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頓 | 上頁 下頁
一二


  希特勒在波蘭邊境燃起戰火,正是馬歇爾準將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之日。這是歷史的偶然嗎?顯然是歷史的巧合。不過,也許偶然之間包含著必然。6年以後,功成名就的馬歇爾收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封熱情洋溢的讚揚信,信中寫道:

  「並不是命運讓您來指揮這些偉大的軍隊,而是非您去建立、組織和鼓舞不可。在您的指引下,這些已經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得以誕生,並在令人瞠目的短時間內臻于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馬歇爾一邊關注歐洲正在進行的戰爭,一邊捫心自問:一旦美國被捲入戰爭,美國軍隊可以打贏這場戰爭嗎?

  答案是讓人掃興的,更是讓人不安的。因為美國軍隊現在還遠不是一支可以「橫掃法、德全境的強大英勇軍隊」,它不過是一支安然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溫床上昏昏沉睡的部隊。

  閃擊戰的勝利,是軍事思想上創新對守舊的勝利。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使坦克不再是步兵的「婢女」。他們創造了在航空兵火力掩護下大量、集中地使用坦克的嶄新作戰方式,使歐洲在自己腳下呻吟,讓世界為之震顫。

  可悲的是,作為最早在戰場上使用坦克的國家,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英法的軍事學派卻在塹壕與步兵決勝的陳舊觀點上駐足不前。儘管明智者也不乏其人,諸如富勒、利德爾·哈特、戴高樂等,就曾大聲疾呼過,應建立獨立的裝甲部隊,可自以為是、閉目塞聽的當權者卻將此斥之為「異端」、「邪說」,先進的軍事思想被打入冷宮。英法聯軍的慘敗,正是這種保守落後的軍事思想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鮮血和無數寶貴的生命的代價!

  在對坦克的認識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英法犯有同樣的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於1920年頒佈的《國防法案》中規定:坦克納入步兵部隊。美國坦克同樣成了步兵的「婢女」。

  1927年,美國陸軍參謀部在米德堡進行組建裝甲部隊的試點。但這是什麼樣的一支裝甲部隊呢?陳舊的坦克、飛機、火炮加上與機械化格格不入的戰馬,另外還有十分可憐的一點點經費。

  不久,陸軍參謀部又在弗吉尼亞州的尤斯蒂斯堡組建機械化部隊,仍是步兵、騎兵、炮兵和坦克的大雜燴,且規模不到一個營。就連這個營後來也被撤銷了。

  在軍界有識之士的呼籲下,1933年,美國陸軍邁出了關鍵的一小步。這一年,丹尼爾·範弗裡斯上校與其助手阿德納·查菲受命組建一支獨立於步兵的機械化騎兵團。這支部隊後來發展成第7裝甲旅。

  在那時的美國陸軍中,馬歇爾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頭腦清醒的人物之一。1938年,當他一登上可以影響美軍建設的重要崗位,便對部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清除老朽無能之輩,提拔年輕有為之士。只有巴頓是個例外。他是個有為之士,卻又正在走向接近老朽的年齡,他已經53歲了。

  53歲的巴頓,所以能得到提升,是因為馬歇爾已經在醞釀成立真正的裝甲部隊,而巴頓恰恰是「軍中無比優秀的坦克手」(馬歇爾語)。

  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馬歇爾只能小心翼翼地掌著舵,將美國陸軍向機械化的方向一步步地推近。歐洲戰爭的殘酷現實,讓更多的人從睡夢中醒來,馬歇爾支持者的隊伍愈來愈眾,他的步子開始越邁越大了。

  1940年7月10日,馬歇爾終於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這一天,他簽署命令,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裡,組建一支擁有兩個裝甲師的裝甲部隊——美國陸軍第1裝甲軍。阿德納·查菲將軍擔任軍長。第1裝甲師設在諾克斯堡,師長是馬格魯德;第2裝甲師設在本甯堡,師長為斯科特。

  兩天之後,馬歇爾又做出一項重大的人事安排:解除巴頓在邁爾堡的職務,將其調往第2裝甲師,負責組建該師的一個裝甲旅,並由他擔任旅長。

  馬歇爾對巴頓的這項任命,讓一些不瞭解巴頓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巴頓實際上是一個「現代裝甲部隊裡的古代騎士」,是一個騎兵至上主義者。巴頓也確實是給人造成了這種表面的印象,他經常借用道格拉斯·黑格元帥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騎兵的熱愛:

  「步兵和炮兵能夠贏得戰鬥的勝利,但只有騎兵才能讓它們勝得有價值。」

  不錯,巴頓熱愛騎兵,對騎兵充滿了感情。但是,他也很現實,很清醒,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騎兵的時代就已一去不復返了。在內心深處,他十分贊同對部隊進行機械化改革的主張,只是為了不得罪華盛頓那幫思想老朽的當權者,他很少把這一思想表露出來。馬歇爾無疑是個伯樂,以他智慧的雙眼看出了巴頓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真實思想。

  德波戰爭開始後,巴頓一直關注著歐洲戰事的發展。這期間,他重新研讀了古德裡安的《注意!坦克!》等著作,同時他還認真地閱讀了許多有關這次戰爭新特點的研究報告。巴頓對坦克更加著迷了!他發現,古德裡安的戰術中的很多東西,正是自己20年來所夢寐以求的東西。他那顆武士的心又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