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貝·布托傳 | 上頁 下頁
九七


  全國移民運動創建于1970年,活動範圍集中在信德省的卡拉奇市和海德拉巴市。在最近的兩次選舉中,該党成為卡拉奇和海德拉巴市的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全國移民運動是代表印巴分治時來自印度的穆斯林利益的政黨,核心成員全部是1947年印巴分治後從印度移民過來的操烏爾都語的穆斯林及其後代。該組織一直要求在國家憲法中,明確承認現定居在信德省的幾百萬印度穆斯林移民為巴基斯坦境內除旁遮普族、信德族、巴丹族和俾路支族之外的第五大部落性政治實體,以改變作為二等公民被歧視的社會地位。

  1988年大選後.全國移民運動曾同貝·布托的人民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後因與人民黨的矛盾分歧,於1989年10月退出聯合政府轉而反對人民黨。

  進入90年代以來,全國移民運動聲勢與日俱增。1993年10月全國大選時,全國移民運動奪得信德省議會100個議席中的27帝,僅次於人民黨而名列第二,眾多黨徒為之士氣大振,積極籌劃起新一輪的奪權風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全國移民運動準備大幹一場之際,內部火並卻先開張。

  事實上,全國移民運動于1991年已分裂成阿爾塔夫派(多數派)和哈齊齊派(少數派)。在巴基斯坦的1.3億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其中遜尼派約占80%以上,什葉派約占10一15%。全國移民運動的分裂也與教派分歧相對應,多數派的阿爾塔夫派是遜尼派,少數派的哈齊齊派是什葉派,因而兩派的分歧不僅根源於政治上的主張不同,也根源於教派分歧。阿爾塔夫派指責哈齊齊派「投靠軍警」而「出賣戰友」;哈齊齊派則抨擊阿爾塔夫派「尋求國際支持」而「叛黨叛國」。於是,兩派反目成仇,不共戴天,從1994年2月起動輒舞刀弄槍,大打出手,一場自相殘殺開始在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蔓延開來,構成卡拉奇市不斷發生的暴力衝突的主流。

  貝·布托總理1995年6月24日指責說,卡拉奇騷亂是一個得到外國支持的叛亂組織挑起的,其目的是破壞巴基斯坦的穩定。她說:「阿爾塔夫集團得到外國資助,受到外國訓練和外國鼓動,參與了針對國家的叛亂活動。」貝·布托政府宣佈,它不久將舉行國民議會秘密會議,提出全國移民運動從事反對國家活動的「確鑿證據」。

  其二,境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借機插手巴基斯坦內部事務,支持一派打擊一派,火上澆油,使整個局面複雜化和尖銳化。

  在巴基斯坦,以伊斯蘭促進會為代表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一度很活躍,它曾聯合前總統伊沙克·汗對當時的總理謝裡夫施加壓力,要求在全國實行伊斯蘭法,並最終成為倒謝裡夫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極端的原教旨主義者動不動就要以「褻瀆」的罪名處罰其它宗教的信徒。1993年11月4日,11歲的薩拉馬特·馬西赫被指控褻瀆伊斯蘭教,面臨被判死刑的命運。他是在1993年5月在旁庶普省的古傑蘭瓦拉地區與另外兩位基督教徒一起被捕的。他們被指控在村子裡的牆上寫了貶低伊斯蘭聖祖穆罕默德的話。此事傳出後輿論譁然,社會各界反應強烈。貝·布托總理聞訊後,在11月10日下令釋放了這個男孩。巴基斯坦境內的180萬基督教徒、180萬印度教徒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為反感,教派之間的仇殺事件屢屢發生。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為逼迫貝·布托政府在巴基斯坦實施「伊斯蘭法」,大搞恐怖活動。如西北邊境省部族分子約2500人,為要求政府實行「伊斯蘭法」而切斷了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喀拉昆侖公路。在巴朱爾中央直轄區約有8000一1  名部落居民阻斷交通,扣壓政府官員並殺死西北邊境省人民黨議員,要求實行「伊斯蘭法」。巴基斯坦國內外原教旨主義勢力是卡拉奇動盪不安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其三,國際販毒集團和巴基斯坦國內的販毒分子相互勾結,視卡拉奇為作案的「天堂」,混入其中為非作歹,推波助瀾,加劇了卡拉奇的動盪不安。

  其四,當地地痞流氓團夥乘勢偷雞摸狗,肆意幹起打家劫舍的老本行,使卡拉奇本已糟成一團的治安形勢更加惡化。

  以上這四種因素交互作用,盤根錯節,使得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卡拉奇大街小巷充滿血腥味,社會治安長期不得安寧。

  一向主張政教分離的巴基斯坦人民黨政府,自1993年10月上臺後並非無所作為,貝·布托政府相繼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控制日趨抬頭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傾向」。例如,驅逐伊斯蘭教極端分子首領出境;收繳宗教團體手中的槍枝;派出大批軍警維持治安;禁止宗教狂熱組織公開活動等等。然而,「卡拉奇現象」本身具有特殊的國際背景,單從內部下手成效有限,這就是悲劇愈演愈烈的根源所在。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卡拉奇的問題只能是政治解決,除此之外別無它路。作為卡拉奇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全國移民運動的作用顯得愈來愈突出,其主要派別的領導人阿爾塔夫·侯賽因由于被政府宣市為刑事犯而長期流亡海外。人們普遍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政府和全國移民運動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時候了。

  目前,巴基斯坦正面臨著具有歷史意義的十字路口。國內局勢是繼續動盪不定還是保持穩定與發展,事關貝·布托政府的命運和1.3億巴基斯坦人民作為一個民族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國際地位。前看守政府總理、著名無黨派人土莫伊·考萊希為此呼籲巴基斯坦各主要政黨以國家利益為重而達成共識,「在大敵當前的挑戰面前通力合作」,以戰勝「那種本不該形成危機的危機」,同時也希望國際社會給予巴基斯坦「必不可缺的協助」。

  而對恐怖主義的威脅,貝·布托決心「徹底摘除教派衝突這顆毒瘤」,盡可能早日恢復卡拉奇的秩序。她發出了兩道指令,一是要求警方立即收繳好戰分子手中現有的武器;二是將33名同眾多血案有牽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大小頭目輯拿歸案。國際社會也迫切希望看到反對派等各有關方面與貝·布托政府合作,制止卡拉奇的恐怖活動,恢復秩序。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巴基斯坦的安危,而且也影響到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