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三〇


  俄國將士已是第二個晝夜沒有合眼了,甚至連彼得的鋼鐵神經也挺不住了。一位丹麥公使在日記中寫道:「當沙皇陷人土耳其軍的重圍之後,絕望已極,發瘋似地在兵營裡跑來跑去,捶胸頓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的左右大多認為,此番陛下所受的打擊過於沉重。軍中眾多的軍官眷屬,啼泣不止,」葉卡捷琳娜身邊的侍女、女官也失聲痛哭。6月9日彼得曾建議葉卡捷琳娜離開軍隊到波蘭去,那兒安全,也用不著苦等遠征結束,但她斷然拒絕這樣做。

  第二個信使又被派往土軍總司令營地。舍列麥捷夫等著敵方「迅速作出決定」。

  土耳其總司令回信表示同意進行和談。於是,同一夭,外務院副院長彼得·沙菲羅夫,在一名文書,三名通事和兩名聯絡官的陪同下來到土耳其營地。出乎意料的是,土耳其總司令絲毫沒有倨傲無禮的表現。經驗豐富的外交家沙菲羅夫對一些表面看來似乎無關緊要的細節也未放過。按習慣高踞在坐墊上的土軍總司令請他落坐。而土耳其的官員們,眾所周知,向來不是那種執禮甚恭的人。沙菲羅夫以他善於精細觀察的目光注意到,這是一種準備談判的姿態。其它一切都屬￿外交方面的技術性問題,身體肥碩的沙菲羅夫在這方面是真正的行家。

  要最後完成和約手續至少尚需兩晝夜的時間。和約的條件以及過分匆忙的簽訂,引起當代人的一再議論,他們感到難以回答,沙菲羅夫怎麼會以最小的讓步就簽訂了和約。有些人認為,這有賴於沙菲羅夫的外交才能,機智靈活、善於觀察的結果;另有一些人認為是葉卡捷琳娜心甘情願用貴重的珠寶玉器巧妙地收買了總司令的緣故;第三部分人則綜合上述說法,認為副院長沙菲羅夫高超的外交手腕,再加上未來的女皇的慷慨解囊是和談成功的關鍵。

  只有把兩個軍營的情勢加以對比時,才能驅除和約談判上的神秘氣氛。會談雙方各自談的都是本軍營裡發生的事,實際上對彼方並不瞭解。

  土耳其總司令提和約條件時,顯然並不知道,沙菲羅夫的口袋裡揣著沙皇的手諭,授權他可以作主見機行事,為了議和事成,彼得同意歸還所有被佔領的領土,不論其是屬￿土耳其人的,還是瑞典人的。此外,沙皇甚至準備把普斯科夫退還給瑞典人,「若還嫌少,可將另外幾個行省一併交出。」沙皇進一步叮囑說。

  這份手諭是沙菲羅夫在前往土耳其軍營前夕,即7月10日接到的。翌日,當總司令和沙菲羅夫還沒有在和約上簽字時,緊急信使又給副院長送來彼得的另一道手諭,皇上說,俄軍目前處境極端困難,「若對方對講和一事確有誠意,可允以一切條件,只求不繳械投降。」只要不做俘虜,沙皇同意歸還一切佔領地:亞速、塔幹羅格、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所有的地,即通過兩次遠征亞速,兩次納爾瓦戰役,林村戰役和波爾塔瓦戰役所贏得的全部土地。彼得甚至還打算把他最珍視的英格裡亞連同「天堂」也忍痛一併獻出去。

  和談進行期間,俄國軍營內一直緊張地準備進行突圍。沙皇在7月9日至11日召集了幾次軍事會議研究突圍方案,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提投降的事。如果上方總司令拒絕舉行停戰談判,7月10日的決定中寫道:「則應將我方全部輜重付之一炬……」在另一次全體將領和大臣參加的軍事會議上,也談到了同樣的內容。

  最後,7月11日,在和約簽訂的前夜,軍事會議詳細制定了突圍計劃:決定扔掉影響部隊迅速行動的一切多餘東西,只把「拉炮車的好馬隨軍帶走,將劣馬宰而食之,」將現存食品分給全體將士。有彼得參加的一次軍事會議上作出的上述決定,清楚地說明:俄軍寧死不降,寧死不當俘虜的堅強決心。

  沙皇對土耳其軍營的內情也不甚了了。俄國軍營只能猜測有炮轟土耳其的結果,但並無確鑿的情報足資證明。據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公使薩頓向倫敦報告說,土耳其三次企圖襲擊俄國人,結果折損八千人。「如果俄國知道土耳其人驚恐異常,鬥志喪失殆盡,他們定當發揮己方優勢,繼續炮轟,然後出擊,土耳其定會全殲無疑。」為什麼土耳其人急於講和?這是因為他們已不堪俄國人「頑強精神」的折磨,他們萬萬沒有料到會遇上「這麼可怕的對手」,故此他們寧願逃走也不願和俄國人遭遇,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可惜彼得也並不知曉自己部隊打仗的全面情況。一次騎兵團團長倫內奉命攻佔布勞洛夫城成功。土耳其軍隊的交通線被截斷,面臨被包圍的危險。但倫內的緊急報告被土耳其人半途截獲,結果報告沒有送到彼得手,而落入了土耳其總司令手中。

  瑞典國王得悉和約簽訂之後立刻策馬向土耳其軍營奔去,徑直闖進總司令的帳篷。國王怒不可遏,土耳其總司令倒還能沉得住氣。國王質問他為什麼單方面和沙皇講和不等總司令回答,他又接著建議總司令從速選派兩、三萬人馬,他可以把俄國沙皇擒來見土耳其人。

  查理的指責遭到總司令的反駁。他提醒國王不要忘記波爾塔瓦戰役:「陛下還沒吃夠他們的苦頭,我們可是看見了,您要是願意打就請便吧,我可是要和平,我不能撕毀和約。」

  國王沒有告別就從總司令的帳篷裡沖出來,直奔克裡米亞汗而去。他說服後者重開戰火。但克裡米亞汗不敢違抗土耳其總司令的旨意。

  遠征普魯特以失敗告終,彼得心頭沉重,當他躺在臥榻上輾轉不能成眼時,他把這次遠征的突變情況作了一番詳盡的分析。

  把副院長沙菲羅夫和老元帥之子米哈伊爾·鮑裡索維奇·舍列麥捷夫留給土耳其總司令作為人質之後、俄國軍隊橫渡普魯特河向國境線進發。烏斯特·烏爾在日記中寫道:「整個軍隊剛一渡過德涅斯特河,沙皇就下令作析禱。鳴炮慶賀普魯特的解圍,那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在7月14日那天,彼得去查理巴德療養,然後去托爾納參加阿列克謝皇太子與奧國皇帝妻妹夏綠蒂的結婚大典。

  毫無疑問,普魯特之行在彼得的一生中留下了極不愉快的回憶。關於這一點在《北方大戰史》中有不同說法,「這次向土耳其的進軍是一次極為冒險的行動。」還有一種說法:「這次事件是一種災難,令人痛心。」還有一種奇怪的邏輯,說是如果俄國軍隊拿下普魯特,那麼這個勝利會給俄國帶來新的災難:「如果我們當時取得對敵勝利,那麼可能會更加深入敵人的腹地,也會更加相信猶大,結果事情無疑會更糟糕。」猶大,這裡指的是布蘭科萬,他曾答應協助彼得、但卻役靠了土耳其。

  還有另外一個至今尚未揭破的神秘事件與彼得遠征普魯特有關,這個事件的秘密很難說什麼時候能夠揭破。據說7月10日,當普魯特局勢正值緊張的時候,彼得立下了一紙遺囑。「樞密院諸大人同鑒。朕須向諸位澄清下列事實,即朕與朕統領之軍隊在此次征戰中並無失誤和過錯可言,失利乃因情報失實,我軍不幸被四倍於我之土耳其兵力所包圍,接應路線均遭切斷,除非神靈出現,否則人力實難以將敗局挽回,朕亦將淪為土耳其人之階下囚。……如朕不幸戰死沙場,一俟死訊證實,望從速另立賢君。」

  這封遺書原稿沒有保存下來。最初,1785年,是用德文發表的,是一個叫雅科夫·施特林的彼得傳說和故事(十八世紀把這種傳說和故事稱為趣聞軼事)的搜集者提供的。俄文的遺書1786年才在刊物上發表。

  由於沒有原件,在歷史學界所引起的爭論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停止。有的人認為是偽作,理由是遺囑內容中有些地方不可信。十九世紀的著名歷史學家尼·格、烏斯特裡亞洛夫指出,彼得不可能委派樞密院選定自己的王位繼承人,因為太子阿列克謝和他的關係在1711年前尚未緊張到要剝奪這位王儲繼承權的程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