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
五五 |
|
博物館還收藏著鐵鑄的老式大炮。沙皇曾兩次命令俄國駐荷蘭大使鮑裡斯·伊萬諾維奇·庫拉金,要他在歐洲各國收購以前歷次戰爭中被瑞軍繳獲的老式俄國造大炮。現在瑞典決定出賣這些大炮以充實空虛了的國庫。平時一毛不拔的彼得,這一次出手卻大方得很,他要求為博物館購買展品時要捨得花錢。他給庫拉金寫信說;「要千方百計買下這些大炮,特別是那些年代久遠的,不要被別人捷足先得,不要怕花錢。」 彼得還利用另外一個來源來充實博物館。早在十七世紀,政府曾組織一些專業考察隊去探礦,主要是探查貴重金屬,同時也調查重新併入俄國版圖的那些土地的情況。彼得給這些考察隊增加了新任務。由梅塞施米特博士領導的最重要的一支考察隊,1720年出發對西伯利亞進行為期七年的考察。梅塞施米特受命研究該地區的地理,調查居住在該地區的各個民族,研究土著居民的語言,收集古代文物。 梅塞施米特給博物館送來了大量的西伯利亞鳥獸標本以及當地各民族的古代文物和人種學展品等。結果,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收藏,到彼得逝世時,可說已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一所了。 基京府邸的二樓,擺放著一些裝滿了圖書的書櫃。這座圖書館,收藏了彼得曾親身參與其事的各種史料。它的主要館藏是1712年由莫斯科遷來彼得堡的藥物署的藏書,其中大都是醫學書籍。後來,圖書館又收到霍斯丁公爵贈給彼得的藏書和霍托爾普地球儀。這個圖書館入藏的還有庫爾蘭公爵的私人藏書。圖書館還靠沒收被貶謫的達官顯宦的藏書,以及不擇手段騙取來的圖書充實館藏。其中就有阿列克謝太子、莎菲羅夫男爵、已故御醫阿列斯金等人的藏書。早在1716年奧地利公使韋貝爾,介紹博物館的情況時寫道:「說句公道話,使我感到驚奇的是,怎麼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就收集到如此眾多的珍品」;關於圖書館他寫道:「如果給這個已經十分珍貴的圖書館繼續不斷增加新書,不要幾年,這座圖書館不論在藏書數量方面,還是在藏書的價值方面,都將與歐洲的一流圖書館相媲美。」該館的藏書範圍甚廣,到1725年總數已達一萬一千冊左右。 博物館和圖書館於1719年正式開放,供人自由參觀和使用。從這兩個機構建立時起,彼得就規定它們要發揮啟蒙作用。他說:「我希望人們能夠在這裡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當時,帕維爾·伊萬諾維奇·亞古任斯基曾向彼得建議,參觀時應象西歐各國那樣,酌情收費,但彼得對這一建議沒有採納。他說:「我還要下令不但允許一切人免費前來,而且如果有人帶領同伴一起前來參觀,我還要自己掏腰包就在這些陳列室裡請他們喝咖啡,飲伏特加或者別的什麼。」每年花去的招待費達四百盧布,這在當時數目不算小了。 緊靠基京的府邸,在涅瓦河畔,在現今鑄造橋的橋頭,有首都第二大工業企業——鑄造局。鑄造局的規模比海軍部小得多,但它和海軍部一樣,也是一個聯合企業。在這個聯合企業裡,主要的是一個鑄造銅炮炮身的車間。為它服務的各式各樣的輔助車間:車工車間、木工車間、鉗工車間和炮架車間等。鑄造局能夠製造大炮所需要的一切部件:炮身在這裡鑽孔,旁邊不遠就是製造車輪、炮架、導火索和炮車鉤的地方。 彼得有時也到鑄造局來,但不是來參觀,而是來幹活。在沙皇的行動日誌裡,記載著他每次外出活動的內容。1715年9月10日的記事為:「皇帝陛下沐浴完畢,于宮中進餐後前往鑄造局,迄今已有六門臼炮,一門榴彈炮鑄成。」 在涅瓦河對岸,就是彼得保羅要塞。到沙皇去世時,它的牆壁和暗炮臺已經造好,沉甸甸的彼得羅夫大門已裝修完畢。引人注意的是要塞裡面的一座建築物——彼得保羅大教堂,從該城市任何一處都可以看到它。這是首都最主要的一座宏偉大廈,是首都的建築中心。工程尚未竣工,但那裝有大鐘和由鍍金銅板製成的大尖頂鐘樓的一側,已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沙皇曾打算使塔尖高度超過莫斯科最高的建築物——伊萬大帝鐘樓。塔尖是這座新城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象徵。 瓦西裡耶夫島上涅瓦河沿岸一帶剛剛動工興建。島上的狹長地帶劃定為首都的行政和商業中心。這裡已動工興建著名的「十二院大廈」。這座大樓供樞密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和各個院使用。 博物館是首都最大的建築物之一。一座多層的塔樓在中間把它的兩個側樓連接起來,塔樓的最高一層安放著霍托爾普地球儀。 彼得多次催促工人們加快工程進度,但博物館的展品和圖書館的藏書只是在他死後才從基京府邸遷到新址。費了不少周折才把地球儀搬了上去。參加搬遷地球儀的達一百多人,其中有二十五名木工製作包裝箱子。地球儀用一條專用駁船運到博物館前,用滑車吊上三樓,安放在圓廳中央。 首都還有一處引人注目的名勝,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輕便帆船、平底貨船和帆槳大船,往來如織。碼頭上停著遠洋巨輪,正在裝卸貨物,桅杆上飄揚著英國、荷蘭、丹麥和法國國旗,以及來自德國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裡,用旗幟和燈籠裝飾得五彩繽紛的軍艦開進涅瓦河裡。沙皇最引為自豪的是他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波羅的海艦隊。1724年,艦隊共有三十二艘主力艦和一百多艘小型艦隻。三十年前還沒有一艘軍艦的內陸國家,如今變成了在波羅的海擁有最強大艦隊的海上強國。 彼得堡成了俄國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維堡、雷維爾和裡加聯結起來。 彼得堡是朝向歐洲的一扇窗戶。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國的經濟生活。 當時首都周圍是一片半荒蕪地區,不能為首都居民提供糧食。因此,穀物、麵粉和米要靠從遠方運來,首先是從伏爾加河中游地區,部分地從烏克蘭和奧爾洛沃地區運來。雖然糧食由水陸運輸,交通費用較廉,但糧食在彼得堡的售價仍然比收購價格高出兩、三倍。 外國商人運到俄國來的是毛、絲織品、染料、飲料、咖啡、香料、玻璃等。從商品清單可以看出,進口的主要是顯貴人物用的消費品。外商購買的是俄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如大麻、亞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碼頭倉庫附近的平底貨船,滿載著傑米多夫工廠生產的生鐵。 一開始,生鐵只供給國家使用並在國內出售。但隨著工廠數目的增多,出現了多餘產品,國家和傑米多夫就將它們銷往國外,而十七世紀末俄國要由瑞典進口優質鐵,因為圖拉附近老式煉鐵爐生產的生鐵質量很差,用它只能生產很脆的鐵器。二十五年間,生鐵的產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達到八十萬普特。出現了兩個新興的冶金工業區。其中的烏拉爾區以其優質鍛鐵在歐洲市場上聲譽卓著。另外一個是奧洛涅茨區。 煉銅工業也組織得很好。這種金屬主要在造幣廠用於鑄造銅幣,還用於鑄鐘。十七世紀末,銅的產量還是微不足道的,國家需求要靠進口滿足。二十五年以後,俄國就不再進口這種金屬了。 海上列強的船隻,除了生鐵以外,還裝載著俄國紡織品——麻布和帆布。歐洲很久以來就使用俄國農村織工生產的麻布。現在,除了農村產的粗糙麻布之外,已開始外銷麻制的臺布、餐巾、床單,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經濟部門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業。這首先是因為工業能保障經濟獨立,能保證積極的貿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給予廠商以各種優惠待遇和特權。政府最高的保護政策是關稅稅率。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數額,直接取決於本國企業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程度:俄國工廠生產的某種商品越多,由國外進口這種商品時徵收的關稅就越高。當時對進口的鐵、絲織品、煙斗和縫衣針徵收的最高關稅,是商品價格的四分之三。對麻布和絲絨徵收的關稅為價格的一半。徵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關稅的,是那些俄國還不能生產的商品。對俄國的出口商品,大部徵收較低的關稅。 俄國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隻運進或運出商品,關稅額減半。 採用新稅率的好處很快就顯示出來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後,商品輸出額較輸入額多了一倍。 在帝國首都開辦了俄國第一批科學教育機關,還創辦了全國第一所高等專門學校——海軍學院。在彼得堡還建立了科學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結晶。 創建科學院的想法,彼得考慮了很久。和現在一樣,「科學院」這個詞有兩個意義: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個指的是科學研究機關。一些俄國和外國的設計家,在給沙皇上條陳時,多次建議在俄國建立科學院。其中之一就有費多爾·薩爾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議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學院。他認為,科學院應當成為從八歲到二十三歲的貴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學校。薩爾蒂科夫曾打算為這所科學院招收一萬八千名學生。在閱讀這類條陳時,彼得照例在他感興趣的那些建議旁劃一個小十字。在建立科學院的那條建議旁沙皇劃了個小十字,這說明他認為這個建議值得考慮。 1718年6月,彼得在另一位設計家的條陳上寫道:「應當建立科學院。現應從國人中物色學識淵博並有志於此道者。還應著手翻譯法學以及與此有關之各類書籍。此事本年內應即著手進行。」但是彼得未能如願以償。建立科學院工作所以延宕下來,一是由於聖上國務繁冗,另是由於招聘外國學者不易。彼得堅持,應聘到彼得堡科學院時,不應是一般學者,而應是歐洲科學家當中的泰斗,但這些人多不願冒險萬里跋涉來北國。 1724年1月22日,舉行了一次在科學院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樞密院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們: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總理大臣戈洛夫金、緬希科夫公爵、總監察官亞古任斯基等人。經過四小時的討論,通過了兩項重要決議。關於其中的一項決議記載如下:「科學院可暫時佔用莎菲羅夫宮」,即被貶黜的莎菲羅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現在的皇宮廣場和夏宮花園之間。在這次會議上,彼得批准了根據他本人的意思制訂的建立科學院的計劃,同時對計劃作了修改和補充。計劃寫道:「不得照搬其他國家的現成模式。」這就表明彼得認為西歐各國建立類似機構的作法是不足借鑒的。彼得堡科學院不同子亞歐各國的經驗是,它不是獨立活動,而是將並無從屬關係的三個機構合併成為一個。這三所機構就是:大學——這指的是向青年傳授法學、醫學和哲學知識的「學人薈萃之所」;中學——為培養學生學習大學課程作準備之所;科學院本身——即「學者專家薈萃之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