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為了表示抗議,彼得拒絕參加好大喜功的慶祝活動。遠征軍首領和其他軍事長官來到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竟然沒有受到彼得的接見。索菲婭認為這種行為是對她的直接挑釁。她向射擊軍呼籲:「你們認為我們是有所作為的嗎?如果認為我們有所作為,就支持我們。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讓賢。」索菲婭用最後一句話強調出自己的寬洪大度。實際上,在克里姆林宮,正如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離宮一樣,雙方都在為最後的攤牌進行緊張的準備工作。象在其它緊張情勢下常遇到的情況一樣,恐懼與期望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而結局卻不期而至。

  8月7日夜間,克里姆林宮裡響起一陣警報聲,射擊軍拿起了武器,有人放出風來說,彼得的遊戲兵已從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開拔,正向莫斯科進發。莫斯科射擊軍中擁護彼得的那一派,在未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就認為射擊軍是要進軍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而不是保衛克里姆林宮。於是他們馬不停蹄地趕到彼得宮邸報信。結果警報原來是假的,但流言卻引起了連鎖反應。

  人們叫醒彼得,向他報告了這個消息。可以想像得出,彼得的腦海裡閃過什麼念頭,在那短短的一瞬間他想到的是什麼。七年前發生過的情景從眼前一一閃過,——激怒的武裝人群,鉞、開山斧、長矛,納雷什金家族的追隨者們被戳得渾身是窟窿的屍體。彼得預感到有生命之虞,於是出人意料地當機立斷:逃跑。他急切地思考著,逃往何方?有人給他送來衣服、馬鞍和坐騎。他在三個人的陪伴下走了一整夜,然後下令去謝爾基聖三一修道院;七年前索菲婭曾在它的高牆裡逃過難。

  彼得長大成人後,非常驍勇善戰,曾多次出生入死,可是此時十六歲的他,拋下妻子和母親,將自己的命運交付近臣賢士和遊戲兵;然而無人守衛的謝爾基聖三一修道院卻救不了他的御駕。經過長途疾馳,疲憊不堪的彼得於8月8日清晨來到修道院,他一頭撲到床上,痛哭流涕地向大司祭講述發生的事件,並請求保護。

  翌日,遊戲兵團的戰士們和蘇哈列夫團的射擊軍官兵從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來到彼得這裡。他母親也來了。

  克里姆林宮只是在8月9日才獲悉彼得出逃的消息,——8號那天索菲婭和射擊軍一起朝聖去了。這消息引起人們的驚恐不安,但他們佯作鎮靜,想竭力掩飾。「簡直是瞎胡鬧,他願意跑就讓他跑去吧。」沙克洛維特說道。

  索菲婭想和解了事,但未能奏效。為了息事寧人,一開始她派大主教約阿基姆到三一修道院去,但此人對彼得有好感,到達後就留在彼得手下了。「我派大主教去,」索菲婭把失敗的給果告訴了射擊軍,「是為了與弟弟和解,可大主教到了那裡就不回來了。」隨後她親自動身去修道院,但途中接到弟弟斷然讓她返回克里姆林宮的命令。

  索菲婭仰仗的軍事力量,一天天在瓦解。她和沙克洛維特已不能靠發號施令來控制那些兵團和射擊軍,因為他們不願冒險同支持彼得的軍隊發生武裝衝突。應彼得之召團隊指揮官們率士兵和射擊軍去謝爾基聖三一修道院。在那裡,射擊軍的長官向沙皇告發了由沙克洛維特召集的秘密會議和他準備發動宮廷政變的陰謀;緊接著提出引渡沙克洛維特的要求。

  在對沙克洛維特進行偵查時,彼得從三一修道院致函哥哥伊萬,說明應剷除索菲婭的決心:「皇兄陛下,吾兄弟業已長成,刻你我身側仍有某無恥之尤越俎代庖,執掌我國家大權,視吾輩如同等閒,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封信導致宮廷鬥爭的結束,表明納雷什金集團獲勝;索菲婭被宣佈是個「無恥之尤」,並於9月末被監禁到新聖母修道院。癡呆的哥哥伊萬被黜,實際上是政變的另一結果。儘管彼得在信中表示要尊兄「如父」,但彼得的親信早已抓了實權。不僅在組成新政府之際,而且在以後的年月裡,在1696年伊萬逝世之前,凡事他們也不向他稟奏。他只在名義上履行沙皇的職責:接見外國使節,參加教堂儀式,所有官方文件還都有他簽署的名字。

  陸地戰爭遊戲與水上遊戲互相更替地吸引著彼得的興致。1692年冬,沙皇經常到佩列雅斯拉夫爾湖去。他運去了大量食品和造船材料。彼得甚至親自參加造船。他這樣樂此不疲,以至政府最有威望的官員不得不前來促駕返京,因為波斯大使已到達首都履新,按外交禮節需要沙皇在克里姆林宮接見。

  8月間,有幾條船在佩列雅斯拉夫爾湖下水試航。由於水域所限,船隻不能過大,而且只能曲折繞行。遼闊的海洋和真正的海船吸引著彼得。阿爾漢格爾斯克是當時俄國唯一的海港。1693年彼得在眾多隨員——領主、侍臣、御前大臣和四十名射擊軍的陪同下前往海港。在這裡,彼得第一次看見了從英國、荷蘭和德國來的海船,還有運來的呢絨、服飾用品和各色染料;另一些船隻在等待裝載製造桅牆的木材、皮革、皮衣、大麻、魚子。彼得第一次乘小炔艇在海上作了短暫的遊覽。

  1693年的海上之行帶有勘查的性質。彼得已經想好,來年還要再去阿爾漢格爾斯克。為此決定要更加認真地進行準備。彼得指派督軍費多爾·馬特維那維奇·阿普拉克辛在駐地督造一條海船。

  1694年1月,納塔利婭·基裡洛夫娜皇后歸天。母后的死使彼得顯出了兩個性格特點:一是鄙視陳規陋習,一是寧肯獨自一人去忍受傷親之痛。1月25日,在皇后彌留之際,兒子和她道別後,立即動身去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他在那裡獨自一人痛悼母后的逝世。安葬儀式他甚至也沒有參加。可以猜測得出,彼得這種行為在莫斯科人心目中引起一些什麼樣的流言蜚語。早些時候,他的七個月的次子亞歷山大夭折時,他也沒有去送葬。如果說在那種情況下他不到場是為了冷落妻子並且有意怠慢她的親朋好友的話,那麼安葬母后他也不在那一定是另有原因的:他怕讓人看出自己感情脆弱。母后入土後的第三天,他來到墓前,獨自憑弔了一番。彼得曾向阿普拉克辛督軍扼要而真切地敘述了他當時的悲痛心情。

  在以前這些日子裡,彼得既不出席領主杜馬,也不去過問政事。國家事務都由他母親和他本人周圍的親朋至友掌管。他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整個十七世紀,在與沙皇共同建立豐功偉績的戰友中,往往是皇親國戚身居要津。在羅曼諾夫一世——沙皇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時代,政府的實際首腦是貪權好勢而又精力充沛的皇父菲拉列特大主教。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統治時期最初是鮑裡斯·伊萬諾維奇·莫羅佐夫,他是沙皇的老師、「老人家」,是靠和沙皇的小姨子聯姻才得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的。後來,莫羅佐夫失勢,由沙皇前妻的親戚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來操持國政。少年彼得登位,政府的實際首腦是他母親的娘家人——納雷什金家族,而在婚後,是他與之聯姻的新姓氏的代表——洛普欣家族。

  他們的同齡人,即那些和沙皇一起長大,一起受教育的人,成了沙皇近臣的另一個來源。姓氏顯赫的後生子們列入皇儲的親信的名冊。皇儲曾和他們一起玩耍、學習,他們給他當恃從。他同其中一些人建文了一種莫逆之交,這種關係甚至一直維繫到皇儲登上沙皇寶座以後。這些「後生」的貴族身份,以及他們和帝位繼承者的密切關係,保障了他們日後的宦途通暢無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