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貝·布托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 |
|
※第三章 在政治搖籃中成長 1973年秋,貝娜齊爾遵從父親的願望,到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到牛津大學來,與其說令貝娜齊爾欣喜若狂,不如說讓布托歡欣鼓舞。當貝娜齊爾姐弟們還很幼小時,布托便時常對他們津津樂道起牛津大學。牛津是世界上最好、最受尊敬的大學之一。牛津大學與英國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英國的文學、教會、君主政體、議會都與牛律大學有著某種聯繫。布托認為美國教育雖然非常出色,但教育管理相對鬆懈,而牛津大學將使貝娜齊爾姐弟增強紀律觀念。因此,布托一直希望把貝娜齊爾姐弟送到那兒去受教育。作為長女。貝娜齊爾是布托四個子女中唯—一個有幸在政變前在牛津大學完成學業的人。大弟弟米爾在第二學年開始不久便離開了牛津大學、為營救當時已被軍政府監禁的父親而在英國四處奔波。而妹妹薩娜姆根本沒到過那兒。 布托在寫給女兒的信中大談其感覺,一種興奮和得意溢於言表。他說;「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想像著你正沿著我22年前留在牛律大學的足跡走著,我曾為你能在拉德克利夫求學而感到高興,不過由於我沒在哈佛讀過書,我沒法也那樣地想像在拉德克利夫的你。但是現在,我能活生生地想像得出你在那兒就跟當年我在那兒一樣,走在牛津街頭的鵝卵石上,踏過冰冷的石階,走進每一扇知識寶庫的大門。你得以在牛津求學使一個夢想成了現實。我們祈禱並希望這個已變成事實的夢將發展成為你終生為你的人民服務的宏偉事業。」 父親對女兒的希望已經昭然若揭,那就是沿著父親的路走,成為一個政治家。布托還告誡女兒要多參加社團活動,尤其是牛津大學的辯論社。儘管貝娜齊爾自己並不想從政,只希望將來在外交部工作,但中津大學的生活確實培養了她良好的政治素質。 初到牛津的貝娜齊爾並不比初到哈佛時高興、快樂。在哈佛,她和同學有自己的套問。在這兒她只能住瑪格麗特女生大樓內的很小的單人房間,過道上有一個公共盥洗室,沒有自己的電話,無法迅速與英國同學交朋友。一連幾星期,她只能找那些一同來到牛津的美國同學玩。只是父親不斷的來信才消除了她的陌生感。 父親寄來了一份他曾在1950年掛在牛津大學基督學院自己房間裡的古羅馬印刷品,並寫信告訴她:「在你去牛津大學前,這份東西對你不會有任何意義,現在我把它寄給你,可能你想把它掛在你的房間裡。」父親的鼓舞溫暖了貝娜齊爾,她也學著父親把它掛在了牆上。 在牛津大學,貝娜齊爾學會了在壓力下工作。她每週要為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導師寫出所要求的兩篇論文。 牛津大學有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從社會主義的、保守黨和自由黨的政治俱樂部直至划船和獵免俱樂部,而最有名氣的當首推牛津辯論社。該社成立於1823年,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仿效英國下院的做法,經常就各種議題展開激烈的辯論,被看作是未來政治家的搖籃。貝娜齊爾對成為政治家並沒有興趣,但為了取悅父親,她還是參加了牛津大學辯論社。 貝娜齊爾參加辯論社除滿足父親的願望外,另一個原因是她自己也被辯論藝術所吸引。在牛津大學辯論社所獲得的經驗和鍛煉的口才。使她後來能在巴基斯坦大地上在數百萬人面前揮灑自如地講演,成為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政治領袖。 儘管貝娜齊爾在讀了三年的政治、哲學和經濟學後,第四年又選讀了國際法和外交的研究生課程,但牛津大學辯論社才是她一生中經歷過的最重要最愉快的一個集中點。 在牛律大學辯論社,學生講演者要穿上正規的服裝,並在上衣的翻領上插上麝香石竹。貝娜齊爾第一次演講的議題是「本院將彈劾尼克松」。初次登臺演講的貝娜齊爾便顯現出雄辯的口才,她說:「一個人高談法律和秩序,參加總統競選,然而他又為所欲為,破壞了法律,引起國家的全面混亂,這是自相矛盾的。但是,美國歷史上充滿了自相矛盾的事件。讓我給你們說一說喬治·華盛頓和他父親有故事。當小喬治的父親發現有人砍倒了他的櫻桃樹時,他大發雷霆,想弄清是誰幹的。年輕的喬治勇敢地站到父親面前說,『父親,我不能撒謊,樹是我砍的。』如此,美國人從有一個不說謊的總統開始。而如今他們卻有了一位不能說真話的總統。」 憑藉21歲年輕人所有的自信和激情,貝娜齊爾列舉了這位美國總統可被彈劾的理由。在演講結束時,貝娜齊爾情緒激動地說:「千萬別搞錯了,我的朋友們,這些罪過是嚴重的。尼克松總是把自己淩駕於法律之上,為所欲為。最後一個英國君主這樣幹的結果是掉了腦袋。我們建議對他動動手術,雖說不是那麼嚴厲.但其作用絕不比此差。據說,有一次尼克松去看精神病專家,那人告訴他說『你沒患妄想狂症,總統先生,不過你倒真是遭人恨呢!』今天,尼克松不僅令人憎恨,而且還失去了所有的信譽,由於在人民中失去了信譽,尼克松便失去了領導整個美國民族的道德權威。這不只是尼克松的悲劇,也是美國的不幸。」 由貝娜齊爾提出的彈劾尼克松的動議在牛津大學辯論社以345票贊成,2票反對而通過。貝娜齊爾的演講是成功的,然而,她並不高興。她可以在這裡大談法律準則、信譽、道德權威,甚至可以通過憲法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撤換一位民選的國家元首,把尼克松趕下臺,但在她的祖國巴基斯坦,這一切都被丟棄了。4年後推翻她父親布托總理的不是選票,不是講演,而是槍桿子。 在牛津大學,貝娜齊爾過得輕鬆愉快。朋友們帶她到查韋爾河上遊玩。在伍德斯托克附近的布倫海姆宮的綠樹蔭下野餐,駕駛著父親送的禮物——一輛黃色敞篷小汽車去觀看莎土比亞戲劇,或去倫敦,大口大口地吃美國薄荷奶油冰淇淋,去聽鋼琴曲,毫無顧忌地交朋友,同朋友們高談闊論,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遠離了巴基斯坦。 1974年2月,貝娜齊爾飛回巴基斯坦。父親要她一同去拉合爾參加由他召集的第二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一心想將來到外交部工作的貝娜齊爾非常樂意,並且還為自己已有的外交經驗沾沾自喜。 那是1973年布托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在白宮舉行的正式宴會上,貝娜齊爾坐在以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聞名於世的外交博士亨利·基辛格國務卿旁邊。喝湯時,貝娜齊爾滿腦子想著那份玩世不恭的《哈佛大學諷刺文摘》上的一張照片,畫面上叼著雪茄的美國國務卿正躺在一塊熊貓皮毯上。當宴會上到魚這道菜時,為了別再走神,貝娜齊爾和基辛格閒談起哈佛的優越感和其它不會引起爭議的話題。第二天晚上,在另一次宴會上,基辛格拉住布托說:「總理先生,您的女兒比您更咄咄逼人啊。」布托會心地笑了,把基辛格的妙語當作真心的恭維。 在那次訪問中,貝娜齊爾還認識了被水門事件困擾的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在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上,布托呼籲與會的38個國家在外交上承認孟加拉國,並取得了成功。這為和平遣返巴基斯坦戰俘鋪平了道路。貝娜齊爾為父親的成功而高興。 貝娜齊爾在會議上認識了許多伊斯蘭國家的領導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沙特國王費薩爾,大開了眼界。 但當貝娜齊爾心情愉快地返回英國時,她卻蒙受了一次極大的侮辱。 「你計劃住在英國什麼地方?」英國移民局官員問道,並仔細查看貝娜齊爾的護照。 「牛津大學,我是那兒的學生。」貝娜齊爾彬彬有禮地回答。 「牛津大學?」他以譏諷的口氣問。貝娜齊爾怒火沖天,拿出學生證給他看。 「貝娜齊爾·布托小姐,卡拉奇,巴基斯坦。」他以戲謔的腔調讀到,「你的公安卡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