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頓 | 上頁 下頁
二七


  麻煩是從8月1日開始的,當時艾倫將軍率領的第1師已果敢地插入塞拉米和特羅依那之間的荒蕪地帶,奪取特羅依那這一德軍抵抗中樞是巴頓精心策劃的一招。艾倫第1師由南翼推進迅速攻克塞拉米,由南部攻打特羅依那;第3師按計劃沿北部海岸東進,以實現南北夾擊奪取戰略中樞的戰役意圖。第1師前進迅速,先頭部隊已進入該市近郊,這時,頑強的抵抗開始了。

  日落時分,布萊德雷向巴頓報告:「艾倫遇到強大反擊,被迫返回原地。特羅依那遠比我們預想的堅固,德國佬在拼命抵抗。」

  又是在8月1日這一天,德意聯軍給了盟軍另一個有力回擊。淩晨4時,軸心國空軍空襲巴勒莫海港,轟炸造成的大火將全城照得通亮。美軍艦隻損失一小部分,一艘軍火船中彈爆炸,幸運的是運輸艦安然無恙。

  8月2日情況依然不妙,特拉斯科特報告說第3師由於誤入雷區前進速度減慢。布萊德雷報告說一切包圍和攻佔特羅依那的努力在德軍日益頑強的防禦面前宣告失敗。米頓爾將軍報告說,他所屬的第45師在第勒尼安海邊的聖斯蒂勞諾前受阻,由於地形險惡,無法進行有力攻擊。

  8月3日戰況仍無轉好的趨勢,巴頓再也不能忍受這種僵持局面,他將前線司令部建在第10師指揮所附近。然而在第1師的所見所聞使他目瞪口呆。師長艾倫和副師長羅斯福之間產生了個人糾葛。艾倫將軍個性很強,但慢吞吞的指揮作風和抗上的脾氣常使巴頓生氣。羅斯福將軍是羅斯福總統的兒子,也是位個性很強的軍人,他平易近人和有人情味的作風深得士兵喜愛。兩位將軍在第1師各有一群擁護者,兩者之間出現了不必要的矛盾衝突,加劇了第1師的混亂。而且,在兩位將軍的溺愛下,第1師官兵產生了居功自傲,不願服從命令的情緒。巴頓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

  更令巴頓焦急的是,自實施進攻以來,第7集團軍遭受損失慘重,巴頓的每個師幾乎都有嚴重減員現象。因為沒有軍官替補,只能由軍士充任基層指揮官。在巴頓看來,每一個士兵都是一股戰鬥力量,在得不到補充人員的情況下,每傷亡一個士兵,都會使人感到心痛,更使巴頓感到煩躁不安。

  第二天巴頓一直都在前線巡視,現在他的注意力已經被盟軍內部各集團軍的進展情況和北部德軍的拼死抵抗所吸引。時至今日,特拉斯科特將軍的第3師第15步兵團仍未能強渡富利安諾河,第1師也未能佔領特羅依那。英軍在蒙哥馬利率領下加速向卡塔尼亞進軍,已渡過了薩爾索河,正在向北追擊赫爾曼·戈林師。

  儘管巴頓表面平靜,然而參謀人員已經覺察出他在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用羅斯維奇的話說:這位將軍就像高壓電線一樣,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出現顫抖和嗡嗡作響。因為在巴頓的心靈深處,蒙哥馬利將軍是美軍的精神上的競爭對手。戰爭造就英雄,巴頓和蒙哥馬利都被這場戰爭鑄造成美國和英國的民族英雄。西西里戰役打響以來,這兩位各自國家軍隊的傑出代表既成為並肩同法西斯敵人作戰的盟友,同時兩人之間也進行著一場暗中的較量。而且,巴頓還把墨西拿戰鬥看作是英、美兩國軍隊的重要競賽,不管出現什麼困難,遭遇何等傷亡,美軍必須獲勝,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世界對美軍的看法,也才能證明,美利堅的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同時作為美軍將領,以勝利來回報自己的國家是他義不容辭的天職,他必須也只能這樣做。巴頓要在西西里戰場上,在爭奪墨西拿的戰鬥中,證明美軍是偉大的軍隊,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人,以實現他一生的夢想。

  8月初美軍不僅未能夠突破德軍設置的防線,反倒遭到重大傷亡,戰役計劃難以按時完成。更重要的是蒙哥馬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如果美軍戰況仍無好轉的話,美軍就得為未完成戰役任務受到世界的指責,他巴頓就註定成為這場競爭的失敗者。

  巴頓不能忘記,艾森豪威爾將軍曾來到巴勒莫,在巴頓華麗的宮殿會晤了他,並同戰地記者進行了交談。記者曾提醒艾森豪威爾將軍,他曾在不久前告知他們:「兩周之內也許可以解決戰鬥。」艾森豪威爾笑著答道:「我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顯而易見,時間要比我們預計的稍長一些。」

  擺在巴頓面前的情況是,雖然他曾徹夜不眠地考慮扭轉戰局的方案,但是卻找不到任何圓滿解決的辦法,美軍仍然在德第15裝甲師的防線前一籌莫展。巴頓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是自己,拖了盟軍的後腿。

  2.打耳光事件

  前線的戰鬥仍然沒有起色,巴頓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

  每當巴頓感到有必要振作自己的精神時,他總是去附近的醫院看看。這倒不是他多麼喜歡醫院,巴頓討厭醫院,自己就很少去醫院就診。但是戰爭期間,巴頓總是盡可能地下醫院去看一看。一方面,他把看望傷病員視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義務,並認為他能給予傷員以心理上的安慰,使其多少減輕一些痛苦。另一方面,他總是認為,戰場上負傷是英勇作戰的標誌,巴頓從他們身上,不斷地受到鼓舞。在野戰醫院裡,他總是以親切溫柔的語氣與傷病員交談,慰問他們,從一個病房走到另一個病房,從一個病床走到另一個病床。每到一個病房,巴頓都要停下來作番演講,內容絕無重複之處,聽者無不感到振奮不已。每當巴頓看到陣亡將士的屍體,他總是感到自己沒負一點傷簡直是一種犯罪。他覺得他應對每一名士兵的陣亡負責。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他往往做出異常的舉動來。人們清醒地記得,有一次巴頓來到一張病床前,一名戰士帶著氧氣面罩,呼吸困難,已經失去知覺,他默默地脫下鋼盔,跪下,在病人的枕頭上別上一枚紫心勳章 ,探身在奄奄一息的士兵的耳朵旁嘀咕幾句,然後站起來立正。病房裡無一不感動得流下淚水。

  相反,對於那些臨陣脫逃、膽小怕死的士兵,巴頓便冷酷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到了嫉惡如仇的地步。在巨大的戰爭壓力下,性格有嚴重缺陷,情緒易走極端的巴頓的「打耳光事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