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巴頓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戰神之初 1.上帝垂青於他 喬治·S·巴頓於1885年11月出生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一個軍人世家。祖上的光榮歷史以及優越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受到了極為正統和正規的訓練。1909年6月,他從著名的西點軍校畢業。此後按照軍人的慣例,他被調往美國第1集團軍騎兵第15團任少尉。在畢業前幾個月,他已經成為馬薩諸塞州一位紡織巨頭的女婿了,這是一樁既門當戶對又情投意合的婚姻,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時間將證明它是巴頓除了職業以外最成功的一項人生選擇。 這個騎兵團的少尉很是引人注目。他高大英俊,一雙淺褐色的眼睛似乎顯得有些傲慢和漠然,英挺的鼻子和瘦瘦的下巴時時都在向人們顯示出這個年輕人的幹練和朝氣。身世和財富使他從容地穿梭於上流社會最豪華的宴會和娛樂場中。逼人的英氣、考究的服飾以及高檔豪華的生活習慣使他在愛慕虛榮的人群中頗受歡迎,而活潑的個性、機敏的頭腦和卓越的才能又使他得到了許多實幹派人士的寵信。年輕的巴頓有著錦繡一般燦爛的前程。 塔夫脫政府時期,陸軍中掌權的是亨利·史汀生和倫納德·伍德。奢侈豪華的社會風氣也蔓延到了軍隊裡,活躍、激奮、冒險、虛榮是許多人爬上高位的秘訣。陸軍部長史汀生本人就有著這樣的特質,所以他喜歡像巴頓這樣思維活躍、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他選中了巴頓作為自己早晨騎馬的伴侶,使巴頓得以有機會向這位上司談自己對軍隊許多問題的看法。他給史汀生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其結果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史汀生作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陸軍部長,為巴頓提供了許多平步青雲的機會。 陸軍參謀長倫納德·伍德顯然也比較器重巴頓,他讓巴頓作了自己的隨從副官,巴頓從此得以從容地出入于美國陸軍最高級官員的神秘內圈。他善於抓住各種機會,大展口才,向他的朋友上司談他的理想和見解。他的話很有針對性,讓許多人耳目一新。但在這些場合,他的咄咄逼人和苛刻尖酸又讓許多同僚厭煩。人們對他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 陸軍中另一位重要人物也對巴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就是潘興將軍。潘興將軍也畢業于西點軍校,曾在西點軍校任戰術教官。潘興是個實幹家,他多次帶領美軍在國外參加作戰,軍事經驗相當豐富。 1916年3月,潘興率領1萬多名美軍對墨西哥進行武裝干涉,鎮壓墨西哥農民遊擊隊。他選了當時在布利斯堡第8騎兵團任職的巴頓作隨從副官。潘興選中巴頓絕非偶然。典型的職業軍人潘興是美國20年代成功軍人的典範。他有相當高的個人軍事素質,特別強調軍人的勇武精神。在他眼裡,一個標準的軍官首先應是一個標準的鬥士。而參加過奧林匹克運動會軍事全能比賽的喬治·巴頓無疑正具有他所要求的品質。 巴頓參加的是191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屆奧運會上有一項新設的名叫現代五項全能的軍事比賽,其目的是通過在古老技能方面的角逐,誕生出20世紀的騎士。它要求現代的騎士不僅要有傳統的勇武精神,而且能嫺熟地、充分地利用手中的一切條件克服各種困難,越過各種障礙,能騎馬,能長距離奔跑,能使用各種武器對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巴頓從旁人那兒得知這個消息後,便決定自費去瑞典參加比賽。他認為這是挑戰體能和毅力的絕好機會。有43名勇士參加了這場引人注目的比賽,其中有包括巴頓在內的3名美軍正規軍官。結果前4名被瑞典選手奪走,巴頓奪得了第五名。他這個第五名的獲得給許多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游完300米時,是被人用船鉤從池裡撈上來的,因為他根本就沒有任何力氣爬起來。跑完5000米越野賽全程後,他因為精疲力盡而暈倒在終點前面的皇家觀摩台下。巴頓勇於超越自身極限,拼命奪取勝利的悲壯舉動在美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巴頓的鬥士性格投合了潘興將軍的心意,對於他的一些明顯的缺點,將軍也是視而不見。他常常向周圍的人介紹巴頓:「我們軍隊需要匪徒,巴頓這小子就是!」寵愛之情溢於言表。在潘興身邊工作的日子裡,他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自己的鬥士特質。 在追捕遊擊隊領導人潘喬·維拉的過程中,美國軍人遇到了許多麻煩。對手飄忽不定的行蹤和複雜的地形讓他們吃盡了苦頭。巴頓被對手的狡猾激怒了,他撇下了自己的部隊,提著手槍,開始了一個人的獨立追蹤,與維拉展開了翻山越嶺的角逐。維拉最終還是逃脫,巴頓氣惱之極,把對手的私人保鏢作為攻擊對象。最後他是與敵人狹路相逢在一個村落的牛棚裡,一陣激烈的手槍對射後,他打死了對手。 潘興本人充滿霸氣,做事果斷堅決,有一種沙文主義的派頭。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未來的將軍們都同巴頓一樣在他手下工作過,都受過不同程度的影響。馬歇爾學到了他在軍事理論方面的精華,艾森豪威爾學到了他為人處世的大氣,而巴頓卻是一絲不苟地繼承了他的武斷專橫,在戰場上就以猛打猛衝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 隨之而來的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提升。到1918年年底時,他已經升為上校了,速度之快,在軍中也極為罕見。軍銜晉升的快慢一方面反映了軍官本人的才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隊的體制及時局的變化,也就是外在的大環境的發展變化。在和平的歲月裡,軍隊這台龐大的機器有著相對的穩定性,按部就班是所有部門的基本特點,因此軍人的晉升是極其緩慢的。停滯的、靜如死水的生活讓年輕人沒有更多的機會發揮才能,無所事事的狀態持續久了就會消磨掉所有的才氣、銳氣和力氣。而在客觀形勢需要軍人的時候,一切沉寂會被立即打破,生活變得沸騰起來,各種各樣的機會隨時都可能把一名有能力的人送上適當的位置,讓他有足夠的空間,放開手腳大幹一番,戰爭之星或許就在這番忙碌之中冉冉升起,發出耀眼的光輝。這也許就是「時勢造英雄」的一種表現吧? 巴頓此時破格的迅速提升,一方面是他的卓越才幹所致,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時局的變化:軍隊已不僅僅是年輕人所幻想的戰爭的擺設了,美國兵要到歐洲大陸同德國佬打仗了。 歐洲早在1914年就已成了戰場。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德國人等等,早已各自結成了對立的兩派,分西、東、南三條戰線拼對廝殺。美國因為與歐洲隔洋相望,獨立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夠不理睬歐陸的風雲變幻而繼續沐浴在和平的陽光裡。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簡單的強與弱的征服與被征服、復仇與扼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1871年普法戰爭的繼續。普法戰爭中,法國大敗於色當要塞,法皇被俘。屈辱的《法蘭克福和約》使法國被迫割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重要的煤鋼產地,賠款50億法郎。而德國卻因此次戰爭完成了國家統一,國力逐漸超過了法國。為了一勞永逸地消除這個南部威脅,德國想盡了各種辦法削弱法國。而法蘭西民族亦因失敗而奮起,不斷加強軍事建設。歐洲的國際政治關係愈加複雜,其結果便是分別以德、法為中心,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軍備競賽日趨激烈,地區衝突不斷升級,大戰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戰爭爆發的因素牽涉面很廣,其結果將決定著參戰各國未來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運:政治上的影響力,對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支配權,經濟上的諸種利益等等。美國作為新興的西方強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永遠閒庭漫步,坐山觀虎鬥的目的不僅僅是看兩敗俱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