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貝多芬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貧困的童年與音樂世家

  波恩,一個位於德國中西部的美麗而古老的城市,是世界音樂史上鼎鼎有名的聖地。

  童年的貝多芬就生活在這個一年到頭空氣中都流淌著音樂的城市裡。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770年12月26日出生於這座城市的一個破舊的閣樓上。

  音樂之都雲集著各路音樂名流。從市場往北、直至科隆坡門的一條狹窄而細小的小街兩邊,住著約翰·龐姆、宮廷小提琴手弗朗茲·蘭茲、宮廷號角手尼古拉斯·辛姆洛克,還有另一位宮廷小提琴手約翰·沙羅蒙。而這條街上的另一位居住者則是貝多芬的祖父——皇家樂隊的指揮、一位傑出的音樂家。若干年以後,這條小街上出了3個有名的、與音樂有關的人物——音樂出版商辛姆洛克、倫敦音樂家沙羅蒙、另一位就是聞名世界的貝多芬。

  童年時代的貝多芬有過一段充滿著歡樂的時光。在宮廷裡,音樂包圍了他。當他需要音樂上的幫助時,仁慈而又耐心的音樂家們理所當然地、盡心盡力地向他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

  然而,貝多芬的家境卻是如此的清貧、淒苦;雖然他祖父的地位有所變化,但其家庭生活卻並沒有任何改觀。

  貝多芬5歲的時候,他的全家從克萊遜先生家搬出,遷居到萊恩街的倍科·費斯恰的家裡去了。這個新居對於童年的貝多芬而言自有其妙不可言的樂趣。閣樓上有一個臨街的小窗戶,幼小的貝多芬常坐在那兒,凝望著窗下熱鬧的街市,遠眺著幽靜而蔥蘢的山麓;美麗的萊茵河輕輕流過,河中的小船順流而下,或掙扎著逆水上行;岸邊有粗大的纜繩,縴夫肩荷纖牽、手握纜繩,艱難地行走著;兩岸是寬闊的平地和碧綠的葡萄園……

  面對著這熟悉的、生機盎然的一切,貝多芬那雙充滿著稚氣的眼裡,時常流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茫然和一種不可捉摸的靈氣。

  波恩居民有著特有的習俗。每當節日來臨,這個城鎮的大鐘在同一時間裡全部敲響。洪亮而渾厚的鐘聲給教士們、紳士們、百姓們帶來了歡樂,人們穿著華麗的絲織品或新穎的服裝走上街頭。裝飾豪華、氣派十足的皇家馬車緩緩駛過街道,駛向皇宮時,街上的平民百姓則會謙遜有禮地讓開一條足夠讓馬車順利行駛的通道。

  少年貝多芬早在13歲時就享有了一種皇室所給予的特殊光榮——他可以吻皇上的手。當然,此時的他已經像一個(至少外表看上去像一個)宮廷樂師的樣子:他穿著閃爍著絲織物光澤的服飾、腰上佩戴著一把寶劍,頭上戴著一頂三角形的帽子;而那張臉上卻還洋溢著少不更事的「半大人」的稚嫩之氣。

  平心而論,兒童時期、少年時期的貝多芬對眼前的這一切,不僅是完全能夠接受,甚或是欣欣然的;自然地,對於他而言,也就談不上任何的叛逆。但是當他成年以後,他的思想、言行卻充滿了反抗。貝多芬不僅對兒童、少年時代所接受的一切產生了懷疑,而且對於世界的一切都產生了懷疑。也許正是這些思想叛逆的火苗點燃了他那如烈火般熊熊燃燒的音樂創作的才華。

  在家裡,貝多芬知道所有的人都認為神是不可侵犯的、不可侮辱的。而他卻忽發奇想認為如果有機會去揭開天主教神靈的禮服、看一看那裡面的軀體的話,那麼人們就會發現神靈也和普通人一樣,是一個平凡的身軀,並無任何神異之處;若除卻那一套華麗的神服,任何人也不會對神靈多看上一眼。貝多芬的這些想法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可說是驚世駭俗的。

  貝多芬憎惡那些教堂裡的宗教儀式。他認為這些繁文縟節實在是荒謬而無用的;若讓他選擇的話,他會義無反顧地撇下那些虛偽、浮華的儀式,以期省出一些時間與精力,去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歌劇演出。

  對貝多芬家族作一下適當的介紹,將有助於人們對貝多芬輝煌一生的瞭解。

  當腓特烈皇上登基的時候,宮廷樂師中有兩個貝多芬:49歲的路德維希·貝多芬(貝多芬的祖父)和21歲的約翰·貝多芬(貝多芬的父親)。他倆都是宮廷歌手。儘管老路德維希還是宮廷歌詠隊的指揮,有著相當高的地位,但他仍然兼任了歌手。

  貝多芬這個名字,在比利時是很普通的。最先流行於該國的勞文一帶,時至今日仍能在荷蘭的某些地方找到。

  貝多芬的父親只略通文墨,因此在書寫自己名字的時候,往往是混亂的,寫過「Biethoven」、「Biethoffen」;但不論其如何變化,卻總是將「貝」這個音節一成不變地、固執地保留著。

  貝多芬的祖父老路德維希,早在1733年起,就是一個音樂造詣精深的風琴家,同時也是一位名噪四方的、頗受歡迎的歌唱家。他從列日來到波恩,在科隆宮廷的樂隊中任職,並在教堂和歌劇院中主唱男低音。

  老路德維希·貝多芬到波恩才5個月光景就成了愛神丘比特的俘虜。他一見傾心地愛上了一位19歲的德國姑娘。這位浪漫的男子閃電般地與她結成伉儷,並把家安在了波恩。

  老路德維希的第一、第二個孩子出生後不久便去世了。他深感惶惑和不安。

  第三個兒子約翰(貝多芬的父親)出世了,並頑強地活了下來。老路德維希擺脫了心理上的陰影,又潛心投入了他所熱愛的音樂之中。

  一個少許讓人感到遺憾的事實:在漫長的歷史中,沒有留下有關貝多芬祖母的多少情況,人們只知道她的芳名叫馬麗婭·約瑟夫·波兒,還知道她特別嗜好杯中之物。這在當時的女性中是十分罕見的。

  當老路德維希去世後,她就被兒子約翰送到波恩的一座教堂裡,以度殘年。約翰只能這樣做,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自己也是一個好酒之徒,且比母親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一幾近劣行的嗜好使得家庭經濟每況愈下。

  足以讓年幼的貝多芬自豪的是祖父。他是一位美男子。祖父留給貝多芬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成年後每當談起他時,貝多芬還要以炫耀的口吻讚美他一句。

  宮廷油畫家雷特克斯為貝多芬的祖父畫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畫:老路德維希身著一件果綠色的、衣邊上鑲著珍貴毛皮的禮服,頭上戴著一頂做工精美的、為藝術家所特有的天鵝絨帽;雙眼炯炯有神、面額容光煥發、鼻樑長而直、神情瀟灑,洋溢著一股藝術家所特有的氣質。老路德維希與孫子貝多芬在容貌上的差異簡直有如天壤之別。眾所周知,貝多芬是一個像貌醜陋的男人。

  1773年的聖誕之夜,老路德維希這位竭盡全力支撐家庭的家長和慈愛的祖父卻溘然長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