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首都長時間處於大屠殺的血腥氣氛中。被處絞刑和車裂的屍體在五個月內部沒有收拾乾淨。三個死人在蘇姍娜(索菲婭公主落髮後的稱號)的內修室窗前有節奏地擺動著。死者的手裡攥著信紙,暗喻那封由這位修女寄給射擊軍的信。 有關彼得在審訊和處決射擊軍的緊張時刻的心緒,我們可從外國人的記述中見到一斑。表面上,彼得似乎行若無事,但他內心的惴惴不安之情時而溢於言表。 對射擊軍的審訊結束之後,彼得於10月23日前往沃羅涅什。這是因為他放不下造船廠的事。在前兩年,從阿爾漢格爾斯克調到沃羅涅什的費多爾·馬特維那維奇·阿普拉克辛一直主持軍艦製造廠的工作。造船專家(沙皇這樣自詡)急不可耐地要檢查一下造船廠的工作:生產進度,軍艦上的武器和裝備情況等等。 10月31日,沙皇來到沃羅涅什。眼前一派興旺景象:昔日安靜的小城此刻變成了繁榮的造船工業中心。這裡,生產搞得熱火朝天,操俄語和世界各地語言的專家隨處可見。 這樣龐大的造船工業,技術上的困難可想而知。造船廠缺少有經驗的師傅。「這裡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幫手」——沙皇在1698年12月的一封信中這樣抱怨說。軍艦是用沒幹透的木材建造的,往往用木釘代替鐵釘,因此,已造好的大多數船艦的質量很差。彼得親自領導軍艦的驗收委員會。他在接收典禮上指出:「這些軍艦船舷和甲板過高。」所以,在水中不可能保持平衡。另一個由外國人組成的委員會也同樣發現了造船的領班,「缺乏工藝技能」…… 然而,沃羅涅什製造的船隻畢竟開創了俄國海軍的光榮歷史。在沃羅涅什,俄國第一批造船家取得了經驗,阿普拉克辛就是在這裡第一次不用步兵而用海員充實了海軍的編制。 翌年,即1699年,國內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其中兩件是沙皇直接參與的,但文獻上並沒有翔實的記載。這裡所說的是卡爾洛維茨會議,在大會上反土耳其的盟員國和土耳其進行了停戰談判。杜馬書記普羅克皮·沃茲尼岑在會上維護了俄國的利益;毫無疑問,彼得事前囑咐了參加會議的大使,但是談判過程中的全部文件都是使節政廳起草的。1699年1月14日,沃茲尼岑和土耳其人締結的不是和約,而是停戰兩年的協定。 在同年一月份,頒佈了關於實行城市改革的敕令——建立城市管理機構:在莫斯科設立市政廳,在外省設立地方自治局。不用說這個改革措施是由沙皇親自倡導的,但他本人並未出面主持。 一開始,政府想從改革中獲得直接利益:授予自治權的必須繳納雙份直接稅,自治制度只準備在市民接受這一條件的城市實行。當得知市民拒絕接受必須付出如此高昂代價的自治制度時,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不再徵收雙份直接稅,但所有的城市因此必須統統實行改革,一無例外。 政府指出實行改革同手工業、工業以及商業繁榮的密切關係,若干年後這幾項事業將提高國家收入,並將保障國家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日趨強大,此外還可望得到另外一項好處,那就是,根據改革實施條例,市政自治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將成為關稅和酒館稅的責任徵收者,這些稅款的徵收由過去的行政長官負責,改由選舉出商人辦理。這麼一改,政府可按時收到稅款,而且為此政府無需掏腰包應付各類開銷。 有關彼得在這一年內的作為,有關文獻均作了明確的記載。2月,在新落成的列福爾特宮邸舉行了一次滑稽儀式——「醉鬼大會」。在盛宴上,彼得同寬袖長袍的傳統服式展開了第一次交鋒。 出席宴會的顯貴都身著傳統的俄羅斯服裝:繡花襯衫、鮮豔的綢緞上衣、外罩長袍,手腕上緊系著繡花袖套。長袍上面又套著一件又長又大的天鵝絨無袖袍。從上到下扣著一大排紐扣。此外還有高聳的天鵝絨面的帽子。逢到天氣暖和他們來參加集會時,皮大衣換成了皮領大袍,這是一種用昂貴料子製作,長及腳跟的袍子,袖手肥大,帶有四角可以折疊領子。 沙皇對這種礙手礙腳的錦衣繡服十分厭惡。在宴會上沙皇動開手了:他拿起剪刀就去剪他們的袖子。據當時目擊者證實,他一邊剪一邊說道:「長袖子這玩意兒實在礙事,到處撞禍,不是拂掉了玻璃杯,就是蹭到湯裡去;剪下來的袖頭縫雙靴子滿夠。」 人們不願親自下手剪短自己的長袍、無袖袍和皮領大袍、過了幾個月,莫斯科人在克里姆林宮大門旁,在基塔城牆上,在秋多夫修道院附近,以及其它人煙稠密的地方,都讀到了張貼的告示。為使告示不被撕掉,旁邊站著衛兵,告示上寫著沙皇的諭旨:「茲規定莫斯科和其它城市居民均應著如下的服裝:匈牙利式男長服不得長於吊襪帶銜接處,內衣要短於外衣,如此類推……」 十七世紀末,有兩件互相關聯的事必須抓緊解決:與土耳其講和以及建立反瑞典同盟。彼得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兩件事上了。 彼得把對外政策的大權操在自己手中,並在外交活動中作一些新的嘗試。在沒有外交部門直接參加的情況下,他同1698年來莫斯科簽訂反瑞典同盟條約的丹麥大使海因斯進行了私下會談。沙皇沒有急於舉行正式談判,而把建立同盟一直推遲到從卡爾洛維茨得到消息之後。可是,在卡爾洛維茨締結的不是和約,而是短期休戰協定。因此,彼得同丹麥簽訂的條約裡,只承擔了在簽訂和約或同上耳其長期停戰之後一定出兵瑞典的義務。為了締結和約,彼得派杜馬書記葉美良·伊萬諾維奇·馬克蘭英采夫去伊斯坦布爾,他們避開傳統路線,不走陸路,而是乘軍艦從海上前往目的地。這個計策是由沃茲尼岑向彼得提出的。沙皇採納了這個建議,並且指示說氣派要大些:大使的軍艦應由沃羅涅什艦隊護航開往刻赤。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