹瑪麗·安冬妮,她很讚賞哥哥隨和的態度。 弗朗茲皇帝對自己肩負的重任漠不關心,不理國事。但是,他母親茜麗莎卻是政壇高手,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垂簾聽政,皇帝的一切,都必須服從於她的意志。弗朗茲皇帝忙裡偷閒,到維也納學習。雖然他是一位不大過問政事的國君,但不可否認,他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帝王。他的興趣,全放在培養藝術人才和發展藝術事業上。他蒞臨波恩,猶如一股清風吹來,掠過了這默默無聞的城市。後人應該衷心地感謝他,是他,使波恩從此成為世界聞名的音樂之城。 弗朗茲把維也納的流行音樂帶到了波恩。他曾經坦率而又自豪地宣稱:自己能唱優美動聽的男中音,還能熟練、準確地演奏中提琴。可惜的是,因身居高位,他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天才在公眾面前展示出來,因而世人無法知曉。他的藝術才能被淹沒了。 但是,弗朗茲為世人做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在執政時期,他為了拓展藝術事業,傾盡全力,收集了所有的音樂書籍,創辦了一個國立圖書館。在他的倡導下,波恩被音樂陶醉了。在那樣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貝多芬如魚得水。正是這樣的音樂氛圍,哺育了貝多芬。 皇帝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宮廷中每一位樂師的才幹,並調查他們的各方面情況。 在男中音歌手約翰·貝多芬的檔案中,如此寫著:「他的聲音能持續很久,並已在宮廷中服務多年;家境困苦,但其為人正直、舉止端莊。」 貝多芬當時已在宮廷樂隊中任第二風琴師。在他的檔案中,有如下記載:「路德維希·貝多芬,年齡13歲,生於波恩,在宮廷中已服務兩年,尚無薪金;在樂隊指揮缺席時,由該人頂替,很有才幹,樂隊中,數他年齡最小,舉止文雅,但很窮。」 在花名冊中,也寫明瞭尼法被辭退的緣故:「此人並不熟悉風琴的演奏。」皇帝得知這一情況後,挽留了他,對與他情況相似的樂師也是這樣處理的。 皇帝特意把貝多芬父親的薪金,撥了三分之一給貝多芬。 貝多芬在風琴或鋼琴獨奏中,表現得瀟灑而流暢,很少有過失誤。即使才13歲,貝多芬卻早已充滿了自信。他認為,自己的才能遠遠超過現在擔任的職務。而目前的所為,於他而言,實在是屈尊而就,他無法再忍受下去。於是,在演奏過程中,他又表現出了「頑皮少年」的一面,擅自隨意地修改曲譜,即興變奏,發揮想像,把自己的創作滲入到作品中去。 韋革勒說:在這一年聖誕禮拜演奏時,這個勇敢的小孩,將弗·海勒的《依裡米亞之悲哀》的旋律進行了修改。演奏時,從他稚嫩的手指下,流瀉出優美動聽的旋律;他彈奏得太美,太流暢了。事後,海勒很不高興,他去覲見了皇帝,對貝多芬的隨意修改提出了抗議,他譏諷這種修改為「小聰明」。 辛德勒後來在貝多芬記中是這樣記述的:「皇帝頗為寬宏地指責了貝多芬,不允許他今後再玩這種即興演奏的把戲。」 然而,也就是這一次,貝多芬的創作天才如初發芙蓉,豔麗異常;他的夥伴都支持他、鼓勵他、欽佩他。 1781年,英國駐德國宮廷大使格裡桑納去世,貝多芬專為他寫了一首哀樂,因為,他是貝多芬家的好友。宮廷樂隊指揮路奇雪簡直被這支曲子迷惑了。大提琴家莫勒是這樣描述的:「在第一次公開演奏時,貝多芬新穎的創作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經過幾次演奏後,他的名聲日益增大;最後,他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喝彩。」 到1787年春天,貝多芬和母親離開波恩,沿萊茵河去荷蘭旅行。之後,他又獨自前往維也納,拜訪偉大的音樂天才莫紮特,想把自己的演奏展示(或者說是呈獻)給莫紮特。這是貝多芬生命旅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頁,但是,歷史記載上對這次重要拜見的記載卻只有十分簡單的、寥寥數行的記述。 貝多芬的父親對此事卻充滿了熱切的期望。他希望莫紮特把自己的兒子當作16歲的少年音樂家來接待;而事實上,貝多芬的真實年齡卻是14歲。 莫紮特請他隨便彈奏幾支曲子聽一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